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日前受孕孕期會縮短嗎(受精卵在子宮休眠一年後)
2023-07-27 20:48:36 2
十九世紀歐洲獵人會選擇在鹿群的生育季節進行捕獵,因為這個時候的鹿群是最容易捕殺的,但這種經驗用在狍子身上卻沒那麼靈光了?袋鼠在分娩後的幾個小時後就進入交配發情期,這不會影響胎兒嗎,這又是為什麼呢?
1854年德國生物學家Bischoff發表了論文,通過對150頭母狍子進行取樣,發現狍子雖然在8月發情,但直到來年1月在其子宮內才可以觀測到胚胎,並得出結論「這些狍子遲遲沒有剩餘的原因是因為子宮內胚泡生長異常緩慢所導致。」
隨著後續的研究,發現很多動物都有這種現象,科學家們將這種在進行交配之後,受精卵沒有在子宮壁上著床,而是在子宮內懸浮的現象稱為「胚胎滯育」。
在滯育期間,細胞分裂很慢,新陳代謝水平會大大減少,發育被擱置,然而,當妊娠重新繼續時,並沒有任何不良影響,這段滯育時間有時可以長達一年。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卻很少聽到相關的事情,那麼在自然界究竟有多少動物會這項「特異功能」呢?
胚胎滯育在哺乳動物中廣泛存在,但似乎不服從任何分類學的分布。據動物學家推測,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哺乳動物大概有5400種,到目前為止,發現擁有「胚胎滯育」這個功能的哺乳動物有130種左右,只佔到總數的2.5%。
第一個被發現的便是狍子,隨後科學家發現沙鼠、犰狳、北極熊等等都有「胚帶滯育」的能力,最新一個發現擁有這項能力的物種是我們的國寶大熊貓。作為一種生殖策略,胚胎滯育有兩種好處:一種是讓雌性在某一特定季節產生最大數量的後代,另一種是使分娩與有利於後代生存的環境條件同步。
因此,哺乳動物的胚胎滯育可以通過兩種機制中的一種來誘導:哺乳期滯育,選擇性地誘導停滯,在第一胎還未斷奶時,暫停懷孕,從而提高第一胎的生存率。
另一種則是季節性滯育,在每一次懷孕期間都會導致胚胎停滯,例如,如果一隻秋天懷孕的貂可以等到春天分娩,她會給後代一個漫長的夏天,以便在下一個冬天的嚴酷考驗之前學習生存技能。季節性滯育在食肉動物中尤為突出,包括所有現存的熊科動物,以及許多海狸科、鼬科、蜥蜴科和水鳥科。
滯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控制何時出生,使幼崽的出生與交配時間和懷孕時間無關。
通常繁殖和發育通常發生在環境條件對物種有利的情況下,但不利條件周期性地復發時,動物們可以通過遷移或休眠等措施幹預來進行幹預。與此一致的是,胚胎滯育也會受到季節性食物供應、光周期、溫度和降雨量等多方面的影響。
在熱帶地區很少有滯育物種,因為那裡的環境全年都相對穩定。
目前水貂的季節滯育現象已被廣泛研究,滯育的控制是通過春分光周期的變化來實現的。水貂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交配,此後由於夜間褪黑激素水平較高,導致催乳素水平較低,胚泡進入滯育狀態。
無論交配日期如何,在春分後光周期的增加會觸發滯育的重新激活,這會導致循環催乳素的增加和隨後卵巢孕酮合成的增加。與上面的例子相反,尤金袋鼠的滯育, 是由哺乳期或季節性誘導。不管其機制如何,這兩個版本都是由高水平的催乳素維持的。
袋鼠在生出第一個幼崽後,就會進行交配,胎兒的出生會使袋鼠體內的催乳素濃度上升刺激黃體,從而使孕酮水平下降,從而使第二個胚胎會在袋鼠體內滯育。
綜上所述,許多物種已經建立了對滯育的激素控制機制,其激活的信號取決於催乳素、孕酮或雌激素的相對水平。
在動物懷孕期間,子宮的分泌物十分複雜,包括營養素、蛋白酶、激素、細胞因子、生長因子和轉錄因子在內的多種小蛋白有可能調節胚胎發育,從而進入和退出滯育。子宮液中的胺基酸也被證明會影響胚胎發育。
我們可以發現,胚胎滯育是許許多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科學家們仍未能完全探明這一領域的很多內容。
其中較為有趣的是黑熊,在這種策略中,反覆發情使相對孤獨的黑熊通過連續的排卵和交配使其幼崽獲得不同的父親,每次交配後的受精卵會進入滯育,最後再統一激活。
我國的國寶大熊貓也經常出現「假孕」的新聞,明明沒有懷孕,卻表現出懷孕的症狀,也很有可能是因為生活環境太過舒適而導致體內激素發生變化,從而出現了「假懷孕」的這種現象。
我們可以很合理地得出結論:胚胎滯育是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選擇壓力進化了多次的結果。雖然控制滯育的機制是多種多樣的,但所有這些機制都是為了同一個目的而產生的。
胚胎滯育簡單來說就是令受精卵不再進行分裂,並進行最低程度的新陳代謝。如果我們讓癌細胞也進入這種休眠狀態,是否可以讓人類多一種面對疾病的獲勝方法呢?
了解滯育如何使高度活躍的胚胎細胞進入睡眠狀態,以及它如何抑制這些快速分裂細胞的增殖,可能為我們提供工具,了解癌細胞的失調,並確定如何使它們進入睡眠的新機制。
更重要的是,了解滯育可能有助於深入了解胚胎幹細胞的多能性,以及在激發乾細胞不同發展時所需要的究竟又都是什麼。
在如今的生物科學界,對於胚胎滯育的了解還十分淺顯,得到的結果也十分複雜並帶著大量的冗餘,也許當我們搞懂這份生命的奧妙之後,等待我們的將是另一片明亮無比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