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壓雙缸熱熔釜的製作方法
2023-08-05 07:35:36
專利名稱:液壓雙缸熱熔釜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道路標線設備,特別是熱熔標線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用於道路標線的雙缸熱熔釜,是以釜體內底部固定的柴油機作為動力源,通過齒輪泵分別與油箱和釜體最上部的機械傳動系統連接,在傳動系統的下端安裝著攪拌箱,攪拌箱內安裝的攪拌葉作單向旋轉。這種熱熔釜結構的缺點是1、柴油機採用手搖啟動,費時費力;2、傳動系統由於是機械式的,對攪拌葉的速度只能作定級控制,調速時易使設備的運動失衡;3、攪拌葉只能作單向旋轉,這樣對塗料的攪拌不均勻,影響了標線的質量。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性能更好的液壓雙缸熱熔釜。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包括在釜體內底部固定的柴油機通過聯軸器連接齒輪泵,齒輪泵通過膠管分別與油箱和位於釜體最上部的傳動部件連接,在傳動部件下端安裝有攪拌箱,攪拌箱內安裝攪拌葉,所述傳動部件包括兩個液壓馬達,多路換向閥以膠管連通兩液壓馬達,立軸上端與液壓馬達的主軸聯接,下端聯接可正反轉動的攪拌葉。
本實用新型由於採用液壓傳動系統,可方便地實現無級調速和攪拌葉的正反轉,控制集中、運動平穩、操作省力且穩定可靠。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主視圖;圖2是圖1的左剖視圖;圖3是圖1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在釜體47內底部固定柴油機11作為動力源,採用15PS的蒸發水冷柴油發動機,可以保證系統的足夠動力。通過柴油機聯軸器9和油泵聯軸器8連接齒輪泵6,齒輪泵6採用CBF-E型齒輪泵,具在容積效率高、抗過載能力強、工作穩定可靠的優點。齒輪泵6通過膠管16、18分別與油箱12和位於釜體47最上部的液壓傳動系統連接,在傳動部件下端安裝有攪拌箱14,攪拌箱14內安裝攪拌葉35,攪拌葉35的正下部位設有爐具37,以提供更多的熱量。在攪拌箱14外圍設有擋火板34,擋火板34之間有矽酸鋁耐火棉層32。
所述液壓傳動部件包括了兩個液壓馬達1,液壓馬達1是BM型的擺線馬達,輸出的扭矩大、壽命長。有一多路換向閥21以膠管20連通兩液壓馬達1,立軸26上端與液壓馬達1的主軸採用矩形的花鍵軸套24聯接,保證了馬達主軸與攪拌主軸的定心精度,下端聯接可正反轉動的攪拌葉35。
所述的多路換向閥21是由換向閥、溢流閥和單向閥組成的並聯式閥片式的多路集成液壓控制閥,由膠管17、19連接油箱12的兩端,可進油和回油,可實現熱熔雙缸轉速、方向的集中控制,換向閥芯在中間位置時,壓力油路卸荷,閥芯的定位方式採用彈簧復位方式,溢流閥壓力調整時,調整螺釘順時針方向轉動時,壓力升高,反之下降。通過調節多路換向閥21的控制手柄控制驅動液壓馬達1的正反轉,從而實現攪拌葉35葉片的正反轉,使攪拌葉片受力均衡,使攪拌均勻的塗料從出料口39輸出。
所述油箱12為開式的油箱,兼有散熱、沉澱雜質、分離工作液中混入的水氣作用。
所述柴油機11由目前的手搖啟動改為電啟動,其方法是連接一汽車用蓄電池組,啟動後柴油機11亦可輸出直流電源對蓄電池組進行充電,同時該電啟動柴油機11亦具備應急手搖啟動的能力。
權利要求1.一種液壓雙缸熱熔釜,包括在釜體(47)內底部固定的柴油機(11)通過聯軸器(8、9)連接齒輪泵(6),齒輪泵(6)通過膠管(16、18)分別與油箱(12)和位於釜體(47)最上部的傳動部件連接,在傳動部件下端安裝有攪拌箱(14),攪拌箱(14)內安裝攪拌葉(35),其特徵是所述傳動部件包括兩個液壓馬達(1),多路換向閥(21)以膠管(20)連通兩液壓馬達(1),立軸(26)上端與液壓馬達(1)的主軸聯接,下端聯接可正反轉動的攪拌葉(3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雙缸熱熔釜,其特徵是所述多路換向閥(21)是由換向閥、溢流閥和單向閥組成的並聯式閥片式的多路集成液壓控制閥,由膠管(17、19)連接油箱(12),可進油和回油。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液壓雙缸熱熔釜,其特徵是立軸(26)上端與液壓馬達(1)的主軸採用矩形的花鍵軸套(24)聯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液壓雙缸熱熔釜,其特徵是所述柴油機(11)連接蓄電池組,可實現電啟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於道路標線的液壓雙缸熱熔釜,包括在釜體內底部固定的柴油機通過聯軸器連接齒輪泵,齒輪泵通過膠管分別與油箱和位於釜體最上部的傳動部件連接,在傳動部件下端安裝有攪拌箱,攪拌箱內安裝攪拌葉,所述傳動部件包括兩個液壓馬達,多路換向閥以膠管連通兩液壓馬達,立軸上端與液壓馬達的主軸聯接,下端聯接可正反轉動的攪拌葉,由於採用液壓傳動系統,可方便地實現無級調速和攪拌葉的正反轉,控制集中、運動平穩、操作省力且穩定可靠。
文檔編號B01J19/00GK2708993SQ200420062500
公開日2005年7月13日 申請日期2004年7月7日 優先權日2004年7月7日
發明者付國宇 申請人:付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