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2023-08-07 17:51:46 4
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的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創作揭露一種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藉由將偵測端子與接地端子配置於同一接觸區域,並經過偵測端子與接地端子形成的迴路來判斷SIM卡是否插入至定位,藉此設計使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不需再配置偵測端子的配置空間,不僅能簡化線路板(PCB)的空間,更可節省成本。
【專利說明】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創作涉及一種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將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上的偵測端子與接地端子進行改良之連接器。
【背景技術】
[0002]在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中,消費性電子產品及其內部電子零件皆具有輕薄短小的特性,諸如數位照相機、PDA、行動電話…等。隨著通訊產業不斷進步,行動電話的普及率亦日漸提升,除了一般上班族、高中及大學以上學生的使用族群,也擴展到老年人及青少年、甚至小學生等,提供工作中或生活上通訊之便捷、迅速,且行動電話從早期僅供對話通訊、傳輸簡訊,而至現在可以提供上網、收發E-mail、觀看電視節目、數位相機等多重應用功能,更符合現代人們在工作上、生活中的使用需求。
[0003]在各式行動電話中,均裝設有用戶識別模組卡(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card ;SIM卡),以供辨識使用者之身份、資料,且SM卡上具有導電面。為了使行動電話能夠快速的與SIM卡連接,故行動電話上都配置具SIM卡連接器,提供與SIM卡之導電面的電性接觸,以完成確認程序,提供無線通訊的服務。
[0004]現因行動電話所使用的SIM卡體積小,則所使用的SIM卡連接器體積亦小,因此在SM卡插入卡連接器時,難以確認SM卡是否確實插入至定位。請參閱圖1,為先前技術之SIM卡連接器示意圖,在先前技術中,是在SM卡連接器90之一側端上,特別設置一偵測端子901,當SM卡插入SM卡連接器90時,會接觸此一偵測端子901來判別SM卡是否正確地插入至定位。然而此種配置方式不僅增加SM卡連接器90的體積,更造成成本的增加。
【發明內容】
[0005]為了解決上述所提到問題,本創作之一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特別是將偵測端子與接地端子結合之連接器。
[0006]依據上述目的,本創作提供一種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由複數第一端子、複數與各第一端子呈相對應配置之第二端子及一設置各第一端子及各第二端子之絕緣外殼所組成,其中各第一端子及各第二端子分別由一形成一空間之固定部及一由固定部朝空間延伸之接觸部所形成,其中各接觸部與各固定部間保持一間距,絕緣外殼形成複數分別供各接觸部曝露於外之鏤空區,其中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的特徵在於:於絕緣外殼任一鏤空區配置一偵測端子,偵測端子由一形成有一活動空間之偵測固定部及一由偵測固定部朝活動空間延伸之偵測接觸部所形成,偵測固定部設置於絕緣外殼,且該偵測固定部延伸出的偵測接觸部及該接觸部共同配置且曝露於絕緣外殼之鏤空區中。
[0007]本創作所提出之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將偵測端子與接地端子皆配置於同一鏤空區後,已經簡化在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再設置一偵測結構之設計,不僅能簡化線路板(PCB)的空間,更可節省成本。【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圖1為先前技術之SIM卡連接器示意圖。
[0009]圖2為本創作之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之端子示意圖。
[0010]圖3A為本創作之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之絕緣外殼與各端子之組合俯視圖。
[0011]圖3B為本創作之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之絕緣外殼與各端子之組合示意圖。
[0012]圖4為本創作之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之端子示意圖。
