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要見皇上要怎麼說(古代大臣見皇帝)
2023-07-18 11:36:28 2
現在我們看到的大多數古裝電視劇裡,無論何朝何代,只要有大臣覲見皇帝,說的第一句都是「臣某叩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皇帝還必須說:「平身」大臣才能爬起來,然後劇情開始推進,那麼歷史上真是這樣的嗎?
事實上,這是錯誤的,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期,君臣之間是比較平等的同坐之禮,或至少沒有跪奏和三跪九叩,君臣之間更接近師友關係而非主奴。
清朝大臣上朝圖
商周時期,君臣關係大部分還是質樸的親戚關係,朱熹提到,君王乘車見到臣子,還有起身見面打招呼,而且天子見群臣是互相作揖,彼此之間比較融洽,君臣等級制度沒有那麼森嚴。
秦朝至漢唐時期,君臣關係還沿襲著周朝的古風,雖不平等,但大體對等。漢初,劉邦不滿意手下大老粗出身的大臣們把朝堂弄得亂糟糟的,命令叔孫通制定上朝禮儀。
漢武帝上朝,大臣席地而坐
根據這套禮儀,大臣上朝,文臣在東,武將在西,均是坐著。當然那時候的坐和現在的坐不一樣,是跪坐,君臣都一樣,議事就像今天開董事會一樣,君臣關係還比較和諧。
需要指出的是,漢初丞相的地位也相當高,在日常政務方面有很大的權力,皇帝大多數時候是「橡皮圖章」。這個制度被有些歷史學家稱為帝國時期最好的制度,因為可以問責。
唐朝之前沒有板凳,都是跪坐
但這個制度在漢武帝時候被破壞了,丞相成了擺設。漢武帝開了加強君權的頭,但此時皇帝仍然是對臣子禮敬有加,西漢時「丞相進見,聖主御坐為起」。
魏晉南北朝時期,君臣之間又出現了天子「養三老五更」之禮,皇帝對三老大臣行對父親的禮,對五更的大臣行對兄長的禮,唐以及五代,宰相見皇帝議事,「必命坐面議之,從容賜茶而退」,從禮儀上來講,還是比較對等的。
唐朝大臣上朝圖
這一切到了宋朝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武將出身的趙匡胤在加強君權方面也動了不少心思。對於武將,是「杯酒釋兵權」,對於文臣則是「忽悠撤座位」。
老趙詐稱自己眼花,要求丞相將奏章送過來。等丞相起身上前的時候,內侍趁機撤去了凳子。丞相回頭再坐的時候發現凳子已經沒有,只好站著,其他大臣見狀,也只好老老實實站起來。
宋朝大臣站著奏事
從元朝開始,元朝的高級官員主要都是由「怯薛」(蒙古宮廷禁衛軍)組成,而怯薛又與斡脫古·李斡勒制度有關,既元朝的大部分高級官員都是世襲的奴隸(當然,雖為奴隸,可是在他們哪裡,這屬於榮譽),所以必須行跪拜大禮。文天祥被押到大都,面對元朝行下跪禮的要求,曾嚴詞拒絕,並說跪是胡人的禮儀,南方是作揖,即使是對皇帝。
清朝上朝大臣跪拜行李
明清時期基本延續了元朝制度,漢人的皇帝朱元璋卻完全照搬了胡人的禮儀,文武百官無論品級,統統跪著回話,清朝也是如此,即便如此,也並不是像現在電視劇裡的那套流程,清代正常的皇帝召見臣子按如下程序:
先由外奏事處登記,再由內奏事處安排再某日第幾起。皇帝吃早飯時(天色未明),桌上擺好綠頭籤,飯後分起召見。有合在一起(如和軍機大臣一起)的,有單獨的。
清朝跪拜之禮較嚴
譬如再養心殿東暖閣(皇帝召見臣子只會再偏殿或是暖閣),皇帝坐在前窗的木炕上,太監們都退出(召對期間,任何旁人都不準在場),內奏事處太監帶領應召官員來到暖閣門前,掀起帘子讓官員進去,太監退到殿外。這位官員進門,站著說:「臣某人恭請皇上聖安。」
然後跪安、起立,走幾步到皇帝面前,跪在一個紅邊白心的氈墊上奏對。奏對完畢,皇帝說:「你下去吧。」於是官員起來跪安,面對皇帝倒退幾步,轉身出門。如果在奏對時說錯了話,就摘下帽子,以頭碰地一下,表示承認錯誤。
山呼萬歲,在清朝背景劇裡最多
禮儀的變化實際上是君權不斷集中的結果,許多宋代以前朝代背景的電視劇裡,在大臣覲見君王或皇帝時的禮儀是錯誤的,清宮劇流行,導致很多人認為三跪九叩、對皇帝磕頭是各個王朝的常態,事實上即便是在清朝,除非重大場合,大臣覲見也不用「萬歲萬歲萬萬歲」,當然,皇帝們也清楚,他們不可能萬萬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