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小孩玩過家家遊戲的好處(為什麼小孩子都喜歡過家家)
2023-08-01 19:34:54 3
想必每一位家長小的時候都曾玩過過家家或是角色扮演的遊戲吧~
曾經我也對「為什麼小孩都喜歡玩過家家」這個問題非常好奇,因為我小時候也總是沉迷於各種過家家和角色扮演遊戲,現在想來只覺得幼稚無比。
然而深究之後才發現,其實這種「過家家」類的遊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它對孩子的認識發展、社會交往、抽象思維等都有好處。
「過家家」其實是「假裝遊戲」的一種大人們通常認為只有女孩子愛玩過家家遊戲,一個小朋友扮演爸爸,另一個扮演媽媽,洋娃娃扮演寶寶。
其實,廣義上的「過家家」遊戲遠不止於此,孩子扮演超人打怪獸、拿著積木假裝打電話、充當醫生給娃娃看病、拿起空杯子假裝喝水等等,都屬於這一類遊戲,它們被稱為「假裝遊戲」。
假裝遊戲是幼兒時期常見的一種遊戲形式,即個體在具備一定表徵能力後,有意地藉助物體或者獨立於物體之外進行想像的遊戲過程。
假裝遊戲具有普遍性:在學前兒童眾多的遊戲類型中一定包含著假裝遊戲。世界各國的兒童在進行假裝遊戲時,都會用一物代替另一物,並且發生在一定的社會生活場景下。
「假裝遊戲」是判斷幼兒認知是否正常發展的標準之一前段時間我帶可樂去醫院做發育檢查,其中有一項測試就是給小朋友一個玩具小熊和一個杯子,讓小朋友用杯子餵小熊喝水,這一行為其實就是一種假裝遊戲。
幼兒能否順利地進行假裝遊戲,是判斷認知是否正常發展的標準之一。
可樂的發育測試結果~平均分為100分,老母親甚是欣慰呀~
患有「自閉症」的孩子是無法進行「假裝遊戲」的,因為他們意識不到事物的狀態可以分為「已知的」、「假想的」和「希望的」,他們在成年後也會缺失自由切換事物狀態的能力,不能自如地應對別人在不同事物狀態的情景。
「假裝遊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在假裝遊戲中,孩子們需要制定規則、分配角色、組織語言,並將生活中的經驗、讀過的故事情節運用在遊戲中,這些過程都能促進孩子們各項能力的發展。
促進孩子的認知發展和思維能力孩子通過想像,將自己假裝成某一特定角色,或將某一物體想像成另外的物體(比如用遙控器假裝手機、用積木假裝火車),這樣的行為可以幫助他們將物體的真實屬性和它們的象徵意義區別開來(比如積木象徵火車),使他們對同一物體有兩種心理表徵,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
發散思維作為創造力的核心部分,是一種由點到面的思維。幼兒可以通過想像把現實中的或虛擬的人和物,在大腦中建立出抽象概念,再通過自己的語言和行動表現出來,創造一個假想的情境,這在很大程度上訓練了其自身的思維發散能力。
有助於引導孩子理解並表達情緒研究發現,兒童在假裝模式下的認知水平、心理狀態術語的應用等都要好於非假裝情境。例如在假裝醫生和病人的遊戲中,假扮醫生的孩子會更多地關注「病人」的情況,站在病人的角度為其考慮,幫助病人疏導害怕的情緒狀態。同時,還能把以前打針時的恐懼、緊張等消極情緒釋放出來,從而達到自己與先前不好的情緒體驗的和解。
最近幾次在帶可樂打疫苗和體檢之前,我都會跟他玩醫生和病人的假裝遊戲,一開始是我來當醫生,假裝給他打針和檢查身體,然後讓他當醫生,給家裡的其他人來打針。可樂每次玩這個遊戲都非常開心,積極地舉著小指頭給家裡的每個人打針,嘴裡還要發出「嘰」的聲音。
有時候我會假裝害怕,跟他說「媽媽好疼,你可以抱抱媽媽嗎?」,並且配合假哭,他就會過來抱抱我,然後我就會開心地說:哇!可樂抱抱媽媽就不疼啦~輪到我假裝給他打針時,他也會拍拍自己的胸說「怕怕,怕怕」,我就會抱著他說:可樂好勇敢耶,媽媽抱抱是不是就不疼啦!
