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癇散的製作方法
2023-07-11 23:05:16 1
專利名稱:熄癇散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一種治療癲癇病的中藥處方。
癲癇病以其頑固性而著稱,病程長,纏綿難愈,不易根治。西藥對本病的治療雖然有效,但因其毒副作用大,難以根治,越來越不被人們所接受,尤其對發育期兒童和青少年。因此,人們寄希望於中醫藥,企盼中醫藥給癲癇病患者帶來曙光。幾千年來,中醫藥在癲癇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大多數醫家認為本病由痰迷心竅所致,多以鎮驚安神、祛風化痰為主,雖有一定療效,但沒有重大進展。
本發明旨在提供一種安全、理想、高效,以植物無毒藥物為主的治療癲癇病中藥處方「熄癇靈」。
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方案是本發明中藥方採用的原料及重量配比為(g為重量單位)天竺黃30-50g 天冬35-55g 麥冬35-55g 生山藥20-40g太子參50-70g 茯神50-70g 丹參20-40g 炙甘草20-40g珍珠15-30g 天麻15-35g 廣鬱金20-40g 清半夏20-35g紫蘇子25-45g 制南星25-45g 醋香附45-65g 枳實15-35g僵蠶25-45g將上述重量配比的原料混勻(珍珠另研),研細末為散,分裝成90包,每包7g,成人每日服3次,每次1包,30日為1療程。
本發明認為,癲癇病病位在肝,病性為風,病理產物是痰。根據《黃帝內經》「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的理論,提出緩肝熄風、順氣化痰的組方原則,注重緩肝順氣、調理脾胃。在選藥上,避開祛風、鎮靜的蟲類、礦石類有毒藥,篩選緩肝補脾、調氣化痰之植物無毒藥。力求在「甘」、「辛」味藥上作文章,在此基礎上,配製成以「緩肝」為中心,「順氣」為目標,「熄風化痰」為目的的「熄癇靈」方藥。
在劑型上,為了順應「肝欲散」、「肝喜條達疏洩」之性,選擇應用散劑來加強發散行氣之功能。
本發明選擇天竺黃、天冬、麥冬、珍珠、丹參等甘寒藥為君,緩肝熄風、滋陰化火;太子參、茯神、炙甘草、天麻、山藥等甘味藥為臣,緩肝熄風、補脾益氣;選擇廣鬱金、清半夏、紫蘇子、制南星、醋香附、枳實、僵蠶等辛味藥疏肝順氣、理脾化痰,並可防止甘味藥的滋膩,監製某些甘寒藥的寒性,使甘而不膩,辛而不燥,顧護胃氣。
本發明曾治療數百例癲癇病患者,有效率為93.4%,尤其是對16歲以下的患者,效果更佳。
本發明的最佳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g為重量單位)天竺黃40g 天冬45g 麥冬35g 生山藥35g 茯神65g太子參60g 丹參30g 炙甘草25g 珍珠20g 天麻25g廣鬱金30g 清半夏30g 紫蘇子35g 制南星35g 醋香附50g枳實25g 僵蠶35g
權利要求
1.治療癲癇病的中藥處方「熄癇靈」,其特徵在於,該藥採用如下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天竺黃30-50g 天冬35-55g 麥冬35-55g 生山藥20-40g太子參50-70g 茯神50-70g 丹參20-40g 炙甘草20-40g珍珠15-30g 天麻15-35g 廣鬱金20-40g 清半夏20-35g紫蘇子25-45g 制南星25-45g 醋香附45-65g 枳實15-35g僵蠶25-45g其中g為重量單位將上述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製成散劑,也可製成口服液。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處方「熄癇靈」,其特徵在於,該藥採用的最佳配比重量天竺黃40g 天冬45g 麥冬45g 生山藥35g 茯神65g太子參60g 丹參30g 炙甘草25g 珍珠20g 天麻25g廣鬱金30g 清半夏30g 紫蘇子35g 制南星35g 醋香附50g枳實25g 僵蠶35g
全文摘要
治療癲癇病的中藥處方「熄癇靈」,本方根據緩肝熄風、順氣化痰的組方原則,篩選出甘、辛味藥天竺黃、天冬、麥冬、生山藥、茯神、太子參、丹參、炙甘草、珍珠、天麻、廣鬱金、清半夏、紫蘇子、制南星、醋香附、枳實、僵蠶等中藥原料製成口服中藥散劑,安全、理想、臨床效果顯著。
文檔編號A61P25/00GK1191742SQ9810048
公開日1998年9月2日 申請日期1998年3月5日 優先權日1998年3月5日
發明者馬大軍 申請人: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