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大跨度懸挑結構模架的支撐鋼架的製作方法
2023-07-06 10:49:31 1
專利名稱:高空大跨度懸挑結構模架的支撐鋼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懸挑支撐鋼架涉及建築施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於高空大跨度懸挑結構模架的支撐鋼架。。
背景技術:
隨著建築科技的不斷發展,建築師越來越注重建築物的外觀造型,通常採用高空、 大跨度、超長的懸挑結構,實現建築物宏偉、莊重的造型效果。採用傳統的工字鋼梁懸挑,鋼梁挑出建築結構的跨度小,懸挑端承載力弱,無法滿足承載大跨度懸挑結構模架的要求;而採用落地式腳手架支撐,需要搭設構造複雜的高大架體,費工、費料、費時,既不安全更不經濟。
發明內容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高空大跨度懸挑結構模架的支撐鋼架,解決了傳統的懸挑工字鋼梁挑出跨度小、懸挑端承載力不足的缺點。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高空大跨度懸挑結構模架的支撐鋼架,包括樓板、支撐架和懸挑梁,所述支撐架為三角形,三角形支撐架的下端安裝在下樓板上的預埋鐵件,三角形支撐架的上端設有懸挑梁,懸挑梁的一端穿過安裝在上樓板上的錨環內,並通過木楔楔緊。所述三角形支撐架由斜撐杆、水平腹杆及斜撐腹杆組成,所述斜撐杆為兩個,它們的下端均固裝在樓板上的預埋鐵件部,所述水平腹杆水平安裝在兩個斜撐杆之間,所述斜撐腹杆安裝在每兩個水平腹杆之間並與水平腹杆呈銳角連接。在水平腹杆上安裝有短管。在上樓板上設有盲孔,懸挑梁上設有與該盲孔位置相對應的通孔,通孔和盲孔內設有銷釘。本發明的優點是本發明的支撐鋼架結構受力合理、剛度高、懸挑端承載力強,懸挑跨度大,承載力強,架體剛度大,能有效保證大跨度懸挑結構模架的整體穩定與施工安全。鋼架可在現場預先整榀拼裝,且架體輕巧,安裝拆除方便,省工省時。支撐鋼架可以周轉多次使用,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值得推廣。
圖是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如圖所示的高空大跨度懸挑結構模架的支撐鋼架,包括樓板、支撐架和懸挑梁,所述支撐架14為三角形,三角形支撐架14由斜撐杆8、水平腹杆9及斜撐腹杆10組成,所述斜撐杆8為兩個,它們呈一定夾角且下端均固裝在下樓板13上的預埋鐵件12部,所述水平腹杆9水平安裝在兩個斜撐杆8之間,所述斜撐腹杆10安裝在每兩個水平腹杆9 之間並與水平腹杆9呈銳角連接。在水平腹杆9上安裝有短管11。三角形支撐架的上端設有懸挑梁4,懸挑梁4的一端穿過安裝在上樓板1上的錨環2內,並通過木楔3楔緊。在上樓板1上設有盲孔5,懸挑梁4上設有與該盲孔5位置相對應的通孔6,通孔6和盲孔5內設有抗滑移鋼筋銷釘7。施工時上述高空大跨度懸挑結構模架的支撐架14可在施工現場放樣製作拼裝, 其所有杆件節點均採用焊接,再與懸挑梁4焊接構成整榀三角形支撐鋼架。三角形支撐鋼架採用塔吊吊裝就位,懸挑梁4穿過預埋錨環2,架體位置調整好後,用木楔3楔緊,三角形支撐架14底端與預埋鐵件12焊接固定。插放抗滑移鋼筋銷釘7,鎖住水平懸挑梁。在水平腹杆9上各焊接一根短鋼管11,固定縱向連接通長鋼管。各榀三角形支撐鋼架安裝就位後,用縱向通長鋼管將各榀支撐鋼架連接成整體。 在支撐鋼架上滿鋪木跳板,搭設懸挑結構的模板支架,模架的立杆搭設在鋼架的正上方。當層高大於4. 5m時,增加一道水平腹杆9和一道斜撐腹杆10。
權利要求1.一種高空大跨度懸挑結構模架的支撐鋼架,包括樓板、支撐架和懸挑梁,其特徵是 所述支撐架為三角形,三角形支撐架的下端安裝在下樓板上的預埋鐵件,三角形支撐架的上端設有懸挑梁,懸挑梁的一端穿過安裝在上樓板上的錨環內,並通過木楔楔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築光伏幕牆裝置,其特徵是所述三角形支撐架由斜撐杆、 水平腹杆及斜撐腹杆組成,所述斜撐杆為兩個,它們的下端均固裝在樓板上的預埋鐵件部, 所述水平腹杆水平安裝在兩個斜撐杆之間,所述斜撐腹杆安裝在每兩個水平腹杆之間並與水平腹杆呈銳角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空大跨度懸挑結構模架的支撐鋼架,其特徵是在水平腹杆上安裝有短管。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空大跨度懸挑結構模架的支撐鋼架,其特徵是在上樓板上設有盲孔,懸挑梁上設有與該盲孔位置相對應的通孔,通孔和盲孔內設有銷釘。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高空大跨度懸挑結構模架的支撐鋼架,包括樓板、支撐架和懸挑梁,所述支撐架為三角形,三角形支撐架的下端安裝在下樓板上的預埋鐵件,三角形支撐架的上端設有懸挑梁,懸挑梁的一端穿過安裝在上樓板上的錨環內,並通過木楔楔緊。本實用新型的支撐鋼架結構受力合理、剛度高、懸挑端承載力強,懸挑跨度大,承載力強,架體剛度大,能有效保證大跨度懸挑結構模架的整體穩定與施工安全。鋼架可在現場預先整榀拼裝,且架體輕巧,安裝拆除方便,省工省時。支撐鋼架可以周轉多次使用,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值得推廣。
文檔編號E04G13/06GK201943350SQ20102056662
公開日2011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10月19日 優先權日2010年10月19日
發明者李炳武, 焦安亮, 黃延錚 申請人:中國建築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