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蝶形地下工程交通洞的製作方法
2023-07-08 21:06:51
專利名稱:一種蝶形地下工程交通洞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蝶形地下工程交通洞。適用於礦山、水電工程技術領域地下工程與地面工程之間陡地形、短距離大高差時的交通銜接。
背景技術:
在礦山、水電工程中涉及較多的地下工程設施,而地下工程的施工離不開地面的配套設施和交通銜接。對於地下與地面的交通銜接,一般在現場條件較好的時候,只需設置明線或普通的直連式交通洞即可,單從隧洞線形設計上講,一般也儘量將隧洞設計成直線,對施工、通風、排水等方面均有利。但水電工程往往位於崇山峻岭之中,由於山區特有的地理條件,其地形、地質複雜 多變,使得工程施工經常受到制約,這時單一隧洞線形布置有時就較難甚至無法實施。特別是在遇到平面距離較近,而地形陡峻,高差又很大吋,短距離爬升高程的常規做法是在山坡上迂迴展線後再進洞,這樣勢必會給當地的環境帶來破壞,如果遇到坡面陡峻或地質複雜的情況,展明線的方案很可能也行不通了,這時,通過隧洞繞線則是ー個較可行的方法。對於隧洞繞線爬坡的設計方法,公路隧道中已經有採用螺旋形隧道的範例,螺旋形隧道可以實現較大半徑的線形,對於通風也比S形有利的多。但礦山、水電工程中的地下工程布置較為複雜,支洞、豎井較多,螺旋形隧道極易與地下工程洞室群產生幹擾。如果需克服的高差到了百米以上,則交通洞本身就可能會變成特長隧道,對於交通洞的消防、通風和交通安全設施的設置要求也將大大提高,交通洞本身布置和施工的難度提高不僅使工程造價隨之提高,也成了影響主體工程進度的一個制約因素,特別是對進度控制要求較高的水電工程,將會推遲電站的投運發電,經濟損失十分巨大。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ー種結構簡單、施工方便的蝶形地下工程交通洞,能夠滿足短距離大高差條件下布置交通洞的需要,大大降低了交通洞自身施作難度,做到布設靈活,節省投資,有利於主體工程的進度控制。本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蝶形地下工程交通洞,包括地下工程和洞室群及其下方短距離大高差的地面施工場地和道路,其特徵在幹設置一條蝶形隧道,隧道一頭銜接施工場地和道路,隧道另ー頭銜接地下工程和洞室群;所述蝶形隧道由右側回頭彎、左側回頭彎和隧洞腰身段構成蝶形,其中隧洞腰身段位於蝶形隧道的中部並在此段設開ロ點,開ロ點經支路或短支洞緩坡連接下方的混凝土上料平臺,混凝土上料平臺下方依次為混凝土系統和地面施工場地和道路。所述右側回頭彎和左側回頭彎走向相反,兩側的回頭彎半徑相近。所述支路或短支洞與開ロ點入口側隧洞腰身段的夾角為鈍角。所述開ロ點處的隧洞腰身段設置緩坡,坡度小於或等於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0012]I)採用蝶形隧道形式,在特殊地形地質條件下,有效解決地下工程與地面工程間短距離大高差情況下布置交通洞的需要,能夠在小範圍內及合適的縱坡控制條件下,通過拉長線路,克服了大高差爬坡的難題。2)蝶形隧道形式可較容易的實現在隧道腰部開口,將交通洞分為兩段,有效解決了單洞長度過長的問題,避免了長隧道本身的種種不利因素,大大節省了造價。通過腰部開口,增加了施工工作面,使得施做更加容易,並 有利於解決隧道通風問題。此外,由於本身施作變得相對簡單,工期也較易控制,不會對主體工程施工形成制約性的影響,有利於主體工程的進度控制。3)蝶形隧道形式比螺旋形隧道在布置上更加機動靈活,可非常方便的通過擺動蝶形的雙翅以避開與地下工程洞室群之間的幹擾。4)蝶形隧道形式與在山坡上多次迂迴展明線爬坡後再進洞有著明顯的環保優勢,對當地的環境和水土保持影響較小。5)通過在隧洞腰身段開口,可方便的與混凝土系統布置結合,將混凝土系統上料平臺與腰部開口銜接,無需架設皮帶機,利用重力作用為混凝土系統供料,經濟且方便。