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器內分取液體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31 23:00:06 1
專利名稱:從容器內分取液體的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屬於將容器內液體排空的裝置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利用虹吸取液的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設計一種從容器內分取液體的裝置,其特徵在於由「∩」形管和長度大於「∩」形管高度的軟管連接構成,「∩」形管上與軟管相連的一段為剛性管,剛性管的下端部位於「∩」形管的另一端的上方。
對於有蓋的容器,本實用新型可以將「∩」形管的另一段穿插在容器蓋上,且容器蓋上開設通氣孔。對於不能設蓋的容器,可以在「∩」形管上連接一彈性球囊。按壓彈性球囊即可在管中產生虹吸現象。為方便取液,可以增加一個夾子和支杆,夾子能沿支杆上下滑動,軟管通過夾子與一支杆相聯。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與現有盛液容器結合,將「∩」形管的一段放在容器內,軟管置於容器外側,通過調整軟管埠的位置,實現了取液壓強的可控調整。當需要小壓強取液時,只要將軟管取液埠和容器內的液面之間的高度差變小即可;當容器內殘留液體很少需要大壓強取液而將液體排盡時,可將軟管取液埠置於容器底部以下。在實際操作中,可以事先設定取液量,將軟管移動至既定位置,當容器內液面降至軟管口位置時,液體自然就停止流動;結構簡單、取液快捷方便。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
圖1中所述實施例的工作狀態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中所述實施例的另一工作狀態結構示意圖;圖5是圖2中所述實施例的工作狀態結構示意圖。
分取液體時,將
圖1所述的裝置與容器結合。如圖3所示將容器蓋4擰緊,保證當容器6傾斜90°時,容器內的液體不會外溢。「∩」形管5的一端與容器4底部相通,軟管7的另一端通過夾子1與支杆2相聯。取液時,先將通孔3封住,將容器6傾斜至一定角度,使「∩」形管5內充滿液體,產生虹吸現象。將容器扶正,則「∩」形管內生成並維持虹吸現象。啟開通孔3,沿支杆2向下移動軟管7,根據液體流通原理,只要軟管7的位置位於容器6內液面以下,液體就能流出。根據液體壓強公式p=ρ*g*h(p壓強,ρ液體密度,g重力加速度,h液面高度差)得出軟管1的出液口壓強與液面高度差「h」呈正比。因此,取液時即使「h」很小,也可以保證液體能從容器6內流出,並且軟管出液口的壓強很小。由於「∩」形管上剛性管的端部位於「∩」形管的另一段端部的上方,因此,即使容器內液面很低,「∩」形管內都能維持虹吸現象。並且,由於「∩」形管上與軟管相連的一段為剛性管,不論怎樣移動軟管7,「∩」形管內都能維持虹吸現象。
如圖4所示當容器6內液體存流量很小時,將軟管7從夾子1中取下,然後置於容器6底部以下,則軟管7取液埠的壓強與液面高度差「H」呈正比。由此,增大了軟管取液口的液體壓強,使得容器內的殘餘液體極易被排盡。
本實用新型可以在支杆2上固定標尺,標尺上的刻度對應於一定的取液量。當需要分取一定量的液體時,只需要將軟管向下移動至既定距離即可。此時,液體流出,當容器內的液面降至軟管口的位置時,液體自然就停止流動。特別是分取大容積量的液體時,不需專人等待看守。
實施例二當從大型容器或沒有蓋的容器向外分取液體時,可以採用如圖2所示的取液裝置10為剛性管,在「∩」形管8上串接彈性球囊9。取液時,如圖5所示,將整個裝置與容器結合。手握擠壓彈性球囊9,將彈性球囊內的空氣排出,然後將「∩」形管的一段置於容器內。鬆開彈性球囊,彈性球囊的容積變大,壓強變小,將容器內的液體吸入「∩」形管,生成並維持虹吸現象。其他操作同實施例一。
權利要求1.一種從容器內分取液體的裝置,包括輸液管,其特徵在於輸液管由「∩」形管和長度大於「∩」形管高度的軟管連接構成,「∩」形管上與軟管相連的一段為剛性管,剛性管的下端部位於「∩」形管的另一端的上方。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從容器內分取液體的裝置,其特徵在於與「∩」形管相連的軟管的另一端通過夾子與一支杆相聯,「∩」形管的另一段穿插在容器蓋上,且容器蓋上開設通氣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控制取液壓強的盛液裝置,其特徵在於「∩」形管上連接一彈性球囊。
專利摘要一種從容器內分取液體的裝置,屬於將容器內液體排空的裝置領域。其特徵在於由「∩」形管和長度大於「∩」形管高度的軟管連接構成,「∩」形管上與軟管相連的一段為剛性管,剛性管的端部位於「∩」形管的另一端的上方。本實用新型可與現有盛液容器結合,將「∩」形管的一段放在容器內,軟管置於容器外側,通過調整軟管埠的位置,實現了取液壓強的可控調整。當需要小壓強取液時,只要將軟管取液埠和容器內的液面之間的高度差變小即可;當容器內殘留液體很少需要大壓強取液而將液體排盡時,可將軟管取液埠置於容器底部以下。在實際操作中,可以事先設定取液量,將軟管移動至既定位置,當容器內液面降至軟管口位置時,液體自然就停止流動;結構簡單、取液快捷方便。
文檔編號B65D47/06GK2552846SQ0226762
公開日2003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02年6月14日 優先權日2002年6月14日
發明者紀祥 申請人:紀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