[0013]圖5A?圖5B為本創作之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插入SM卡實施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為使本創作之目的、技術特徵及優點,能更為相關【技術領域】人員所了解並得以實施本創作,在此配合所附圖式,於後續之說明書闡明本創作之技術特徵與實施方式,並列舉較佳實施例進ー步說明,然以下實施例說明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且以下文中所對照之圖式,表達與本創作特徵有關之示意。
[0015]首先,請參閱圖2,為本創作之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之端子示意圖。如圖2所示,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具有複數個第一端子30及複數個與各第一端子30呈相對應配置的第ニ端子32 ;其中,各第一端子30是由一形成一空間之固定部301及一由固定部301朝空間延伸之接觸部303所形成;而第二端子32亦是由一形成一空間之固定部321及一由固定部321朝空間延伸之接觸部323所形成。各第一端子30之接觸部303連接於固定部301,並與固定部301間保持ー間距;同樣地各第二端子32之接觸部323連接於固定部321,並與固定部321間保持一間距。
[0016]另外,在其中一第一端子30的區域配置ー偵測端子40,偵測端子40是由一形成有一空間之偵測固定部401及一由偵測固定部401朝該空間延伸之偵測接觸部403所形成;偵測接觸部403連接於偵測固定部401,並與偵測固定部401間保持一間距。本創作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之第一端子30與第二端子32的配置個數各為三個(共六個),然本創作並不限定第一端子30與第二端子32的配置個數;另外,在此要說明,本創作的第一端子30及第二端子32,其固定部301、321及接觸部303、323為一體成形,而偵測端子40其偵測固定部401及偵測接觸部403同樣為一體成形;而固定部301、321、接觸部303、323、偵測固定部401及偵測接觸部403為ー幾何形狀。
[0017]請同時參閱圖3A及圖3B,為本創作之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之絕緣外殼與各端子之組合俯視圖及示意圖。請先參閱圖3A,ー絕緣外殼20,具有複數個鏤空區201,將第一端子30、第二端子32及偵測端子40配置在絕緣外殼20內,並覆蓋其固定部301、321及偵測固定部401,且曝露出各接觸部303、323及偵測接觸部40於鏤空區201中。其中,偵測接觸部40與其中一接觸部303』曝露於同一鏤空區201』中。另外,在各第一端子30、各第二端子32及偵測端子40上進ー步延伸一焊接部305、325、405,用以與外部基版(PCB)焊接,且每ー焊接部305、325、405曝露於絕緣外殼20的外側203上。
[0018]請參閱圖3B,每ー接觸部303、323及偵測接觸部403皆具有具延伸一彎折段3031、3231、4031,並使得各曝露於絕緣外殼20之鏤空區201中的接觸部303、323及偵測接觸部403凸出於絕緣外殼20平面,且在彎折段3031、3231、4031的自由端上形成一牴觸段3033、3233、4033,用以與外界SM卡(或IC卡)接觸。本創作之絕緣外殼20是以鑲埋射出成型(molding)覆蓋第一端子30、第二端子32及偵測端子40而成,但本創作並不限定其結合方式;而絕緣外殼20為高分子材質,端子模組30則為金屬材質。在此說明,鏤空區201的為一幾何形狀,其可根據配置的第一端子30、第二端子32及偵測端子40來做改變,另外,由於鏤空區201』內配置了接觸部323及偵測接觸部403,因此鏤空區201』的大小大於其餘之鏤空區201,以容納兩個端子,但本創作並不限定鏤空區201、201』之大小。
[0019]請參閱圖4,為本創作之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之端子示意圖,如圖4所示,本創作之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共有七個端子,分別為:串列數據輸入輸出端子A (serial datainput/output)、程式化電壓端子 B (programming voltage)、偵測端子 C (switch)、接地端子 D (power and signal ground)、時序信號端子 E (clocking signal)、重置信號端子 F(reset signal)及電位端子G (power voltage)。其中偵測端子C與接地端子D皆配置於同一鏤空區201』。
[0020]請同時參閱圖5A及圖5B,為本創作之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插入SM卡實施示意圖。請先參閱圖5A,SM卡(或IC卡)50上有八個接觸區501 (通常行動通訊SM卡僅用使用到其中六個接觸區501,另外具有兩個備用接觸區503、505不需使用,在此以其中六個接觸區501來做說明),其中六個接觸區501對應於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上的每一端子(即接觸部303、323與偵測接觸部403);當SM卡50插入時(例如:手機或平板的SM卡槽),其接觸區501會先接觸串列數據輸入輸出端子A、程式化電壓端子B、接地端子D、時序信號端子E、重置信號端子F及電位端子G六個端子;接著,請參閱圖5B,而當SM卡50完全插入後,其位於接地端子D的接觸區501會同時接觸偵測端子C及接地端子D,亦即使兩端子形成一迴路。
