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斜嚮導流含飛灰煤氣的緩流沉降除塵室的製作方法
2023-08-07 17:09:56 3

本發明涉及一種利用粉塵自身重力從氣體中自然沉降分離的除塵室,特別是一種利用粉塵自身重力斜向楔入導流空間實現含飛灰煤氣緩流沉降的除塵室結構,屬於煤制氣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冶金制鋼窯爐和以原煤為燃料的鍋爐增加很多,這些爐窯排放的大氣汙染物對周圍環境危害很大,因此,從含塵氣體中去除顆粒物以減少其向大氣排放的技術越來越重要。從含塵氣體中去除顆粒物的方式很多,其中,利用粉塵與氣體比重不同的原理,使揚塵依靠自身重力從氣體中自然沉降的方式,就是一種結構簡單、阻力小、易維護的除塵方式。它的工作原理是:含塵氣體從沉降室的下部進入具有很大體積空間的沉降腔,其中的粉塵粒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沉降,氣體緩緩向上,運行一定時間後,粉塵粒沉降於室底,淨化後的氣體,從上部出口排出。依照上述工作原理,人們將分離含塵氣體的傳統沉降室設計為具有大體積沉降腔的罐式結構,以降低含塵氣體的流速、延緩含塵氣體流經罐體的時間,含塵氣體從罐體的下方進,上方出,其流經罐體的過程就是沉降粉塵顆粒的過程。這種除塵方式和結構形式只能分離去除含塵氣體中具有較大顆粒的粉塵,而細微粉塵顆粒則不能被沉降,因為含塵氣體流經罐體的時間短,且流徑通暢、阻礙少,造成細微粉塵顆粒沉降的條件不成熟。因此,依靠揚塵自身重力沉降除塵方式雖具有結構簡單、流程方便、除塵成本低廉的優點,但除塵效果不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斜嚮導流含煤氣的緩流沉降除塵室,旨在進一步利用粉塵與氣體的比重不同原理,使含塵氣體在變徑和曲徑流道中不斷變換流動速度和流動方向,最大限度地改善細顆粒粉塵的沉降條件,達到最佳除法效果的目的。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斜嚮導流含飛灰煤氣的緩流沉降除塵室,包括除塵室、導流牆、支承牆,所述的除塵室為筒狀結構,除塵室內採用耐火材料製作形成沉降腔,其腔頂或一側的腔壁部設有含塵氣體的進氣口,另一側的腔壁部設有出氣口,沉降腔的下部為集渣槽,其特徵在於:
所述的導流牆為耐火材料製作而成的牆體結構,其斜向設置在沉降腔內,形成導流牆一側上大下小的楔形空間和導流牆下部空間與另一側上小下大的倒楔形空間;
所述導流牆一側上大下小的楔形空間與所述導流牆另一側上小下大的倒楔形空間通過導流牆下部空間相連通;
所述含塵氣體的進氣口設置在導流牆一側上大下小的楔形空間內,且位於楔形空間的上部,所述出氣口設置在導流牆另一側上小下大的倒楔形空間內,且位於倒楔形空間的上部;
所述支承牆為兩座,其分別與導流牆相垂直並抵靠支承導流牆,且牆體底部兩側與除塵室內的沉降腔壁連體製作;
所述導流牆的下端為圓弧拱形結構,且拱形開口向下;
所述支承牆的下端為圓弧拱形結構,且拱形開口向下。
進一步地,所述的導流牆牆面為平面;
進一步地,所述的導流牆牆面為弧面;
進一步地,所述的導流牆牆面為凹凸面。
作為本發明的另一種結構形式,所述的導流牆豎直設置在沉降室內,且將沉降腔沿軸向分隔成左右空間;
所述沉降腔內的左右空間體積相等;
所述沉降腔內的左右空間體積不等。
與傳統大體積沉降腔的罐式沉降室相比,本發明的有益貢獻是:
1、含塵氣體從導流牆一側上大下小的楔形空間上部入,由上至下流速從慢到快,然後從下部出,又從導流牆另一側下大上小的倒楔形空間下部入,由下至上流速從慢到快流出沉降室,其中兩次從快到慢的流動過程,不但為粗顆粒粉塵提供了很好的沉降速度慣性,亦為細顆粒粉塵提供了寬裕的沉降時間;
2、含塵氣體從導流牆一側進入,另一側排出,經過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的180°急轉彎,不但增加了含塵氣體的流動線路,而且流道曲折,為顆粒粉塵的沉降分離提供了有利條件。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發明的主剖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附圖1中的A向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附圖1中的B向結構示意圖。
在附圖1、2、3中:1為除塵室、101為沉降腔、2為導流牆、201圓弧拱形結構、3為支承牆、301為圓弧拱形結構、4為集渣槽、5為顆粒粉塵、a為進氣口、b出氣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解釋說明:
如附圖1、2、3所示,除塵室1為筒狀結構,室內採用耐火材料製作形成沉降腔101,腔頂或一側的腔壁部設有含塵氣體的進氣口a,另一側的腔壁部設有出氣口b,沉降腔101的下部為集渣槽4;導流牆2為耐火材料製作而成的牆體結構,其斜向設置在沉降腔101內,形成導流牆2一側上大下小的楔形空間和導流牆2下部空間與另一側上小下大的倒楔形空間;導流牆2一側上大下小的楔形空間與導流牆2另一側上小下大的倒楔形空間通過導流牆2下部空間相連通;含塵氣體的進氣口a設置在導流牆2一側上大下小的楔形空間內,且位於楔形空間的上部,出氣口b設置在導流牆2另一側上小下大的倒楔形空間內,且位於倒楔形空間的上部;支承牆3為兩座,其分別與導流牆2相垂直並抵靠支承導流牆2,且牆體底部兩側與除塵室1內的沉降腔101的腔壁連體製作;導流牆2的下端為圓弧拱形結構201,且拱形開口向下;支承牆3的下端為圓弧拱形結構301,且拱形開口向下;導流牆2牆面可為平面,也可為弧面,也可為凹凸面。
作為本發明的另一種結構形式,導流牆2可豎直設置在沉降室1內,從而將沉降腔1沿軸向分隔成左右空間,左右空間體積可相等,也可不相等。
本發明沉降除塵時,含塵氣體從導流牆2一側上大下小的楔形空間上部的進氣口a入,由上至下流速從慢到快,然後從下部出,又從導流牆2另一側下大上小的倒楔形空間下部入,由下至上流速從慢到快經出氣口b流出沉降室1,其中兩次從快到慢的流動過程,不但為粗顆粒粉塵5提供了很好的沉降速度慣性,亦為細顆粒粉塵5提供了寬裕的沉降時間;另外:含塵氣體從導流牆2一側進入,另一側排出,經過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的180°急轉彎,不但增加了含塵氣體的流動線路,而且流道曲折,為顆粒粉塵5的沉降分離提供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