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動清洗的開水器的製作方法
2023-11-09 10:22:32 2

本實用新型涉及廚房設備領域,更具體涉及一種自動清洗的開水器。
背景技術:
申請號為:CN201320262782.7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開水器排汙裝置,屬於開水器裝置技術領域。包括排汙口、排汙管和端蓋,排汙管一端位於開水器的箱體內,另一端通過排汙口安裝在開水器的箱體側壁上,排汙口位於開水器箱體外側,端蓋配合安裝在排汙口上,其中,排汙管為扇形管,其橫截面為半圓形,排汙管的底部與開水器箱體底部平行,在貯水箱和煮水箱內均可設置排汙管,採用本實用新型開水器排汙裝置,具清洗方便、使用便捷等優點。
但是上述專利文件中,在清理開水器的時候,需要用清潔刷伸入排汙口進行清潔,在清新過程中不僅很難看到開水器內的汙垢位置,而且清潔的範圍有限,清理的效果不好,且費時費力。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能自動定時清洗,清洗效果好的自動清洗的開水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自動清洗的開水器,包括煮水箱和貯水箱,所述貯水箱內設置有電機,所述電機的轉軸伸入貯水箱和煮水箱內,所述電機的轉軸的圓周側壁上對應煮水箱和貯水箱內均設置有若干個刮汙片,所述煮水箱內的刮汙片的底面與煮水箱的底面抵接,所述貯水箱內的刮汙片的底面與貯水箱的底面抵接,所述煮水箱和貯水箱的底部開設有排汙口,所述排汙口連接有排汙管,所述排汙管上設置有截止閥。
進一步的所述煮水箱和貯水箱的底部均呈錐形,所述煮水箱和貯水箱的排汙口均設置在對應底面的最低處。
進一步的所述開水器上設置有定時器,所述定時器連接電機和截止閥。
進一步的所述刮汙片的底面設置有刷毛。
本實用新型,當需要對水箱進行清洗的時候,只需要啟動電機,電機上的轉軸旋轉,同時帶動轉軸的圓周側壁上的刮汙片旋轉,由於對應刮汙片的底部是與煮水箱和貯水箱的底面牴觸的,這樣當刮汙片旋轉的時候,能將煮水箱和貯水箱底面上的積垢颳起,當電機運行一段時間後,可根據生產時測試的額定時間能將煮水箱和貯水箱的底面刮乾淨,設定電機的運行時間,當電機運行完畢的時候,可以打開排汙管上的截止閥,將汙水排出,當然也可以刮汙、進水和排汙同時進行,當汙水排乾後,可以用清水再衝刷一遍,然後再關閉截止閥,從而實現自動清理,且清理的效果好,全面。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自動清洗的開水器的主視圖的剖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自動清洗的開水器的俯視圖的剖視圖。
附圖說明:1、刷毛;2、煮水箱;3、刮汙片;4、截止閥;5、排汙管;6、貯水箱;7、電機;8、轉軸;9、定時器;10、排汙口。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和圖2對本實用新型一種自動清洗的開水器的實施例作進一步說明。
一種自動清洗的開水器,包括煮水箱2和貯水箱6,所述貯水箱6內設置有電機7,所述電機7的轉軸8伸入貯水箱6和煮水箱2內,所述電機7的轉軸8的圓周側壁上對應煮水箱2和貯水箱6內均設置有若干個刮汙片3,所述煮水箱2內的刮汙片3的底面與煮水箱2的底面抵接,所述貯水箱6內的刮汙片3的底面與貯水箱6的底面抵接,所述煮水箱2和貯水箱6的底部開設有排汙口10,所述排汙口10連接有排汙管5,所述排汙管5上設置有截止閥4。
當需要對水箱進行清洗的時候,只需要啟動電機7,本實施例中的電機7在水箱的底部,當然也可以在水箱的頂部,這樣電機7上的轉軸8旋轉,同時帶動轉軸8的圓周側壁上的刮汙片3旋轉,本實施例中刮汙片3在旋轉時是覆蓋對應煮水箱2和貯水箱6的底面的,由於對應刮汙片3的底部是與煮水箱2和貯水箱6的底面牴觸的,這樣當刮汙片3旋轉的時候,能將煮水箱2和貯水箱6底面上的積垢完全颳起,當電機7運行一段時間後,可根據生產時測試的額定時間能將煮水箱2和貯水箱6的底面刮乾淨,設定電機7的運行時間,當電機7運行完畢的時候,本實施例中煮水箱2和貯水箱6的排汙管5連接在一起並連接同一個截止閥4,可以減少一個截止閥4,節約成本,然後打開排汙管5上的截止閥4,將汙水排出,當然也可以刮汙、進水和排汙同時進行,當汙水排乾後,可以用清水再衝刷一遍,然後再關閉截止閥4,從而實現自動清理,且清理的效果好,全面。
本實施例優選的所述煮水箱2和貯水箱6的底部均呈錐形,所述煮水箱2和貯水箱6的排汙口10均設置在對應底面的最低處,這樣當刮汙片3將煮水箱2和貯水箱6的底面上的汙垢颳起後,能在排水的時候自動從處於最低處的排汙口10排出,不會滯留在煮水箱2和貯水箱6內,從而提高清洗效果。
本實施例優選的所述開水器上設置有定時器9,所述定時器9連接電機7和截止閥4,這樣可以根據實際的開水器結垢情況,設定時器9的間隔時間,每個一段時間,定時器9定時控制電機7工作和停止,並控制截止閥4開啟和關閉,實現無人自動清洗,
本實施例優選的所述刮汙片3的底面設置有刷毛1,通過在刮汙片3的底面設置刷毛1,可以更好的清洗煮水箱2和貯水箱6,提高清洗效率。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僅局限於上述實施例,凡屬於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