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珠穆朗瑪峰事故全過程 就像去了一趟地獄
2025-04-22 17:35:26
攀登珠穆朗瑪峰被許多登山客認為是最神聖的事情,每年都有人嘗試去攀登,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不過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說的就是後者,發生在1996年的珠穆朗瑪峰登山事故,兩支商業登山隊遇到了史上遇難單次死亡人數最多的事故。下面小編帶大家詳細的了解一下過程。
1996年珠穆朗瑪峰事故
1996年這一年中,著名登山家羅布·哈爾和史考特·費雪在內的15名登山者在登頂過程中遭遇暴風雪犧牲,是史上攀登珠穆朗瑪峰犧牲人數最多的一年。其中在5月10日的事故中有8人遇難,是史上遇難人數最多的單次事故之一。
1996年珠穆朗瑪峰事故全過程
各類資料上的歷史說法雖有較大出入,但都顯示出珠峰1996年是遇難人數最多的一年:「1996年,98人登頂15人死亡,比率6.5比1」;「34個團隊,87人登頂,37人不幸遇難身亡」。
而登山界所談論的1996珠峰山難,確鑿地、其實所指的核心事件,就是5月10日的這場災難。
山難的核心隊伍是兩支商業登山隊:由紐西蘭著名嚮導羅布。霍爾領導的「探險諮詢」公司的商業登山隊,以及由美國的斯科特。費希爾組織的「瘋狂山峰」公司的登山隊。前後裹挾在事件中的,還有臺灣登山者的非商業性的隊伍,但他們也聘請了夏爾巴登山嚮導。
「探險諮詢」的總經理也同時是高山嚮導的羅布。霍爾,他的商業客戶有8人;而「瘋狂山峰」的總經理也同時為高山嚮導的斯科特。費希爾,也帶了8名客人。不計算營地醫生、大本營炊事員等,他們的登山隊員還各自包括2-3名歐美的白人高山嚮導,以及6-7名本地的夏爾巴高山嚮導。而臺灣隊是登山者自己拉到贊助後,再聘請夏爾巴來協助的形式,其正式登山隊員有四人。
這幾支隊伍都是沿傳統東南山脊線路,大本營設置在孔布冰川的冰磧末端,1號營地在冰川上部的海拔6000米處,2號營地位於6300米處,3號營地位於洛子南坡的7300米處,4號營地位於南坳上方7950米處。
這三支隊伍也採取傳統的喜馬拉雅攀登法:登山隊伍僱請夏爾巴嚮導負責扎帳篷、固定安全繩、在雪地開路等,而登山隊員先在1號、2號營地之間,進行高度適應性訓練,之後再攀升到3、4號營地,之後在4號營地一股作氣衝頂最高峰。
這個季節山上的隊伍比較多,以「探險諮詢」等公司為首的幾支大隊伍從大本營開始,針對修路(如冰川上架繩保護、C2-C3之間路繩固定等)作過若干會議和協商。由於天氣的原因,最終他們選擇了5月10日作為衝頂日。
5月9日清晨,臺灣隊的陳玉男在C3營地滑墜,當即被本隊夏爾巴救回帳篷;臺灣隊在C3此時只有高銘和及陳2人(其他2名隊員已在C1及大本營,已退出衝頂計劃)。
5月9日早晨,美國隊、紐西蘭隊、臺灣隊、南非隊四隊伍若干人等,從3號營地出發往C4營地,同時黑山隊在C4嘗試衝頂。在5月8日晚,人們會議協商確定5月10日衝頂的隊伍為紐西蘭及美國商業隊。
5月9日上午,陳玉男被護送回2號營地,而其他人正往4號營地的路上。
5月9日下午,四支隊伍陸續順利到達4號營地,黑山隊登頂失敗而下撤。中午過後,陳玉男病情加重,在返回2號營地的途中去世。高銘和因贊助原因、登山文化原因,堅持計劃衝頂,繼續前往4號營地。