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平面布置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所示,本實施例蝶形地下工程交通洞具有地下工程和洞室群12以及其下方短距離、大高差的地面施工場地和道路1,在地下工程和洞室群12與施工場地和道路I之間布置一條蝶形隧道。所述蝶形隧道由右側回頭彎3、左側回頭彎9和隧洞腰身段13構成雙翅朝上的蝶形,其中右側回頭彎3的頭部銜接施工場地和道路1,左側回頭彎9的末端與地下工程和洞室群12銜接,雙翅之間為隧洞腰身段13,該處隧洞腰身段應設置緩坡度,坡度不大於3%。在隧洞腰身段13上選擇合適位置作為開口點4,從開口點經支路或短支洞6連接下方的混凝土上料平臺7,混凝土上料平臺7往下依次銜接混凝土系統8和地面施工場地和道路I。為了便於物料從隧道運到支路或短支洞6,支路或短支洞6與開口點4段的隧道的夾角設置成鈍角,而支路或短支洞6的坡度一般為坡度較小的順坡,以利於施工排水。所述混凝土系統上料平臺7與下方混凝土系統8在高程上需形成合適的高差,以便於利用重力為混凝土系統8供料。所述右側回頭彎3和左側回頭彎9走向相反,兩側的回頭彎半徑一致或相近,使洞內行車條件不產生大的變化。所述開口點4需根據實際地形地質條件選擇,選擇的關鍵在於一、要控制將蝶形隧道分成兩段的長度基本相近,避免出現單洞過長的情況;二、要控制開口位置便於作為施工工作面使用,以便於多開一個工作面加快隧道施工進度;三、如果要結合混凝土系統利用重力上料,還需控制該開口點的高程,做到與混凝土系統上料平臺7合理銜接。
權利要求1.一種蝶形地下工程交通洞,包括地下工程和洞室群(12)及其下方短距離大高差的地面施工場地和道路(I ),其特徵在於設置一條蝶形隧道,隧道一頭銜接施工場地和道路(1),隧道另一頭銜接地下工程和洞室群(12); 所述蝶形隧道由右側回頭彎(3)、左側回頭彎(9)和隧洞腰身段(13)構成蝶形,其中隧洞腰身段(13)位於蝶形隧道的中部並在此段設開口點(4),開口點經支路或短支洞(6)連接下方的混凝土上料平臺(7),混凝土上料平臺下方依次為混凝土系統(8)和地面施工場地和道路(I)。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蝶形地下工程交通洞,其特徵在於所述右側回頭彎(3)和左側回頭彎(9 )走向相反,兩側的回頭彎半徑相近。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蝶形地下工程交通洞,其特徵在於所述支路或短支洞(6)與開口點(4 )入口側的隧洞腰身段(13)的夾角為鈍角。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蝶形地下工程交通洞,其特徵在於所述開口點(4)處的隧洞腰身段(13)設置緩坡,坡度小於或等於3%。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蝶形地下工程交通洞,其特徵在於所述開口點(4)處的隧洞腰身段(13)設置緩坡,坡度小於或等於3%。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蝶形地下工程交通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施工方便的蝶形地下工程交通洞,能夠滿足短距離大高差條件下布置交通洞的需要,大大降低了交通洞自身施作難度,做到布設靈活,節省投資,有利於主體工程的進度控制。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蝶形地下工程交通洞,包括地下工程和洞室群及其下方短距離大高差的地面施工場地和道路,其特徵在於設置一條蝶形隧道,隧道一頭銜接施工場地和道路,隧道另一頭銜接地下工程和洞室群。本實用新型適用於礦山、水電工程技術領域地下工程與地面工程之間陡地形、短距離大高差時的交通銜接。
文檔編號E21D9/14GK202510125SQ201220048390
公開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15日
發明者餘旭榮, 楊君兒, 王洪強, 胡建華, 鄭平 申請人:中國水電顧問集團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