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耕追肥機的製作方法
2023-07-11 02:57:19 4

本實用新型涉及農業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中耕追肥機。
背景技術:
由於農作物在生長期對肥料和養分的需求大,需要進行中耕追肥作業。中耕通過疏鬆土壤,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改善土壤的透氣率和透水性提高土壤蓄水抗旱的能力,消滅雜草,有效地解決在保護性耕作下土壤變硬和容重增大等問題。中耕追肥是保證穩產、高產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廣泛應用於保護性耕作區生產作業的中耕追肥機屬於中耕機械。雖然傳統的機具能滿足工作要求,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些機具往往是根據某一單一作物的種植,並且結合當地農作物要求設計製造,通用性差,不能同時滿足不同作物追肥的需求。同時,傳統的中耕追肥機採用鬆土作業時,功耗較大、工作阻力和動土量大,容易產生大的土塊兒壓苗。在追肥作業時,施肥不均勻,肥料覆蓋率低,造成肥料的浪費及作物吸收不足。
綜上可知,現有技術在實際使用上顯然存在不便與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中耕追肥機,其可以解決上述不足。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中耕追肥機,包括機架、仿形機構、肥箱、單體梁、後置鬆土除草鏟、施肥鏟、前置鬆土除草鏟和傳動地輪,傳動地輪安裝在機架右端前下部,仿形機構連接在肥箱右側,肥箱安裝在單體梁中部,後置鬆土除草鏟、施肥鏟和前置鬆土除草鏟都安裝在單體梁上,後置鬆土除草鏟設置在單體梁左端,施肥鏟設置在後置鬆土除草鏟的右側,前置鬆土除草鏟設置在施肥鏟的右側,單體梁連接機架。
單體梁包括後置鬆土鏟座、施肥鏟座、前置鬆土鏟座、肥箱底座和傳動地輪支架,後置鬆土鏟座設置在單體梁的最左端,施肥鏟座設置在後置鬆土鏟座右側,前置鬆土鏟座設置在施肥鏟座右側,肥箱底座設置在前置鬆土鏟座右側,傳動地輪支架設置在單體梁的最右端。
施肥鏟包括施肥鏟柄和施肥鏟尖,施肥鏟柄連接施肥鏟尖。
後置鬆土除草鏟和前置鬆土除草鏟為相同結構,包括除草鏟尖和除草鏟柄,除草鏟尖連接除草鏟柄。
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使用方便,通過壟幫施肥和前後鬆土除草鏟分層鬆土除草,降低動力消耗,減少了中耕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單體梁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施肥鏟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鬆土除草鏟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圖2、圖3和圖4所示,一種中耕追肥機,包括機架1、仿形機構2、肥箱3、單體梁4、後置鬆土除草鏟5、施肥鏟6、前置鬆土除草鏟7和傳動地輪8,傳動地輪8安裝在機架1右端前下部,仿形機構2連接在肥箱3右側,肥箱3安裝在單體梁4中部,後置鬆土除草5鏟、施肥鏟6和前置鬆土除草鏟7都安裝在單體梁4上,後置鬆土除草鏟5設置在單體梁4左端,施肥鏟6設置在後置鬆土除草鏟5的右側,前置鬆土除草鏟7設置在施肥鏟6的右側,單體梁4連接機架1。
單體梁包括後置鬆土鏟座9、施肥鏟座10、前置鬆土鏟座11、肥箱底座12和傳動地輪支架13,後置鬆土鏟座9設置在單體梁的最左端,施肥鏟座10設置在後置鬆土鏟座9右側,前置鬆土鏟座11設置在施肥鏟座10右側,肥箱底座12設置在前置鬆土鏟座11右側,傳動地輪支架13設置在單體梁的最右端。
施肥鏟包括施肥鏟柄14和施肥鏟尖15,施肥鏟柄14連接施肥鏟尖15。
後置鬆土除草鏟和前置鬆土除草鏟為相同結構,包括除草鏟尖16和除草鏟柄17,除草鏟尖17連接除草鏟柄16。
工作原理:中耕追肥機採用三行同時作業的耕作方式,可以分別完成中耕追肥和鬆土除草等作業。在進行苗期壟溝鬆土時,仿形機構通過限深輪控制每一個工作單體的作業深度,前後鬆土鏟在壟溝內,進行分層鬆土和除草作業,可以避免土壤產生垡塊而導致壓苗。在追肥作業時,仿形機構通過限深輪控制追肥機工作部件的入土深度,限深輪通過鏈傳動帶動外槽輪式排肥器排肥,肥料被排入施肥管中,順著施肥管進入施肥鏟開出的肥溝內。肥溝位於壟幫兒上,距苗行100mm以上。後面跟著的培土鏟對壟臺培土,掩埋肥料。這種追肥作業可增加土壤對肥料的覆蓋率,減少揮發損失,增加肥效,進而提高作物產量。
在追肥封壟作業時,卸下前置鬆土鏟,後置鬆土鏟安裝分土板,施肥鏟安裝在單體梁的輔助梁上,根據實際需要調整其具體位置;限深輪同時能起到傳動作用,並通過鏈傳動帶動排肥器排肥。此時,單體梁上由前向後依次安裝有限深傳動輪、左右施肥鏟及培土鏟。
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於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