5月9日23點30分,紐西蘭、美國隊伍系好氧氣罩,打開頭燈,離開4號營地,開始往頂峰前進。紐西蘭國際商業隊共有3名嚮導,8位隊員和4個夏爾巴人。而另外兩個夏爾巴人留在C4帳篷裡待命,以備救援之用。
5月10日凌晨0點,「瘋狂山峰」的費希爾、布克瑞夫等3名嚮導,6名夏爾巴和6名商業隊員,離開4號營地衝頂。留下一名夏爾巴備用。
5月10日凌晨0點10分,臺灣隊高銘和及其2名夏爾巴離開4號營地向山頂進發。而南非隊放棄攻頂。這個夜晚,全部登山者有33人在向珠峰之頂進發。
5月10日早晨,紐西蘭隊伍中的2名客戶先後放棄衝頂,並下撤。在近中午時分,另3名客戶也因關門時間、體力因素等考慮,放棄了登頂而下撤。自此,紐西蘭「探險諮詢」隊有5名客戶放棄登頂。其中貝克因眼睛問題,下撤速度極為緩慢。
5月10日下午1點05分左右,「瘋狂山峰」的阿那託列?布克瑞夫第一個登頂;1點12分,紐西蘭隊的商業隊員科萊考爾登頂,4分鐘以後,紐西蘭隊的嚮導安迪?哈裡斯登頂。
5月10日下午1點17分,布克瑞夫等第一批登頂的三人陸續下撤。而第二批的美國隊2人也在1點25分登頂登頂。以下午2點為槓桿,在傳統的「關門」時間內,登頂的僅為6人。
5月10日下午1點30分,希拉蕊臺階出現「堵車」,先後順序為美國「瘋狂山峰」隊、臺灣隊而後是紐西蘭隊。登山的速度已脫離了常規。
5月10日下午2點10至2點20分,人數最多的一群人登頂,而美國嚮導費希爾、紐西蘭隊員漢森遠遠拉在臺階左右位置,前者要到3時40分才能到達山頂,而漢森則要等到下午4時。這時,紐西蘭隊伍的幾個人開始漸次下山。
5月10日下午3點15分,高銘和及其2名夏爾巴登頂。南峰以下位置雲海翻騰,天氣已變壞。
5月10日下午3點45分,美國隊嚮導尼德曼帶領隊員不再等費希爾隊長出現,先行下山。此時,已開始在南峰處有小風雪。而費希爾在3點50分登頂。
5月10日下午4點30分,漢森登頂,其隊長霍爾一直在峰頂等候他。之後兩人一同下撤,但因氧氣和體力等原因,道森行動非常困難,而霍爾也體力透支。哈裡斯在南峰頂上某處,尋找氧氣瓶,可能嘗試去協助他們。
5月10日下午5點半左右,風雪已變得中等規模,從高處的希拉蕊臺階到稍矮處的南峰頂,漸次散落著19名登山者。哈裡斯為了救援自己的朋友,從南峰頂回頭攀向高處,嘗試救援。
5月10日下午6點左右,暴風雪狂作,閃電暴雷開始,自此並一直維持了整整一個晚上。在最高處8800米左右地方,霍爾及哈裡斯對其客戶漢森進行救援,但也導致他們兩人落到危難處,體力耗盡並因風雪耽擱在希拉蕊臺階之上。在略低點的地方,臺灣隊高銘和體力耗盡,兩名夏爾巴返回4號營地,於是,高以及費希爾受困於南峰頂上約8300米處,不能行動。而與此同時,其他大多隊員正在風雪中,從南峰以下尋找回4號營地的路。
5月10日下午6點20分左右,布克瑞夫、科萊考爾以及中途退出的3名紐西蘭客戶等安全返回4號營地。
5月10日晚上7點多開始,布克瑞夫嘗試營救暴風雪中的迷路登山者,尼德曼等嚮導則帶領不少兩隊的隊員們,掙扎在距離4號營地不遠的地方。
5月10日晚上8點,在三個位置有三群人在受難,高處為紐西蘭隊3人,在中間地段高銘和與費希爾暴露在暴風雪中,而在低一點的地方,甚至是接近4號營地幾百米直線距離的冰面上,集中了紐西蘭和美國隊的嚮導和客戶,他們迷路了。
