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月寶寶怎麼判斷髖關節脫位(寶寶走鴨子步)
2023-08-06 15:09:34 3
寶寶踉踉蹌蹌學走路,跑跑跳跳,都是嬰幼兒的身體發育重要過程。年紀小的寶寶走路常常是跌跌撞撞,有內外八字、O型腿、像小企鵝、像小鴨子……步履各異,一部分是由於寶寶骨骼尚未發育完全,走路不穩,還有一部分則是骨骼發育異常,需要家長留心,如果發現寶寶步態蹣跚,走路像「鴨子」, 需要警惕是否出現髖關節脫位。
寶寶發生髖關節脫位,絕大部分是先天性的,與遺傳、基因缺陷、臀位產、羊水過少等方面有關,髖關節呈現脫位或半脫位狀態。在臨床上,如果寶寶有髖關節脫位的家族史或臀位產,建議在出生半年左右做超聲檢查看是否有髖關節發育不良或脫位。
走路鴨子步、臀紋不對稱
作為家長如何發現寶寶髖關節發育是否正常?是否有脫位?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在新生兒時期也可發現。
新生兒表現:
1、蹬踩力量不同
新生兒時期,寶寶不能走路甚至不能翻身,自我活動的主要是雙下肢的蹬踩,如果有髖關節發育不良或髖關節脫位的寶寶,雙腳的蹬踩力量是不同的,也可能患肢活動較差,常常呈現屈曲狀態。
2、長短腿
股骨頭與髖臼出現脫位,患肢則會縮短,出現長短腿。
3、臀紋對稱
臀圍和大腿紋不對稱,也能在新生兒時期發現。另外大腿部內側褶皺不對稱、女嬰會陰部加寬等,都是髖關節脫位的常見表現。
幼兒時期表現:
幼兒時期寶寶可以走路跑跳,家長可以從孩子走路姿勢觀察發現,例如孩子走路「鴨子步」、跛行、長短腿等症狀。
越早治療效果越好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越早發現治療效果越好,如果家長粗心大意,延誤治療,寶寶步態會出現更加嚴重的異常表現,現髖部疼痛,甚至導致股骨頭的慢性疾病,影響孩子一生。
目前,針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有規範的治療流程,預後良好,絕大多數患兒可以通過規範治療恢復正常。在新生兒階段發現寶寶髖關節異常,可以通過支具、青蛙抱等方式幫助寶寶髖關節復位;若是超過6個月的寶寶可經過專業醫師的復位手法,並加以石膏固定;如果患兒超過18個月再來治療,保守治療就未必有效了,年齡越大,手術治療的難度越大,預後越差。
建議家長要在孩子生長發育的過程中,密切關注孩子的臀部和雙下肢,看是否有活動異常、走路異樣,發現問題一定要儘早去醫院就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