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族「哈庫麥」的起源
2023-07-07 09:58:15 3
達斡爾族古時人們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來源於狩獵,那時候人們為了慶祝狩獵的成功,人們便會在享用食物的篝火邊以舞蹈的形式進行慶祝。慢慢當達斡爾人不需要靠打獵為生,但是這種傳統已經流傳下來了,在達斡爾族文化裡,乃至整個民族文化中,佔據地位。
哪裡有「哈麥庫」,哪裡就有達斡爾族,這是人們的共識。「哈庫麥」又稱「魯日格勒」,即歌與舞交織在一起的娛樂形式。它具有達斡爾族獨特的韻律及風格。本文就其起源、發展及其走向談些意見,和眾家交流,以利於達斡爾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哈庫麥」的起源——打獵說
一定的社會經濟生活,會產生一定的社會文化形態。「哈庫麥」的產生是和達斡爾先民古時的生產生活分不開。達斡爾族的祖先為了生存採取集體狩獵的生產方式。一進到二十世紀初,在一些達斡爾族聚居的地方,集體狩獵作為血緣集團的傳統習俗被保留下來。
集體圍獵以哈拉為單位,圍獵者把預定的獵場包圍後,逐步縮小包圍圈,最後射殺被圍困的動物。嚴酷的環境,生產技術的落後,至使達斡爾人必須結成一個個狩獵群體。由於勝利成果來之不易,又是靠群體力量而獲得的,所以在飽享一頓晚餐的篝火旁,模仿圍獵的隊形。
人們先排成圓圈由遠至近,作手持武器狀,模擬野獸的各種形態動作:站、望、跑、跳等或嬉戲追逐打鬧的情景。邊跳邊模仿野獸的各種叫聲。「嘿、嘿」的逐漸地縮小圓圈,待接近圓心時,節奏加快。見野獸即以持斃,然後歡呼跳躍,唱起原始民歌以示慶祝。這就是「哈庫麥」起源於狩獵經濟生活之說。也就是「打獵說」。
「哈庫麥」的起源——捉烏雞說
還有一種是「捉烏雞」說。早年,每逢農曆五月,在江套子塌頭墩子中間,草原上的烏雞交配時公雞追逐母雞跑,並發出「咯咕,咯咕」的歡呼聲。達斡爾獵人身披用烏拉草做成的蓑衣,蹲在塌頭墩子上,遠看就像一堆草,迷惑追逐的烏雞。待烏雞從獵人蹲著的塌頭墩子下邊穿過時,獵人伸手便將其抓住裝進袋裡,一天所獲甚豐。
晚上架起篝火,全家或屯子裡的大人小孩都來分享這勝利果實時,酒足肉飽之後,男獵人就模仿烏雞追逐的情景,兩手後伸做雞扎撒膀子狀,彎腰探頭,前拖步急進,並模仿烏雞「嘎、嘎」叫聲,眾人圍成圓圈追趕,後分成兩人一對,急鬥對舞,左蹦右跳,前追後退繞彎追逐,趕上去追打甚是熱鬧,宛如獵人捉烏雞的場面再現。
無論是「打獵說」,還是「捉烏雞說」,均是反映在達斡爾族先民們的狩獵生活環境中的生產活動。「哈庫麥」起源於狩獵歌舞是無疑的。狩獵歌舞不僅是達斡爾族,也是全國各少數民族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這表明它是許多民族在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一環,沉澱了民族、社會、經濟生活和產生方式的印記,也是民族歷史衍變的文化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