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空調機的製作方法
2023-12-04 17:56:51 1
專利名稱:多功能空調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氣產品,具體地說是一種多功能空調機。
我們知道,現有的空調機,當壓縮機壓縮空氣製冷時會產生大量的熱量,一般地需要用風機將熱氣吹去、冷卻,這樣就白白地浪費了大量的熱量。專利CN2255585公布了一種利用空調機做熱源的熱水器,由水箱、盤管、水位計、溢流管、保溫材料等組成,用壓縮機排出的高溫冷劑蒸汽做熱源加熱生活熱水;專利CN2184894公布了一種空調熱水器,其在原風冷卻空調機的冷卻風機的前段,設置一水冷卻槽,並讓熱管經過水冷卻槽。上述現有技術中的裝置雖然可行,但均是熱泵的低級熱源的廢熱回收,其熱水加熱器的取熱量不大,熱能利用效率較差,特別是有的還改變了原空調結構,連接不方便,使用上受限制。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構造簡單,不改變原空調連接結構,既可供應冷、暖氣,又可供應熱水,能源利用效率高的多功能空調機。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一種多功能空調機,包括有冷媒壓縮機、熱泵、冷凝器、膨脹裝置、蒸發器及連接管路,其中冷媒壓縮機、熱泵、冷凝器、膨脹裝置、蒸發器串聯,其特徵在於冷媒壓縮機和熱泵之間通過一四通換向閥和連接管路及截止閥連接有冷媒-水熱交換器,熱交換器上還設有溫度控制器。
本實用新型由於在冷媒壓縮機和熱泵之間增設了冷媒-水熱交換器,不改變空調器的其它連接結構,其除了具有冷氣、除溼、暖氣等功能外,還具有熱水功能,冷媒對水的加熱效果好,提高了空調器的使用效率,增進了能源利用效率,其比同功率的電熱水器節電70%以上。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安裝、使用方便。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圖1是冷氣+熱水狀態下,本實用新型結構連接和冷媒循環示意圖。
圖2是暖氣+熱水狀態下,本實用新型結構連接和冷媒循環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具有冷氣,暖氣,除溼,冷氣+熱水,除溼+熱水,暖氣+熱水,熱水等多種功能,空調器冷氣,暖氣,除溼等單一功能運做與現有技術基本相同,不在贅述。冷氣+熱水,除溼+熱水兩種狀態連接關係和冷媒循環相同,現僅以冷氣+熱水,暖氣+熱水兩種狀態加以詳細說明從
圖1中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一種多功能空調機,包括有冷媒壓縮機1、熱泵2、冷凝器3、膨脹裝置4、蒸發器5及連接管路,其中冷媒壓縮機、熱泵、冷凝器、膨脹裝置、蒸發器它們的連接和作用與現有技術相同。本實用新型的特點是冷媒壓縮機1和熱泵2之間通過一四通換向閥6和連接管路及截止閥7、8連接有冷媒-水熱交換器9,熱交換器9上還設有溫度控制器10,上下設有熱水進口11和熱水出口12。本實用新型將空調器運行時的熱量傳遞給熱交換器9中的自來水,加熱至所需溫度,熱水溫度有溫度控制器10控制,四通換向閥6是執行元件,控制冷媒管路的通斷和熱交換器的工作。
本實用新型工作時,冷媒經由冷媒壓縮機1壓縮成為過熱蒸氣,經四通換向閥6和連接管路及截止閥7、8在冷媒-水熱交換器9中加熱熱水,而後經熱泵2進入冷凝器3,完全液化,再經由膨脹裝置4後成低壓液態冷媒,再進入蒸發器5吸熱成低壓氣態冷媒,達到製冷的目的,最後經熱泵2再進入冷媒壓縮機,完成循環。本實用新型具有冷氣+熱水功能,冷媒對水的加熱效果好,提高了空調器的使用效率,增進了能源利用效率,其比同功率的電熱水器節電70%以上。
圖2是本實用新型暖氣+熱水狀態下結構連接和冷媒循環示意圖,其組成和各部件連接與
圖1相同。冷媒經由冷媒壓縮機1壓縮成為過熱蒸氣,經四通換向閥6和連接管路及截止閥7、8在冷媒-水熱交換器9中加熱熱水,而後進入熱泵2,通過熱泵2的路徑切換,此時,蒸發器5當冷凝器使用,排放高壓氣態冷媒的熱量,達到制熱的目的,把高壓氣態冷媒變為高壓液態,再經由膨脹裝置4後成低壓液態冷媒,再進入冷凝器3,此時冷凝器當蒸發器使用,使冷媒完全氣化,最後經熱泵2再進入冷媒壓縮機,完成循環。本實用新型具有暖氣+熱水功能,冷媒對水的加熱效果好,提高了空調器的使用效率,增進了能源利用效率。
權利要求1.一種多功能空調機,包括有冷媒壓縮機、熱泵、冷凝器、膨脹裝置、蒸發器及連接管路,其中冷媒壓縮機、熱泵、冷凝器、膨脹裝置、蒸發器串聯,其特徵在於冷媒壓縮機和熱泵之間通過一四通換向閥和連接管路及截止閥連接有冷媒-水熱交換器,熱交換器上還設有溫度控制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功能空調機,包括有冷媒壓縮機、熱泵、冷凝器、膨脹裝置、蒸發器及連接管路,其特點是冷媒壓縮機和熱泵之間通過一四通換向閥和連接管路及截止閥連接有冷媒—水熱交換器,熱交換器上還設有溫度控制器。本實用新型除了具有冷氣、除溼、暖氣等功能外,還具有熱水功能,冷媒對水的加熱效果好,提高了空調器的使用效率,增進了能源利用效率,其結構簡單,安裝、使用方便。
文檔編號F24F12/00GK2447669SQ0025602
公開日2001年9月12日 申請日期2000年10月17日 優先權日2000年10月17日
發明者張文峰 申請人:張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