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要面子,壞了大事
2023-11-03 18:01:42 1
崇禎十五年,基於對敵我形勢的分析,皇太極給崇禎皇帝寫了一封長信,信中,皇太極表示願議和通好。
不料,這一議和情況被兵部尚書陳新甲的書童誤傳了出去,眾大臣紛紛上書彈劾陳新甲私定議和條款。迫於壓力,崇禎皇帝將責任全部推給陳新甲,責令其悔過,後又將其處死。
直到亡國的最後時刻,崇禎皇帝才意識到「策遼事者,不宜戰而宜和也」,可惜已經於事無補、無法挽回敗局了。
其實,明朝在與後金的軍事對峙中,不是沒有看到議和的好處,也曾多次主動議和,但又多次破壞議和,以至於不可收拾。這是一種奇怪的結局,也是多種因素匯集的必然歸宿。
首先,明廷上下缺乏議和的大環境與氣氛。明朝始終未給議和創造必要的條件,朝野上下一直堅定地認為後金是國賊兇寇,必欲翦除、掃蕩之,議和者被斥為是「頓忘國賊」,「損威辱國」,「詛師養寇」的禍胎,將「釀無窮之釁」。
在這樣一種氛圍中,主持議和的人無一不身負惡名:袁崇煥以「謀款通敵」之罪被磔;錢龍錫以「密謀主款」之罪長戍不赦;陳新甲與清議和之事暴露後立遭殺身之禍。這種攻擊、反對議和的聲浪持久不衰,形成了一種強大的輿論壓力,在這種壓力下任何議和主張都難以暢行。
其次,明朝的政治家們在議和問題上大都存在不切實際的想法。他們以為議和是明朝對後金的施捨和恩賜,對方必須就範,始終放不下天朝大國那種凌駕於一切之上的架子。
明朝首次與後金議和時,袁崇煥對後金使者的「恭敬和順,三步一叩,如遼東受賞時,並書封稱大人」,很是欣賞、陶醉,進而錯誤地認為這是皇太極兵力不濟,乞求休戰的表現,並想趁機「而制其死命,俾不得再逞,以休息天下」。
再次,明朝皇帝對議和曖昧遲疑、出爾反爾。天啟皇帝曾讚揚袁崇煥「戰守可恃,操縱合宜,深慰朕懷」,當袁崇煥被攻訐去職後卻說:「袁崇煥談款一節,所誤不小。」崇禎帝則更為惡劣,他最初譴責「袁崇煥託付不效,專事欺隱」,繼而信其「引敵脅和」,加罪名處以極刑之後,又「以復仇為志」,一味地反對與後金議和,並嚴禁臣子與後金的一切往來。
所以,儘管陳新甲與清的議和,完全是在崇禎帝的直接指揮下進行的。但議和之事洩露後,崇禎帝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馬上換了一副面孔,以陳「戮辱我宗藩」的罪名將其誅殺。面子雖然保全了,但明、清議和的大門又一次關上了。而這扇大門另一邊的皇太極,對議和還是抱有誠意的,他甚至已經初步劃定了兩國的邊境線。
一次很有成效的議和,一次可以改寫歷史的救國良機,卻因為崇禎皇帝死要面子而草草收場。明朝的皇帝這時似乎還沒有意識到,他將為自己的出爾反爾付出沉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