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六個月吃兔肉會長兔唇嗎(懷孕期間吃兔肉)
2023-08-05 16:47:56
兔唇,民間也叫「豁嘴」,是最常見的一種出生缺陷。
據統計,世界上每500到2500個活產嬰兒中就有一個是兔唇。
而亞洲地區發生率最高,每500到700個活產嬰兒中就有一個是兔唇。
因此,兔唇在我國很常見。
那麼,兔唇是怎麼引起的?真的是因為懷孕期間吃兔肉造成的嗎?
唇顎裂發生的原因兔唇,在醫學上叫唇顎裂(Cleft lip and palate,CLP),或口面裂(Orofacial Clefts,OFC),缺陷可以僅發生在嘴唇,也可以同時累及口腔的「天花板」——醫學上稱上顎;當然,病變也可以僅涉及上顎。
總之,唇顎裂並非單一出生缺陷,而是一個包括系列先天性畸形的譜系。
兔唇是如何發生的呢?
唇顎裂胚胎期和胎兒早期受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影響,導致的口面部發育過程中缺陷形成的一類先天性畸形。
由於構成嘴唇和口腔的各個部分的胚胎來源不同,胚胎和胎兒期發育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口面部缺陷的種類和程度也就不同,形成不同組合的出生缺陷。
遺傳
雖然兔唇發生的確切和全面的原因和發生機制還不完全清楚,但是,充分的證據顯示,遺傳因素在其發生中起著主要作用。
同卵雙胞胎研究可以為遺傳性疾病的研究提供很好的證據。
有關兔唇發生的同卵雙胞胎研究表明,遺傳佔兔唇發病的40-60%。
目前已經確定了一些與兔唇發病相關的基因位點,也進一步證明遺傳在這種出生缺陷發生中的「貢獻」。
流行病學調查揭示,兔唇存在同一個家族中重複發病的風險。
研究發現,一旦父母有一個兔唇孩子,未來每個孩子發生機率高達2~5%。
如果家庭中不止一個人發病,則其直系親屬中患兔唇的風險上升到10-12%。
如果兔唇患者是家庭中唯一患病者,他將來的孩子患病機率約2~5%;
如果家族中另有近親屬患病,他的孩子患病風險增加到10-12%。
另外,在有兔唇的家族中,非兔唇者的孩子患病風險大約為1%;
如果另有近親屬患病,風險上升到5-6%。
可見,兔唇的發生具有明顯的遺傳性。
可預防的環境因素
但是,單純遺傳因素顯然不能解釋兔唇的發生,因而,兔唇並不是遺傳病,環境因素在其發病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既然是先天性畸形,所謂環境因素自然是指孕期,特別是孕早期母體的內環境狀況。
研究發現,這些因素主要包括:
孕婦吸菸,被認為是兔唇發生的重要因素,可以增加高達30%的風險;並且,吸菸量與發生風險之間存在著劑量-反應效應,即吸菸越多,風險越大。
孕婦飲酒,大量飲酒被認為可以增加兔唇發生的風險;但是,少量喝酒會不會增加風險,還有爭議。
糖尿病,證據顯示,孕前糖尿病增加兔唇發生風險;妊娠糖尿病的影響相對小一些。
高齡妊娠,大型薈萃分析表明, 與20至29歲孕婦相比,40歲以上的高齡孕婦孩子兔唇風險增加56%。
葉酸缺乏,由於上顎的發生有來源於胚胎的神經起源組織——神經嵴細胞的參與,因此理論上講葉酸缺乏也會增加兔唇發生的風險。
流行病學研究也發現,妊娠期補充葉酸可以減少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三兔唇發生的機會。
鋅缺乏,動物實驗研究發現,鋅缺乏也增加兔唇發生的風險,人類研究中也有類似發現。
維生素缺乏,其他維生素缺乏是否增加兔唇風險,目前還不確定。
孕期服藥,目前有多種藥物被指也兔唇的發生之間存在可能的關聯。這些藥物中常用的包括,阿莫西林、苯妥英、卡馬西平、土黴素,偽麻黃鹼、阿司匹林、布洛芬和苯丙胺,以及治療癌症、關節炎和牛皮癬,痤瘡等的維甲酸和甲氨蝶呤等藥物。
其他因素,其他可能的風險因素包括各種職業化學品接觸,高熱,精神緊張,產婦肥胖,口服激素補充,電離輻射,和母體某些感染等。
可見,有很多已知和未知的因素都可能與兔唇的發生有關。
孕期吃兔肉與兔唇之間風馬牛不相及儘管,兔唇的發生與遺傳和多種環境因素相關。
但是,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兔唇的發生與我國民間普遍傳說的孕期吃兔肉之間存在任何相關性。
那麼,這種說法是怎麼來的?
很顯然,這種流言是源自取象比類的傳統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在中醫藥有最為突出的體現,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吃什麼補什麼,象什麼補什麼」。
比如,說吃了動物的哪個臟器就會補人體的相應臟器;吃了形如人腦的核桃就會補人的腦子;吃了形如腎臟的豆類就能補腎。
花類多長於植物的頂端,所以它的藥用功能是多治頭部疾病,所謂「諸花皆升」;而劇毒的硃砂用於安神,是因為硃砂比重大,故而能把人的神給鎮壓住;……。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到了吃兔肉長兔唇,無非是因為兔子是豁嘴,吃了兔子肉就把兔子的豁嘴給「乾坤大挪移」到孩子身上了。
按照這種思維,婦女過去懷孕,「補」的最多的是吃雞蛋和喝雞湯,生出來的孩子豈不應該是肋生雙翅,全身長滿羽毛的「羽人」?
#清風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