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用藥的原則
2025-07-17 12:26:08
老人之所以被稱之為老人,是因為他們的年齡大了,身體器官都下降衰退了,對於多數老人來說吃藥是生活中的必須,很多時候吃藥能維持身體的健康。藥不能亂吃,所以吃藥的老人應該遵循用藥的原則,一起看看下面的介紹吧。
隨著社會發展、醫學進步,人類壽命也隨之延長,人口老齡化日益明顯。已有統計顯示,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佔國內總人口的10%以上,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的7%以上。
這說明我國已在步入老齡社會。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均處於衰退狀態,多數老年人同時患有多種疾病,通常為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用藥種類較多,藥物不良反應也明顯增加。因此,保證老年人有效、安全用藥,是值得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老年人的生理改變,尤其是肝腎功能的減退,導致機體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洩等功能減退,所以其不良反應發生率是青年人的2~3倍。因此,老年人用藥應該遵守以下原則。
避免不必要的用藥 老年人應儘量少用藥物,切忌不明病因就隨意濫用藥物,以免發生不良反應或延誤疾病治療。老年人因衰老產生的改變和疾病之苦,有些可以通過飲食(低脂、少鹽、少糖、必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和生活方式(起居有序、心情愉快、適當體力和腦力活動)的調整,以及不良習慣或危險因素(吸菸、酗酒、偏食、肥胖等)的糾正,達到身體健康、減少病痛、延緩衰老的目的。堅持適當的戶外活動,保持樂觀心態,防病於未然往往勝過吃藥。
選用藥物忌品種過多 老年人因多病,治療時用藥的品種也較多,約1/4老年人同時服用4~6種藥,因此藥物副作用發生率也較大,約15%,且發生率與用藥種數成正比。多種慢性病綜合治療時,用藥品種應少而精,一般不超過5種。儘管老年人患病時可並發多種病症,但應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合理用藥。一般先服用急重病症的治療藥物,待病情基本控制後,再適當兼顧其他方面的藥物。謹防出現服藥一大把,樣樣病都一起治的現象。 掌握最低有效用藥劑量 老年人的用藥劑量應根據年齡、體重和體質情況而定。
由於老年人對藥物耐受力差、個體差異大、半衰期延長,對老年人用藥劑量必須十分慎重。60歲以上老年人的用藥劑量為成年人的3/4,而中樞神經系統抑制藥,應當是成年人劑量的1/2或3/4作為起始劑量。為慎重起見,對老年人的用藥最好從小劑量開始,如能進行血藥濃度監測,則可更準確地根據個體差異調整用藥劑量。 選擇適宜的用藥時間 掌握好用藥的最佳時間可以提高藥物療效,減少不良反應。
老年人一般都患有健忘症,常常忘了服藥或不按時服藥,為防止這一情況,老年人應當在家屬、親友的協助和監護下用藥。按醫囑服藥是提高療效和避免意外事故發生的重要保證。 選擇簡便、有效的給藥途徑 口服給藥是一種簡便、安全的給藥方法,應儘量採用。急性疾患可選擇注射、舌下含服、霧化吸入等給藥途徑。根據老年人的特點適當選擇劑型與包裝,從各方面注意,便於給藥方案的落實,必要時給予指導或監督。
選擇便於老年人服用的劑型。有些老年人吞服片劑或膠囊有困難,尤其是劑量較大或藥物種類較多時更難吞服,可能時選用顆粒劑。 遵從醫囑 忌有病亂投醫 有些老人憑藉自己「久病成醫」的經驗,不經確診就隨便用藥或加大用藥劑量,這種做法對體質較差或患多種慢性病的老人尤為危險。有的老年人看別人用某種藥治好了某種病便效仿之,忽視了自己的體質及病症的差異。
老年人得病,長期、慢性是其特點之一,因此易出現亂投醫現象。那些未經驗證的秘方、單方,無法科學地判定療效,憑運氣治病,常會延誤病情甚至釀成藥物中毒,添病加害。建議大家一旦身體出現不適,儘量去醫院看醫生,先弄清楚病情,再對症下藥。 不要輕信廣告宣傳 忌濫用補藥 體弱的老年人可適當辨證用些補虛益氣之品,但若為補而補,盲目濫用,很可能適得其反。
還有的老年現在的廣告鋪天蓋地,很多老人聽到廣告介紹的好就會亂用,如果沒效果就會換另一藥,小編提醒老年朋友千萬不要聽信廣告胡亂用藥,因為藥品中不定,藥雜用,這些不僅不會治病,還會引起各種毒副作用,為了身體健康著想希望老年朋友謹慎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