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翻譯外文(曲靖文藝評論大賽)
2023-07-09 02:06:52
電影翻譯外文?來源:曲靖日報-掌上曲靖電影產生於上個世紀的法國,隨著技術的進步,電影由默片轉向有聲,由黑白電影轉向彩色電影在這個過程中,電影藝術也在不斷發展,逐漸成為人們日常文化消費中不可替代的一個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影視作品或多或少帶有各自的文化烙印或是宗教烙印譯者在對電影片名進行翻譯時不僅要考慮到商業價值,也要考慮到電影名翻譯中的文化轉化和審美價值,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電影翻譯外文?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電影翻譯外文
來源:曲靖日報-掌上曲靖
電影產生於上個世紀的法國,隨著技術的進步,電影由默片轉向有聲,由黑白電影轉向彩色電影。在這個過程中,電影藝術也在不斷發展,逐漸成為人們日常文化消費中不可替代的一個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影視作品或多或少帶有各自的文化烙印或是宗教烙印。譯者在對電影片名進行翻譯時不僅要考慮到商業價值,也要考慮到電影名翻譯中的文化轉化和審美價值。
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原則
(一) 文化之間的轉化和適應
清華大學教授胡庚申提出生態翻譯學,「翻譯即適應與選擇」(胡庚申 2004)。它要求譯者在翻譯之前先適應原文文化的「生態環境」,再通過轉化,將其翻譯到譯文文化當中。英文與中文屬於不同的語系,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差異。比如部分英美電影片名中帶有一些西方宗教色彩。電影The Lord of the rings 中的Lord,直譯為「上帝」,而翻譯成中文則為《指環王》。這裡譯者實現了翻譯過程中的文化轉化,將「上帝」替換為「王」,適應了傳統中國文化中對至尊權力擁有者的稱謂,有助於國內觀影者更好地通過片名接受和了解這部影片。
(二) 審美原則
電影片名互譯也是一門藝術,一個優秀的片名翻譯能夠滿足觀眾的審美要求。例如電影La La Land ,在美國俚語中是「奇妙之境」的意思,然而國內翻譯成《愛樂之城》。《愛樂之城》利用中國古文中的什麼之什麼的結構,有文學氣息,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要求。與此同時,還起到了一定的設置懸念的作用,讓觀眾能在眾多影片名中將其挑出。這部影片在香港上映時被譯為《星聲夢裡人》,同樣具有文學氣息,滿足審美要求。諸如此類的,還有電影《魂斷藍橋》的翻譯, 「魂斷」讓人想起「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讓觀者想到離別和對故人的思念,「藍橋」暗含著憂愁,渲染了整部影片的氣氛。其實這部影片原名直譯過來是《滑鐵盧大橋》,如果按照直譯的片名在國內上映,想必會被誤以為是《血戰鋼鋸嶺》一類的電影,其在國內的影響力可能也會大大減少。
(三) 通俗易懂,具有概括作用
觀眾對一部電影的第一印象大部分來自片名,要讓觀眾有個好印象,片名就要有一定的概括的作用且要能讓觀眾看得懂。不難發現,很多經久不衰的經典電影都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它們的片名都通俗易懂,簡短幾個字卻概括了整部影片的主要內容。例如李安導演的電影Life of Pi,講述了一個外號叫派的少年和一隻老虎的奇妙海上之旅。Life of Pi直譯過來是「派的人生」,而譯者將其翻譯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相比起直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更準確地概括了影片的主要內容。「奇幻」二字也照應了這場了旅程中的「老虎」、「小島」等具有隱喻作用的設定。還比如電影The Legend of 1900 被翻譯成《海上鋼琴師》而非「1900的傳奇」,不僅兼顧了審美原則和概括原則,同時還能吸引觀眾,收穫商業效益。
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技巧及方法
(一) 直接翻譯法
直譯是相對於其他幾種翻譯方法比較簡單的一種,這裡筆者把音譯也歸納在直譯當中。與此同時,選擇什麼樣的片名進行直譯也是有講究的。比如電影《勇敢的心》,如果採用其他翻譯方法,添加一些人名地名,或是翻譯得更加「文藝」,就未免有些畫蛇添足。那麼什麼樣的電影名適合直譯呢?筆者通過整理部分直譯的電影名,歸納出幾個共同點。首先,直譯後的電影名不會因文化差異產生歧義或讓人不知所云,例如電影All About Eve的片名就用到了西方文化中亞當和夏娃的典故,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直譯會顯得很突兀,於是譯者將其譯為《彗星美人》,方便中國觀眾理解;其次,採用直譯的電影名一般是人名或地名,例如電影《阿拉丁》和電影《諾丁山》;最後,還有的直譯是約定俗成的,比如改編自小說 The Kite Runner 的同名電影就直接翻譯為《追風箏的人》。
(二) 套用翻譯法
部分電影名或其內容可以在中文中找到恰當的成語或者俗語與其對應,例如電影Catch Me If You Can譯作《逍遙法外》。這是根據片名找到對應的成語,還有的是根據電影情節找到相應的成語來概括。例如電影 Love Me If You Dare講述了男女主人公從小在一起玩耍,長大後經過一系列波折最終在一起的故事,譯者將其翻譯為《兩小無猜》;再比如電影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講述了班傑明出生時是一個八十歲的老頭,每過一年就年輕一歲,最後變成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並結束了奇幻的一生,譯者依據故事情節將片名巧妙地翻譯為《返老還童》。這種套用翻譯法能給外國電影賦予中國氣息,讓中國觀眾更能接受。同時也實現了開頭提到的文化的轉化,將其從一種語言環境和文化背景轉化到另一種環境中。
(三) 再次命名法
筆者將這種方法概括為「再次命名法」是因為用這種方式翻譯出的片名既不能對影片內容起到總的概括作用,與原名也看似無關。這個方法往往在譯者找到比原名直譯更有文學色彩,同時也能夠用較為藝術的方式表達卻又不顯得多餘的片名時使用。舉個例子,電影Leon中Leon是男主角的名字,結合之前提到的直譯法,人名可以直接翻譯為「裡昂」,但是看過這部電影的人就知道,這部電影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女主角Matilda。對此,譯者對影片進行了 「再命名」,即《這個殺手不太冷》這個譯名不僅對電影主角的身份和人物特點進行了介紹,同時也設置了懸念,有助於將注意力引向另一位主人公和這個「殺手」的關係以及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具有一定的藝術色彩。同樣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還有被翻譯成《末路狂花》的美國電影Thelma & Louise。
結語
電影片名的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化,也是文化的轉化。余光中先生曾把文學翻譯稱作「再創作」,對影片名的翻譯亦是「再創作」。譯者在翻譯一部電影的名字前需認真觀看電影並有自己的見解,在此基礎上兼顧其審美價值和商業價值,依據不同情況使用相應的翻譯方法,方能翻譯出好的電影名,為電影藝術的傳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來自【曲靖日報-掌上曲靖】,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