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加熱鍋爐的製作方法
2023-07-13 19:42:16 1
專利名稱:一種電加熱鍋爐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加熱裝置,具體為一種一般家庭及小型場合冬季採暖及日常生活用熱水電加熱鍋爐。
技術背景電加熱鍋爐的主要指標之一是熱效率的高低問題。熱效率越高,對鍋爐來說效果越好,越節能。現有的電加熱鍋爐雖然種類較多,但存在的共同缺點是熱效率低、能耗高。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熱效率高的電加熱鍋爐。
本實用新型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是該種電加熱鍋爐,包括鍋爐體和固定在其內底的電加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電加熱裝置由加熱體、內置有超導介質的密封的熱管、及內部密封有液態導熱介質的介質腔組成;加熱棒全部置於介質腔內液態導熱介質中,熱管一端位於介質腔內並與介質腔結合處密封,另一端位於鍋爐體內的被加熱介質內。鍋爐體的上方設置流出管,下方設置回流管。熱管為一管內裝有超導介質的真空管。
其進一步的方案在於所述的電加熱裝置為多個,且垂直設置。
對於所述的介質腔為套管,加熱體為電熱棒。熱管位於套管的上方,且大部分置於加熱介質中。
也可以是介質腔為一個整體位於鍋爐體的下部,介質腔底部固定有多個加熱體,熱管均置放在介質腔的上部隔板上並與其密封,介質腔上部隔板固定在鍋爐體上,鍋爐體上的流出管設置在介質腔上部隔板的上方。或者介質腔位於鍋爐體的內下部為獨立的腔體,而流出管仍然位於鍋爐體的下方。
被加熱介質一般為水介質。
加熱體通電後將介質腔內液態導熱介質加熱,熱管內的超導介質受熱後迅速膨脹至熱管的上部,與外部被加熱介質進行熱交換後迅速冷凝回落到下部並再次進行上述熱交換;熱管將液態導熱介質的熱量迅速傳遞給被加熱介質,同時因為特製電加熱裝置整體全部浸入被加熱介質中,介質腔也當作一個加熱體將熱量傳遞給被加熱介質。這樣由電能轉化為的熱能幾乎全部高效傳導給了被加熱介質。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熱交換率高,升溫快,結構緊湊,無汙染、高效率、無噪音,便於安裝和維修。同時還可以避免加熱體幹燒,提高鍋爐的工作可靠性和壽命。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電熱棒,2-套管,3-液態導熱介質,4-超導介質,5-熱管,6-鍋爐體,7-被加熱介質,8-介質腔上部隔板,9-流出管,10-回流管。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鍋爐體6底部安裝有多根特製的電加熱裝置,該電加熱裝置由電熱棒1、套管2、液態導熱介質3、熱管5等組成。液態導熱介質3採用導熱油,電熱棒1固定安裝在裝有導熱油的套管2下部,熱管5固定安裝在套管2上部,熱管5的下端浸在介質腔即套管內的導熱油中,電加熱裝置全部浸入被加熱水介質中。流出管9位於鍋爐體的上部,回流管10位於鍋爐體的下部。熱管5為管內裝有超導介質4的真空管。
如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本實施例與例一的區別在於介質腔為一個整體位於鍋爐體6的下部,介質腔底部固定有多個加熱棒1,熱管5均置放在介質腔的上部隔板8上並與其密封,介質腔上部隔板1固定在鍋爐體6上,鍋爐體6上的回流管10設置在介質腔上部隔板8的上方。
如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本實施例與例二的區別在於介質腔位於鍋爐體6的內下部為獨立的腔體,而回流管10仍然位於鍋爐體的下方。
本實用新型所涉及的其他結構同行業普通技術人員均可掌握。
權利要求1.一種電加熱鍋爐,包括鍋爐體和固定在其內底的電加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電加熱裝置由加熱體、內置有超導介質的密封的真空熱管、及內部密封有液態導熱介質的介質腔組成;加熱棒全部置於介質腔內液態導熱介質中,熱管一端位於介質腔內並與介質腔結合處密封,另一端位於鍋爐體內的被加熱介質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加熱鍋爐,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電加熱裝置為多個,且均垂直於鍋爐體底部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電加熱鍋爐,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介質腔為套管,加熱體為電熱棒。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電加熱鍋爐,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介質腔為一個整體位於鍋爐體的下部,介質腔底部固定有多個加熱體,熱管均置放在介質腔上部隔板上。
專利摘要一種電加熱鍋爐,屬於電加熱裝置。主要解決鍋爐熱交換率問題。它包括鍋爐體和電加熱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電加熱裝置由加熱體、內置有超導介質的密封的熱管、及內部密封有液態導熱介質的介質腔組成;加熱棒全部置於介質腔內液態導熱介質中,熱管一端位於介質腔內並與介質腔結合處密封,另一端位於鍋爐體內的加熱介質內。鍋爐體的上方設置流出管,下方設置回流管。本實用新型熱交換率高,升溫快,結構緊湊,無汙染、高效率、無噪音,便於安裝和維修。同時還可以避免加熱體幹燒,提高鍋爐的工作可靠性和壽命。適用於一般家庭及小型場合冬季採暖及日常生活用熱水。
文檔編號F24H1/20GK2644976SQ0327102
公開日2004年9月29日 申請日期2003年9月4日 優先權日2003年9月4日
發明者張躍奎, 鄭金濤, 李堃 申請人:張躍奎, 鄭金濤, 李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