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烈士陵園觀後感
2023-08-02 11:37:29 1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是一處大型革命紀念園林,座落在山東沂蒙革命老區臨沂市區,小編整理的觀後感,供參考!
華東烈士陵園觀後感1
金秋九月,秋高氣爽。9月2日,在第四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9.3)到來前,我支部黨員侯辰陽帶領日常指導的校足球社部分成員參觀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瞻仰革命先烈。
每年的這幾個特殊日子,總要來到這裡看一看,沉澱一下心緒和擺正自身的位置。
此地、此時,觸景生情。生在現代,無比幸福。沒有槍林彈雨,沒有饑荒暴斂,然而在這樣的環境,容易讓人滋生「生活理所應當,信仰可有可無」的情緒和意識。在園區沂蒙革命紀念館裡,那些珍貴的照片和革命文物,仿佛在講述著革命戰爭年代無數革命志士和百萬沂蒙兒女守護家園的故事。此次參觀,讓我回想起上半年市委黨校莊教授來校做的關於沂蒙精神的報告,感觸更深了。人民為了生計,選擇了鬥爭;共產黨人為了人民選擇了鬥爭;那麼,為了人民便是共產黨人最大的信仰。信仰歸信仰,明天雖是光明,但戰爭是殘酷的,黎明前依舊是黑暗,單單是1941年侵華日軍對魯中沂蒙山區發動的圍剿中,我沂蒙中心根據地就遭到重大損失,3500多人慘遭殺害,1.5萬餘名青壯年和軍政人員被抓去,160萬斤糧食被搶劫,1/4的房房屋被毀,代價慘痛。
好在我們的黨和人民為了勝利,沒有這麼容易被打死。在看到沂蒙母親王換於、乳汁救傷員的明德英等革命楷模的展區時,蒙陰姑娘宋炳鋒喊出了「誰第一個報名參軍,俺就嫁給誰!」那句著名的話——我們的英雄人民,可歌可泣啊。
身處現代的我們,遠離了戰爭和苦難,該如何繼承和弘揚好沂蒙兒女血液中流淌的紅色精神呢?我認為,和平年代謀發展,發展不是憑空來,靠的是闖勁和幹勁。總書記囑咐我們要「擼起袖子加油幹」,「實幹才能興邦」。有人會問,我們一個黨員個體,這麼渺小,能做出驚天動地的事?能成為英雄?在我看來,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一個中心,做好我們的工作,能散發出光和熱,傳遞出正能量,我們便不再渺小,我們變成了心中大大的英雄。放眼當前我所從事的醫學高等教育事業,我能做的,把教學搞好,把每一節課備好、上好,把教學改革做好,並利用專業的優勢,把健康的理念傳遞給同學們和周圍人,把為人師表的正能量擴散出去,也僅此。我經常在想,能把這些小事做好,我便感到驕傲!
此次參觀,學生們的認真投入程度,超出我的想像。社團是集中興趣愛好相近同學們的組織,帶領足球社的同學們在搞好校園足球、強健體魄的同時,多了解一點本地區的革命戰爭史,是一次新的德育教育的嘗試,也是一次很好地人文體驗,從大家的反饋看,也是受益頗豐,此次恰逢9.3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對於大家來說也是很有紀念意義。
7月9號下午,山東理工大學機械學院「傳承紅色精神,推動經濟發展」之沂蒙革命老區調研隊參觀了臨沂「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在解說員的帶領和講解下,調研隊的成員了解了一段又一段發生在沂蒙大地上感人至深的紅色記憶,重溫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華東烈士陵園觀後感2
下午一點半左右,臨沂市蘭山區黨校校長嶽慶金在「華東革命烈士陵園」門口接見了調研隊的成員。看到由大學生自己組成的調研隊來此學習紅色精神,黨校校長嶽慶金很高興說,「作為大學生,祖國的明天,有機會你們應該多接受一下紅色教育,紅色精神無論在你們的學習還是生活中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他還向調研隊推薦了孟良崮戰役紀念館。
兩點開園後,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調研隊隊員同菏澤東明青年幹部培訓班的學員們一同進入陵園內參觀學習。陵園內碧水環繞,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安靜舒適的環境,難以讓人想像這裡埋藏的是那些在戰場上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的烈士們。滿園的蔥鬱,正如他們所創造的沂蒙精神那樣,生生不息。
在革命烈士紀念塔下,調研隊隊員同菏澤東明青年幹部培訓班的學員們一同宣誓,雖然調研隊裡的很多隊員還不是中國共產黨員,但是莊重的誓詞還是讓我們感到了作為一個共產黨員那份的自豪與尊嚴。
沂蒙的山是英雄的山
臨沂「華東烈士陵園」的主體建築是革命烈士紀念塔、革命烈士紀念堂,其它建築布列在南北大門的中軸線兩側上。陵園內墓塔、雕塑、石像再現了抗日戰爭時期山東根據地軍民英勇抗擊日寇宏偉歷程和解放戰爭時期華東戰場上進行的魯南、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等戰役的史實。也陳列著新四軍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懷念員羅炳輝,德國共產黨員、太平洋學會記者漢斯希伯等八座造型各異的烈士陵墓,以及羅炳輝烈士戎裝石像亭和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張元壽等四位著名烈士半身石像亭,它們又一次讓參觀者記住了這些英雄的名字。
然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沂蒙老區有20萬人參軍,百萬兒女擁軍支前,10萬將士埋下忠骨,村村有烈士。因而除了這些被記住的烈士外,還有更多在戰火中死去但他們的事跡和名字不為人所知的烈士,但是他們的精神早已匯聚在沂蒙精神中不可磨滅的一部分。他們的身軀灑滿了沂蒙大地,沂蒙大地可謂是英雄的天地。
沂蒙紅嫂血乳交融
抗日戰爭紀念館,那是一個呈現沂蒙精神的紀念堂。在那裡以大量圖表、照片、文字和實物介紹了30年代沂蒙革命老區動亂的梗概;抗日戰爭時期,山東地方黨組織、八路軍一一五師英勇作戰,創建革命根據地的輝煌業績;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在魯南、萊蕪、孟良崮進行的3次著名戰役的概況。
而就在血火豐碑的背後,還有一群可敬的紅嫂們。記得紀念堂的牆壁上寫著這樣一段話:「戰爭沒有讓女人走開,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沂蒙紅嫂積極擁軍,送子送郎參軍,做軍鞋、碾軍糧、抬擔架、救傷員。」有被人尊稱為「沂蒙母親」的王換於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開辦了地下託兒所,寧願餓死自己的孩子也要保住烈士的後代的事跡;也有明德英老人在兩發斑白之際,為了搶救傷員,毅然用自己的乳汁哺乳受傷的小戰士的事跡;還有沂蒙六姐妹的丈夫戰死沙場,噩耗的傳來,沒能讓她們倒下,反而堅定了擁軍的決心的事跡。尤其是在那張沂蒙六姐妹在古稀之年回顧自己一生時,她們不怨也不恨,用她們最美的笑顏詮釋了她們的樂觀與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