一種機油冷卻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7-17 18:55:47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試驗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機油冷卻系統。
背景技術:
發動機臺架試驗過程中,發動機機油對發動機起著潤滑、冷卻、密封等作用,從而減小摩擦阻力,降低功率消耗,以達到提高發動機工作可靠性和耐久性的目的。機油溫度直接影響機油的粘度,從而影響機油在機件表面的潤滑與密封性,還將對機油壓力產生重要影響,可見,保證合適的機油溫度對發動機的安全運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試驗室多採用大型機油恆溫冷卻控制裝置,存在明顯缺點:該控制方式需要加裝油冷轉換座來連接熱交換器,這將造成20~30Kpa的機油壓力損失不利於發動機潤滑,形成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機油冷卻系統,以解決現有技術的發動機臺架試驗時,機油壓力損失大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機油冷卻系統,包括:機油濾清器底座、設置在所述機油濾清器底座上的機油濾清器、與所述機油濾清器底座連接的熱交換器以及與所述熱交換器連接的製冷裝置;
其中,所述機油濾清器底座中設置有一阻擋從所述機油濾清器流入所述機油濾清器底座中的機油直接通過所述機油濾清器底座流入發動機主油道的閥門;所述機油濾清器過濾後的機油進入所述機油濾清器底座,經過所述熱交換器,流回所述機油濾清器底座,並流向發動機主油道。
進一步地,所述機油濾清器底座包括:
第一進油口,所述機油濾清器過濾後的機油通過所述第一進油口流入所述機油濾清器底座;
與所述第一進油口連通的第一油路和第一出油口,從所述第一進油口流入的機油經過所述第一油路,從所述第一出油口流入所述熱交換器;
第二進油口,從所述熱交換器流出的機油從所述第二進油口流入所述機油濾清器底座;
與所述第二進油口連通的第二油路和第二出油口,從所述第二進油口流入的機油經過所述第二油路,從所述第二出油口流出,進入發動機主油道;
其中,所述閥門設置於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之間,將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隔離。
進一步地,所述閥門中設置有一閥芯,該閥芯包括:包括:
第一支撐部、與所述第一支撐部相對設置的第二支撐部、設置於所述第一支撐部和所述第二支撐部之間的阻隔部以及套設於所述第二支撐部上的彈簧;
其中,所述第一支撐部的一端抵靠所述第二油路的管壁,所述彈簧的一端抵靠所述第一油路的管壁,所述阻隔部設置於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之間,將所述第一油路和所述第二油路隔離。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撐部的長度大於第二支撐部的長度。
進一步地,所述機油冷卻系統還包括:
設置在所述機油濾清器底座連通發動機主油道的出油口處的溫度傳感器;
與所述溫度傳感器電連接的二次儀表;
與所述二次儀表電連接的電磁閥,所述電磁閥設置於所述製冷裝置流出冷卻液的冷卻液管路上。
進一步地,所述熱交換器為板式熱交換器、筒狀熱交換器或柱狀熱交換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技術方案,在機油濾清器底座中設置有一閥門,該閥門能夠阻擋從機油濾清器流入機油濾清器底座中的機油直接通過機油濾清器底座流入發動機主油道,而是被強制進入大循環冷卻迴路,實現機油的冷卻降溫,由於不再需要油冷轉換座,因此減小了機油壓力損失,保證了發動機潤滑,提高了試驗的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機油冷卻系統的框圖之一;
圖2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機油濾清器底座的剖面圖;
圖3表示現有技術中的機油濾清器底座的剖面圖;
圖4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機油冷卻系統的框圖之二。
附圖標記說明:
1、機油濾清器底座;2、機油濾清器;3、熱交換器;4、製冷裝置;5、溫度傳感器;6、二次儀表;7、電磁閥;8、發動機;101、閥門;102、第一進油口;103、第一油路;104、第一出油口;105、第二進油口;106、第二油路;107、第二出油口;108、閥門;1011、第一支撐部;1012、第二支撐部;1013、阻隔部;1014、彈簧;1081、第一支撐部;1082、第二支撐部;1083、阻隔部;1084、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機油冷卻系統,如圖1所示,包括:機油濾清器底座1、設置在機油濾清器底座1上的機油濾清器2、與機油濾清器底座1連接的熱交換器3以及與熱交換器3連接的製冷裝置4。
其中,如圖2所示,機油濾清器底座1中設置有一閥門101,該閥門101能夠阻擋從機油濾清器2流入機油濾清器底座1中的機油直接通過機油濾清器底座1流入發動機主油道的閥門101,這樣機油濾清器2過濾後的機油在進入機油濾清器底座1後,會被強制進入大循環冷卻迴路,即先經過熱交換器3,再流回機油濾清器底座1,最後流向發動機主油道。
