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無模鑄造用砂型木箱的製作方法
2023-12-03 09:54:01 3
專利名稱:一種無模鑄造用砂型木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無模鑄造用砂型木箱,屬於鑄造加工領域。
背景技術:
數位化無模鑄造成形技術可利用先進的成形設備直接加工樹脂砂、水玻璃砂、覆 月旲砂、石骨等多種材料,取代傳統的有1旲製造,提聞生廣效率和製造精度,但是製作砂塊利 用的木箱利用率不高。
當前製作砂塊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根據零件的尺寸規格加工木箱,缺點是定製 木箱周期長,且整個木箱的生產成本平均價格在兩千元人民幣左右,木箱在一次利用後處 於閒置狀態,重複利用率不高;另一種方式對統一製作的大砂塊再加工,即依據實際需求切 割成小砂塊,然後切削成形,這樣能夠滿足任意零件的尺寸要求,但是切割後的剩餘部分不 容易充分利用,浪費原材料。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重複利用並可依據不同尺寸規格要求制定相應砂型的木箱。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無模鑄造用砂型木箱,包括端板(1),側板(2),加強條(8),活 動塊(3)。端板(I)、側板(2)之間用鐵釘固定,加強條(8)之間通過螺栓聯接,端板(I)和側 板上(2)都有T形固定塊(5),其特徵在於活動塊(3)上有固定杆(4)和T形固定塊(5), 固定杆(4) 一端固定在活動塊(3)上,另一端芽過端板(I)固定在把手(6)上。
為了更好地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採用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所述活動塊(3) 可以在兩端板(I)之間滑動以改變木箱尺寸,通過活動塊(3 )和端板(I)之間的螺栓固定, 從而保證了木箱內部的平整,所製作的砂塊表面平整。所述T形固定塊與加強條上的T形 槽接觸面有限,防止因卡砂、腐蝕等因素引起的變形使得活動塊無法插入T形槽,導致使用 不方便。
為了更好地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採用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所述側板(2)由 若干塊木板疊加而成,木板周邊採用加強條固定,木板之間採用T型固定塊(5)鎖住。
為了更好地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採用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所述T形固定塊(5)和加強條(8)是實木材質,端板和側板內部表面無孔無縫隙並塗有保護層,保證砂胚表 面平整,端板和側板腐蝕、磨損後可更換。
本發明的優點是針對無模鑄造用砂型,該木箱可依據不同的尺寸制定不同大小 的砂塊,且木箱可重複利用,即節約了成本同時又提高了無模鑄造的工作效率。
圖1為本發明砂型木箱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端板2、側板,3、活動塊,4、固定杆,5、T形固定塊,6、把手,7、T形槽,8、力口強條。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詳細描述一下本發明的具體內容。
如圖1所示的無模鑄造用砂型木箱,規格在600_(寬)X450mm(高,高度依據需 要調節)X1000_ (長,長度依據需要調節),包括端板、側板、活動塊和固定杆,活動塊可以 停留在側板的任意位置,通過固定杆固定,垂直方向上通過T形槽固定木箱。木箱可保證樹 脂砂在舂砂及自硬過程中固定不動,樹脂砂自硬過程是重量減輕的過程,隨著樹脂自硬的 過程,樹脂砂因重力因素對側板的壓力越來越小,側板主要受力是砂自身重力和舂砂過程 中施加的外力。呋喃樹脂在自硬過程中析出的水分易腐爛木板,為了增加本發明木箱的耐 用性,端板和側板都可替換。
權利要求
1.一種無模鑄造用砂型木箱,包括端板(1),側板(2),加強條(8),活動塊(3);端板(I)、側板(2)之間用鐵釘固定,加強條(8)之間通過螺栓聯接,端板(I)和側板上(2)都有T形固定塊(5),其特徵在於活動塊(3)上有固定杆(4)和T形固定塊(5),固定杆(4) 一端固定在活動塊(3)上,另一端穿過端板(I)固定在把手(6)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模鑄造用砂型木箱,其特徵在於所述活動塊(3)可以在兩端板(I)之間滑動以改變木箱尺寸,通過活動塊(3 )和端板(I)之間的螺栓固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模鑄造用砂型木箱,其特徵在於所述側板(2)由若干塊木板疊加而成,木板周邊採用加強條固定,木板之間採用T型固定塊(5)鎖住。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模鑄造用砂型木箱,其特徵在於所述T形固定塊(5)和加強條(8 )是實木材質,端板和側板內部表面無孔無縫隙並塗有保護層。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無模鑄造用砂型木箱,主要包括端板、側板、活動塊和固定杆,垂直方向上通過T型槽固定,活動塊可移動到側板的任意位置,通過固定杆固定。木箱可依據產品要求設定不同的尺寸規格,即木箱的高度和長度可依據實際需要調節尺寸,其中,長度可在允許的範圍內任意調節,高度可按產品規格要求選取不同的側板連接。本發明具有一箱多用的特點,適用於製作樹脂砂、水玻璃砂等自硬砂塊,重複利用性能良好,經濟性能優異。
文檔編號B22C21/00GK102990016SQ20121052976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11日
發明者單忠德, 徐先宜, 王江南, 莊百亮 申請人: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常州先進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先進位造技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