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體管路用的彈性接頭的製作方法
2023-07-08 11:18:21 1
專利名稱:流體管路用的彈性接頭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使用在連接輸送氣體或液體等流體的管路中的,一體成形的彈性接頭。這種彈性接頭的兩端分別套接在需要連接的流體輸送膠管的端部,而接頭的中段部分設有摺皺部,以便能在360度的範圍內向任意方向彎曲或扭轉,使其兩端所連接的管路能始終保持暢通無阻。
現有的各種流體(氣體或液體)管路的接頭,為便於管路的連接,都使用硬質塑膠類材料製成的管接頭,而和它套接的輸送管則用質料較軟的塑膠類材料製成。當兩者套接後,會導致膠管在管接頭套接處彎折的現象。由於硬質材料的管接頭本身無法彎曲,因而常常造成管路中流動不順暢或堵塞,例如1.用於乙炔氣焊接器材上的氣體輸送膠管,是套接在乙炔氣桶上的銅製管接頭上的,管接頭的材料較膠管為硬,而且在管接頭的外徑部份製成管螺紋狀,一旦套接,便形成內硬外軟的情形,所以外側較軟的膠管很容易折損或刺破。又,此類工作在進行時,常將氣瓶倒放在地面上,在工作現場中非常容易受到碰撞,進而產生氣體外漏的危險現象;或者,常因氣瓶滾動,對膠管造成拉扯扭動,也容易造成膠管與管接頭脫落,產生氣體外漏的危險。
2.再如
圖1所示,膠管受彎折處的材料一旦因老化而破損,若內部容納的流體是一種高壓或危險的液體或氣體,例如燃料油、乙炔氣體、氯氣……等,則膠管在套接處將因彎折而被腐蝕,以致流體在膠管內的流動受到阻礙或外漏,造成管路中流體壓力不足,或流體外洩而產生爆炸、中毒等危險事件,使工作環境及人員在安全上受到嚴重威脅。
所以,設計人有鑑於以上所述各種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各種缺點,經長時間的悉心研究,及多次設計改良後,提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彈性接頭。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流體管路用一體成型的彈性接頭,其主要目的是在將撓性膠管制成的彈性接頭套接在流體膠管端部時,將其中段部分製成呈凹凸環狀的摺皺部,使該部位具有可自由彎曲的彈性,因而能廣泛應用在各種器械的流體輸送管路(例如汽車引擎油管、雨刷管路、汽機車打氣筒出口、電化製品、濾油器快速接頭、各種伸縮管,或其他各種機械類、土木建築類、電氣、冷凍工程、化工類器具的氣、液體等方面的排氣、排水輸送管路)上。這種彈性接頭在流體管路受外力或重力的作用時,能免除在接頭處彎曲,產生管路局部壓扁而造成管路堵塞;或者當管路受到長時間曲折時,這種彈性接頭能防止材質破壞而快速老化、龜裂或腐蝕破損,從而防止流體外洩,發生危險的意外情形。因此,它能有效提高流體管路的耐用性,確保流路的順暢,及使用安全。
以下,配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加以詳述。附圖中
圖1為目前常用的管路接頭的構造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的結構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的示意圖之一;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的示意圖之二;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的示意圖之三。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構成包括彈性接頭10,為一種中空管狀具彈性的撓性膠管,以一體成形方式製成,兩端有可插接在相應大小管徑的流體管路20上的套接端11,中段則設有呈凹凸環狀的摺皺部分12。
藉上述各元件的組合,當流體管路20受到外力的作用時,便可藉助彈性接頭10中段摺皺部分12的撓曲作用而隨著彎曲,使流體管路20與彈性接頭10在套接處不產生扁縮現象;其次,如圖3所示,上述彈性接頭10可根據流體管路20的數量及方向、角度等因素,設計成具有幾個套接端11,成為一個彈性歧管狀接頭(例如直管形、L形、T形或Y形,或其他類似形狀的管接頭),其套接端可用螺紋連接或膠合固定等方式與其它各分歧管路端部互相連接。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與常用的同類產品比較,具有以下實用功效1.本實用新型的彈性接頭可以廣泛應用在各種機械類、土木類、化工類等器具上,所有輸送氣、液體的管路接頭上,它能徹底消除流體管路與接頭套接處因彎曲而產生管體扁縮的現象,保持流體管路暢通。
2.可完全消除流體管路因長時間過度彎折而造成的管體龜裂、腐蝕、老化或破損,達到確實防止流路受阻或流體外洩,確保工作人員及工作場地的安全。
權利要求1.一種中空管狀的流體管路用彈性接頭,它由具有彈性的一體成形的撓性膠管材料製成,其兩端可分別和各種對應大小管徑的流體輸送管端互相套接,其特徵在於在彈性接頭中段部分設有呈凹凸環狀的摺皺部分。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流體管路用的彈性接頭,特別是一種可用於連接輸送氣體或液體等流體的管路時的彈性接頭,它主要是一種具有彈性的一體成型的撓性膠管,將其兩端分別套接在即將連接的各流體輸送管端上,在本彈性接頭的中段部分設有凹凸環狀的摺皺部,以使彈性接頭能在360度的範圍內向任意方向彎曲或扭轉,使兩端的管路能始終保持流體暢通無阻。
文檔編號F16L27/00GK2232104SQ9520488
公開日1996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1995年3月13日 優先權日1995年3月13日
發明者林學燕 申請人:林學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