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對機油進行冷卻降溫,能夠保證發動機臺架試驗對機油溫度的要求,由於不再需要油冷轉換座,因此能夠減小機油壓力損失,保證發動機潤滑,有利於發動機整機平穩運轉和功率輸出,提高了試驗的安全性。
進一步地,熱交換器3為板式熱交換器、筒狀熱交換器或柱狀熱交換器。當然可以理解是,還可以採用其他類型的熱交換器3,具體情況可根據實際需求選擇。
進一步地,如圖2所示,機油濾清器底座1包括:第一進油口102、第一油路103、第一出油口104、第二進油口105、第二油路106以及第二出油口107。
其中,機油濾清器2過濾後的機油通過第一進油口102流入機油濾清器底座1,從第一進油口102流入的機油經過第一油路103,從第一出油口104流入熱交換器3,經過熱交換器3的冷卻降溫後,從熱交換器3流出,通過第二進油口105再流入機油濾清器底座1,從第二進油口105流入的機油經過第二油路106,從第二出油口107流出,進入發動機主油道。其中,閥門101設置於第一油路103和第二油路106之間,將第一油路103和第二油路106隔離,從而使從機油濾清器2流入機油濾清器底座1中的機油無法直接通過第一油路103和第二油路106流入發動機主油道,而是強制進入大循環冷卻迴路,進行冷卻降溫。
其中,冷卻液在製冷裝置4和熱交換器3之間循環流動,熱交換器3將溫度較高的冷卻液輸送至製冷裝置4,製冷裝置4對冷卻液製冷降溫後,將溫度較低的冷卻液輸送回熱交換器3,如此依次循環。
進一步地,如圖2所示,閥門101中設置有一閥芯,該閥芯包括:包括:第一支撐部1011、第二支撐部1012、阻隔部1013以及彈簧1014。
其中,第二支撐部1012與第一支撐部1011相對設置,阻隔部1013設置於第一支撐部1011和第二支撐部1012之間,彈簧1014套設於第二支撐部1012上。第一支撐部1011的一端抵靠第二油路106的管壁,彈簧1014的一端抵靠第一油路103的管壁,阻隔部1013設置於第一油路103和第二油路106之間,將第一油路103和第二油路106隔離。其中,第一支撐部1011的長度大於第二支撐部1012的長度。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優選地,將機油濾清器底座1中閥門108裡的閥芯反向安裝,從而實現第一油路103和第二油路106的隔離。
如圖3所示(其中,圖中附有叉號的箭頭表示斷路),現有技術中閥芯的彈簧1084套設於第一支撐部1081上,彈簧1084與第一油路103的管壁相牴觸,第二支撐部1082與第二油路106的管壁相牴觸。第一支撐部1081與彈簧1084的組合結構將連通第一進油口102與第一出油口104的第一油路103隔斷,阻隔部1093將連通第二進油口105與第二出油口107的第二油路106隔斷,但第一油路103和第二油路106之間保持連通,因此從機油濾清器2流入機油濾清器底座1中的機油會直接經過第一油路103和第二油路106流入發動機主油道,沒有冷卻降溫的過程,影響發動機試驗時的性能。
如圖2所示(其中,圖中普通箭頭表示機油的流向,附有叉號的箭頭表示斷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彈簧1014套設於第二支撐部1012上,彈簧1014與第一油路103的管壁相牴觸,第一支撐部1011與第二油路106的管壁相牴觸。阻隔部1013將第一油路103和第二油路106隔斷,但第一進油口102和第一出油口104保持連通,第二進油口105與第二出油口107保持連通,因此從機油濾清器2流入機油濾清器底座1中的機油會通過第一油路103進入熱交換器3進行冷卻降溫,從熱交換器3流出後經過第二油路106流入發動機主油道。由於機油進行了冷卻降溫過程,因此滿足了發動機臺架試驗對機油溫度的要求,保證了發動機的安全運轉,且該方案簡單可靠,成本低廉,控制性能良好,便於實現。
進一步地,如圖4所示,該機油冷卻系統還包括:溫度傳感器5、二次儀表6和電磁閥7。
其中,溫度傳感器5設置在機油濾清器底座1連通發動機主油道的出油口處,即設置於機油濾清器底座1與發動機8之間,二次儀表6與溫度傳感器5電連接,電磁閥7與二次儀表6電連接的,且電磁閥7設置於製冷裝置4流出冷卻液的冷卻液管路上。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為了實現自動控制機油溫度的目的,採用二次儀表6和電磁閥7相結合的方式,在機油濾清器底座1出油口(連通發動機主油道的出油口)處加裝一個溫度傳感器5,檢測機油溫度,並將檢測到溫度值傳輸至二次儀表6,由二次儀表6來控制冷卻水管路上的電磁閥7,從而調節冷卻水的流量,進而實現對機油溫度的控制,保證機油溫度的恆定。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機油冷卻系統,在機油濾清器底座1中設置有一閥門101,該閥門101能夠阻擋從機油濾清器2流入機油濾清器底座1中的機油直接通過機油濾清器底座1流入發動機主油道,而是被強制進入大循環冷卻迴路,實現機油的冷卻降溫,由於不再需要油冷轉換座,因此減小了機油壓力損失,保證了發動機潤滑,提高了試驗的安全性。此外,為了減少對機油濾清器底座1不必要的改動,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優選採用將閥芯反向安裝的方式,隔斷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強制機油進入大循環冷卻迴路,進行冷卻降溫,方案簡單可靠,成本低廉,控制性能良好,便於實現。
以上所述的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原理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