5月11日凌晨2點,霍爾已下降到南峰頂的海拔約8700米的地方,體力已耗盡,但還活著,而隨行的安迪。哈裡斯、道格·漢森已在此前此後,失蹤不見,猜測為可能滑墜身亡。一直到凌晨5點,霍爾還一直保持與大本營通話。而在4號營地附近,尼德曼努力再三,終於帶回來一部分登山者,從南坳營地附近的冰面上,輾轉摸回到4號營地。而高銘和與費希爾則在南峰頂頂以上位置,依然困守,不能行動。
5月11日早晨6點左右,在4號營地附近,美國嚮導布克瑞夫發狂地尋找散落的客戶,因為尼德曼只帶回一部分登山者回到4號營地。並找到部分客戶,並認定南波康子(NambaYasuko)已死亡,貝克奄奄一息。(南波康子當時並未死亡)
5月11日上午9點半,雪已停風略變小,能見度尚好。除開紐西蘭隊的日本隊員南波康子(NambaYasuko),其他人陸續被營救。而這三隊的夏爾巴5人,從4號營地出發,嘗試去營救在高處還活著的霍爾、費希爾和高銘和。而此時,4號營地的美國隊的客戶,也艱難地撤離4號營地。貝克和南波康子(NambaYasuko)還有呼吸,但人們已認為其沒救了,作了放棄。
5月11日下午1點左右,費希爾瀕臨死亡,已完全失去行動能力,於是3名夏爾巴將尚能行動的高銘和,全力營救並拖搬返回4號營地。而救霍爾的2名夏爾巴繼續往高處攀登,但最終因大風和嚴寒,在3點半左右放棄營救而返回4號營地。
5月11日下午4點30分,貝克自己甦醒,搖晃著返回4號營地,幾乎同時,高銘和也被帶回4號營地。5月11日下午6點45分,霍爾和妻子對話,這是他最後一次與人間的對話。
5月11日晚上,活著的人安全呆在各處營地(美國隊客戶在C2-C3,紐西蘭隊在C4),而其他的人基本確信已死亡,包括霍爾以及費希爾,他們的遺體尚在(甚至一直保持到今天);而漢森與哈裡斯則徹底失蹤。
5月10日下午,暴風雪同時也襲擊了傳統中國側的北坡線路,在5月11日上午,3名印度警察登山隊隊員,也在風雪中煎熬若干小時後被凍死。
5月12日早晨,4號營地的紐西蘭隊伍及高銘和等下撤,於天黑前安全到達2號營地。5月13日早晨,嚴重凍傷的高銘和以及貝克,在海拔6030米的地方,被直升飛機救走奔赴加德滿都。6030米高度,這是當時創造記錄的一個直升飛機飛行的高度。
在短短1天左右的時間,從5月10日下午4點多,這個開始啟動、發作的暴風雪,持續了20小時,就這樣湮滅了當時世界上最景氣的珠峰商業登山公司,吞沒了幾個最優秀的職業高山嚮導的性命。1996年5月10日的夜晚,恐怕是珠峰人類登山史上,最最悽慘的一個晚上了。
最終,紐西蘭領隊及高山嚮導霍爾,以及他的高山嚮導哈裡斯,以及他的客戶漢森、日本女人南波康子(NambaYasuko),也就是「高山諮詢」公司的商業隊總共4人遇難;而「瘋狂山峰」公司商業隊伍,則留下了費希爾——這個美國隊長的生命。包括5月9日去世的陳玉男,以及北坡的3個印度人,在這一兩天內,全部有9人遇難。
活著的兩個人更象是傳奇,一個是紐西蘭隊的客戶貝克,另一個是臺灣的高銘和。兩個人的全部手指和腳趾嚴重凍傷,以及鼻子,這些壞死的器官最終被截去。
這就是登山歷史上最著名的山難事件之一,甚至可以說山難事件之首——1996年的珠峰山難。因為死亡人數之多、登山者名聲之大,此事件又經隨隊的記者科萊考爾寫成暢銷書,所以在登山界中,「Intothinair」成了這一事件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