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為什麼吃餃子 習俗形成歷史
2025-06-22 06:42:10
或許你只知道大年初一和除夕的時候,飯桌上一定不能少的一道主食就是餃子。沒有餃子的過年是不能稱之為「年」。但是你有想過為什麼過年,大年初一的時候一定要吃餃子嗎?在這個時間點吃餃子一定是有說法的。
餃子的由來
傳說東漢末,天災重重,許多人患上了「爛耳」。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在長沙當官時,見瘟疫流行,便找了一塊空地,在冬至的那一天,搭起了一隻大鍋,給人舍藥治病,救了許多窮人。張仲景的藥名為「祛寒嬌耳湯」,做法是:將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放在鍋裡燉,燉好後,撈出,剁碎,再用麵皮做成耳朵狀的東西,下鍋煮開,分給病人吃。有人把這種事叫做「嬌耳」。人吃了嬌耳,又喝了一碗湯,便兩耳發熱,熱血沸騰,不久爛耳就好了。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邊慶祝新年,邊慶祝爛耳朵的康復痊癒,就模仿「嬌耳」的樣子,做了過年的食物,在大年初一早上吃。 人們稱這種食物為「嬌耳」,後來才稱其為「餃子」。
餃子發展的歷史進程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說,那時候餃子煮熟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合吃,所以人們把那時候的餃子叫做「餛飩」。這道菜在我國某些地方還是很流行的,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時,要在湯中加些香菜、蔥、蝦、蔥等小料。約至唐代,餃子已與現在完全相同,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餃子的美好寓意
在明清時期,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已經相當盛行。水餃一般在年三十晚上十二點前包好,等到子時午夜吃,此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吃水餃時取「更歲交子」之意,「子」作「子時」,交子與「餃子」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