後來我帶可樂去打針,雖然他還是會忍不住哭兩下,但哭過之後他就會表現出一臉自豪的表情,大概是覺得自己很勇敢吧~
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大家有沒有發現,孩子在獨自玩假裝遊戲的時候都喜歡自言自語。
比如小可樂每次在假裝打電話的時候,都會說:喂,爺爺,買車車!還有在玩小汽車的時候,嘴裡經常會嘰裡咕嚕說一堆我聽不懂的內容,這其實都是小朋友們在進行語言練習。
孩子們的自言自語通常是根據外界的實際情況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語,用來進行自我引導,它可以幫助幼兒調整自己在不同認知活動中的行為,包括解決問題、執行任務和學習課程等方面。
在假裝遊戲情境中的幼兒會使用更多的自言自語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以便解決在遊戲情境中遇到的困難。在多人配合的假裝遊戲中,孩子們更需要用語言去溝通與表達,這在很大程度上都鍛鍊了孩子們的語言能力。
對於孩子的「假裝遊戲」,父母應該怎麼做?家長們大概都有過被孩子纏著一起玩假裝遊戲的經歷吧,然而很多家長都覺得這些遊戲不僅小兒科而且十分無聊,甚至還會對孩子的遊戲規則「指手畫腳」,從而破壞了孩子們的遊戲積極性,也限制了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面對孩子們的假裝遊戲,家長可以這樣做:
尊重孩子、積極配合、適當引導家長們首先應當尊重孩子自主選擇遊戲道具、制定遊戲規則的權力,滿足孩子進行假裝遊戲的意願。在和孩子一起玩耍時,家長不僅是觀察者,還應成為遊戲的參與者,讓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感到安全、愉悅和充滿挑戰。
家長可以在遊戲的過程中對孩子進行一些啟發性的提問,幫助孩子更多地運用玩具、材料來展開想像,促進其思維的靈活性,鍛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
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環境和豐富的材料遊戲是孩子們最本能的學習方式,家長最需要做的,就是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衛生安全的、讓孩子可以盡情玩耍探索的環境。
另外,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材料,可以幫助他們豐富遊戲內容,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
其中,帶有豐富幻想色彩的優質圖書就是非常好的材料之一。
孩子們的很多知識經驗都是從書上習得的,假裝遊戲的靈感來源也有很多來自於繪本。比如可樂經常玩的看醫生、給娃娃餵食物、開警車抓壞人,都是從繪本中模仿來的。
最近我給可樂入了一套叫做《今天玩什麼》的繪本,這套書出自日本繪本作家豐田一彥,他非常擅長用繪本讓孩子玩起來。這套書就正如這個書名一樣,為小朋友們展示了各種各樣充滿想像力的遊戲方式。
這套書的主人公烏拉拉小朋友特別愛想像,在她的世界裡,只要擁有想像,任何一件事情都能變得很有趣,她能把生活中所有跟交通工具有關的事物都想像成一個很有趣很好玩的遊戲。
比如在《烏拉拉騎三輪車》這本書中,烏拉拉把自己的小三輪車想像成了一輛巴士,一邊騎,一邊說:
嘟嘟——嘟嘟——
小雞大樹,小雞大樹到了。
巴士靠站啦!
有人要上車嗎?
她每騎一段距離,就會說道:XX站到了,XX站到了,有人要上車嗎?
最後在回家前,還不忘說:
哦,到終點站啦!
請不要忘記隨身物品,
有序下車哦!
再見!
看~這分明就是小朋友們玩假裝遊戲的整個過程呀!想必孩子們在看了這個故事之後,也會想要嘗試這樣玩吧~
多帶孩子去探索,認識新事物多帶著孩子去認識世界,感受大自然,是為孩子的假裝遊戲提供「藍本」的最佳方式。
孩子們會通過假裝遊戲來還原自己對周圍世界的理解,這些遊戲可以幫助孩子們豐富生活經驗,提高認知水平。
最後,我想說的是,並非只有看得見的古詩宋詞、算術識字等知識技能才是代表幼兒發展的能力,遊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鼓勵孩子在玩耍中發揮想像、探索世界,也是讓孩子們獲得成長的重要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