[0021]而此兩端子形成一迴路的主要目的,主要為使電子產品(例如:手機或平板)能明確偵測到SIM卡50是否確實插入SIM卡槽中,而藉此將偵測端子C與接地端子D皆配置於同一鏤空區201』之設計,能簡化需要在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再設置一偵測結構之設計,不僅能簡化線路板(PCB)的空間,更可節省成本。另外需強調的是,本創作將偵測端子C與接地端子D皆配置於同一鏤空區201』之設計,主要是其訊號彼此幹擾較低,然而本創作並不限定偵測端子C與其它端子配置於同一鏤空區201,再此說明;另外依據日後SM卡50接觸區501的變化,亦或是使用於IC卡或信用卡具有較多的接觸區(如:接觸區503、505),本創作之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上的鏤空區201及第一端子30、第二端子32會依照其變化而變更配置個數,因此本創作不對鏤空區201及第一端子30、第二端子32之配置個數加以限定。
[0022]雖然本創作以前述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創作,任何熟習本領域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創作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申請專利權利要求所界定者為準。
[0023]符號說明 20絕緣外殼 201、201』鏤空區 203外側
30第一端子 301固定部303、303』接觸部
3031彎折段
3033牴觸段
305焊接部
32第二端子
321固定部
323接觸部
3231彎折段
3233牴觸段
325焊接部
40偵測端子
401偵測固定部
403偵測接觸部
4031彎折段
4033牴觸段
405焊接部
50 S頂卡
501接觸區
503,505接觸區
90 SM卡連接器
901偵測端子
A串列數據輸入輸出端子
B程式化電壓端子
C偵測端子
D接地端子
E時序信號端子
F重置信號端子
G電位端子。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由複數第一端子、複數與各該第一端子呈相對應配置之第二端子及ー設置各該第一端子及各該第二端子之絕緣外殼所組成,其中各該第一端子及各該第二端子分別由一形成一空間之固定部及一由該固定部朝該空間延伸之接觸部所形成,其中各該接觸部與各該固定部間保持ー間距,該絕緣外殼形成複數分別供各該接觸部曝露於外之鏤空區,其中該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的特徵在於:於該絕緣外殼任一該鏤空區配置ー偵測端子,該偵測端子由一形成有ー活動空間之偵測固定部及一由該偵測固定部朝該活動空間延伸之偵測接觸部所形成,該偵測固定部設置於該絕緣外殼,且該偵測固定部延伸出的該偵測接觸部及該接觸部共同配置且曝露於該絕緣外殼之該鏤空區中。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其特徵在於:各該接觸部及該偵測接觸部均具延伸ー彎折段,使得各曝露於該絕緣外殼之該鏤空區中的各該接觸部及該偵測接觸部凸出於該絕緣外殼平面。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其特徵在於:各該彎折段的自由端形成一牴觸段。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其特徵在於:該絕緣外殼是以鑲埋射出方式覆蓋各該第一端子、各該第二端子及該偵測端子,且各該第一端子及各該第二端子中的接觸部及該偵測端子的偵測接觸部曝露於該鏤空區。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其特徵在於:各該第一端子、各該第二端子及該偵測端子進ー步延伸ー焊接部,且各該焊接部曝露於該絕緣外殼的外側。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其特徵在於:各該鏤空區為ー幾何形狀。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其特徵在於:各該固定部及該偵測固定部為ー幾何形狀。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其特徵在於:各該接觸部及該偵測接觸部為ー幾何形狀。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其特徵在於:各該第一端子、各該第二端子及該偵測端子的材質為金屬材質。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用戶識別模組連接器,其特徵在於:配置有該偵測端子的該鏤空區大於其他該鏤空區。
【文檔編號】H01R13/703GK103560367SQ201310483870
【公開日】2014年2月5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16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16日
【發明者】侯斌元, 李進飛 申請人:連展科技電子(崑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