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注塑模自動埋入及取出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8-09 14:31:3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注塑模自動埋入及取出裝置。
背景技術:
在發動機轉子的生產過程中,傳統的方法需要人工將轉子放入注塑模內,但是人工將轉子放入注塑模的過程會導致工人的工作環境較差,而且效率低。
現有的技術多為通過機械手將轉子放入注塑模內,因為機械手在埋入轉子時要求軸向力較大,但是機械手所承受的負載往往不能滿足軸向力需求,因此容易產生轉子埋入不到位,甚至機械手負載過大損壞的嚴重後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注塑模自動埋入及取出裝置,分別通過純機械的埋入模組和取料模組實現轉子的埋入和取出過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注塑模自動埋入及取出裝置,包括固定架臺、取料模組和埋入模組;所述取料模組和埋入模組均設置於固定架臺上;所述取料模組包括取料氣缸、取料板和三爪氣缸,所述取料氣缸位於固定架臺下端,所述取料板通過導杆與固定架臺連接,所述三爪氣缸設置於取料板上端;所述埋入模組包括埋入板、一級頂出氣缸、二級頂出氣缸和埋入氣缸;所述埋入板通過限位導柱與固定架臺上端連接,所述一級頂出氣缸位於埋入板下端,所述二級頂出氣缸位於埋入板上端,所述埋入氣缸位於埋入板中部下方的固定架臺上。
進一步的,所述三爪氣缸的數量為四個,並分別位於方形取料板的四角。
進一步的,所述取料板的底部與取料氣缸的活塞杆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埋入板下方的固定架臺上設置有多個定位導柱,所述多個定位導柱上端穿過埋入板。
進一步的,所述埋入板下端中部與埋入氣缸的活塞杆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一級頂出氣缸和二級頂出氣缸的數量均為四個,且所述一級頂出氣缸均位於二級頂出氣缸的正下方。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注塑模自動埋入及取出裝置,分別通過純機械的埋入模組和取料模組實現轉子的埋入和取出過程,可代替人工操作同時可避免機械手的過載損壞,裝置整體可靠性高,保證生產效率,同時造價低廉,節約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注塑模自動埋入及取出裝置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注塑模自動埋入及取出裝置的軸測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注塑模自動埋入及取出裝置另一角度的軸測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參考圖1、圖2和圖3,一種注塑模自動埋入及取出裝置,包括固定架臺1、取料模組和埋入模組;所述取料模組和埋入模組均設置於固定架臺1上,所述取料模組用於將已完成注塑的轉子工件從注塑模中取出,所述埋入模組用於將待注塑的轉子工件埋入注塑模;所述取料模組包括取料氣缸20、取料板22和三爪氣缸23,所述取料氣缸20位於固定架臺1下端,所述取料板22通過導杆21與固定架臺1連接,所述三爪氣缸23設置於取料板22上端;所述埋入模組包括埋入板30、一級頂出氣缸32、二級頂出氣缸33和埋入氣缸35;所述埋入板30通過限位導柱34與固定架臺1上端連接,所述限位導柱34用於對埋入板30起導向和限位作用,所述一級頂出氣缸32位於埋入板30下端,所述二級頂出氣缸33位於埋入板30上端,所述埋入氣缸35位於埋入板30中部下方的固定架臺1上。
所述三爪氣缸23的數量為四個,並分別位於方形取料板22的四角,所述三爪氣缸23用於抓取轉子工件。
所述取料板22的底部與取料氣缸20的活塞杆連接,所述取料氣缸20用於驅動取料板22的上下直線移動。
所述埋入板30下方的固定架臺1上設置有多個定位導柱31,所述多個定位導柱31上端穿過埋入板30,所述定位導柱31用於埋入轉子時的定位,確保轉子的埋入位置準確無誤。
所述埋入板30下端中部與埋入氣缸35的活塞杆連接,所述埋入氣缸35用於驅動埋入板30的上下直線移動。
所述一級頂出氣缸32和二級頂出氣缸33的數量均為四個,且所述一級頂出氣缸32均位於二級頂出氣缸33的正下方;在埋入過程中,二級頂出氣缸33首先伸出,帶動一級頂出氣缸32向上移動,然後一級頂出氣缸32伸出,夾持待注塑轉子工件移動並最終將其放入注塑模中。
上述實施例用於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但並不將本實用新型局限於這些具體實施方式。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理解為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