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複合材料結構的組合式測量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12-05 13:16:46 2

本實用新型涉及組合式測量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涉及到一種複合材料結構的組合式測量設備。
背景技術:
複合材料適用於航天領域。由於裝配及使用要求,需要對複合材料上的各類尺寸及形位精度進行準確的測量。
目前,對板類複合材料進行測量時,絕大部分通過測量人員的手工測量結合三坐標來完成的,而手工測量對於測量人員的技術能力要求較高,並且由於測量人員的操作手法的不同,對板類複合材料的測量結果差異較大,同時部分形位精度採用測量人員的手工測量無法有效測量,進而需要結合三坐標的測量手段再次進行測量,測量的覆蓋性不足,且測量效率較低,給板類複合材料的測量工作帶來了較大的不便。
然而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研發者有必要研製一種設計合理、結構簡單、能夠對板類複合材料進行一次測量、實現全覆蓋、提高了測量的準確性能和測量效率的複合材料結構的組合式測量設備。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目的提供了一種設計合理、結構簡單、能夠對板類複合材料進行一次測量、實現全覆蓋、提高了測量的準確性能和測量效率的複合材料結構的組合式測量設備。
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複合材料結構的組合式測量設備,其特徵在於,包括
一機架;
一設置在機架上的透光的測量平臺,在所述測量平臺的內部設有用於測量板類複合材料外形尺寸的自動測量模塊;
一設置在測量平臺上方的用於測量板類複合材料上的盲孔和/或螺紋孔的位置的接觸式側頭;
一設置在測量平臺的一側的用於測量板類複合材料的平面度的雷射傳感器;
一內部設有測量模塊的PLC控制系統,所述PLC控制系統分別與自動測量模塊、接觸式側頭和雷射傳感器通訊連接。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在所述PLC控制系統上設有用於顯示自動測量模塊、接觸式側頭和雷射傳感器測量過程的顯示屏。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在所述測量平臺與支架相對的平面的外邊緣開設有減震槽,在所述減震槽內填充有減震材料。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設有測量平臺、接觸式側頭和雷射傳感器,從而能夠對板類複合材料的外形尺寸、盲孔和/或螺紋孔的位置和平面度同時進行測量,既進行一次測量,實現對板類複合材料尺寸的全覆蓋,提高了測量的準確性能和測量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徵、達成目的與功效易於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參照圖1所示,圖中給出的一種複合材料結構的組合式測量設備,包括機架、測量平臺100、接觸式側頭200、雷射傳感器300和PLC控制系統400。
機架(圖中未示出)整體採用花崗巖立式結構,進一步提高了該複合材料結構的組合式測量設備運行的精度和穩定性能。
測量平臺100設置在機架上,整體採用強度較高的透光材料製成,在測量平臺100的內部設有用於測量板類複合材料外形尺寸的自動測量模塊(圖中未示出),自動測量模塊在PLC控制系統的控制下,控制其上部的自動測量燈光自動聚焦、自動尋邊,並將測量的數據通過自動測量模塊傳輸至PLC控制系統上,根據預先設定的公差帶或者輸入的產品模型對檢測結果是否符合要求進行自動判斷,從而完成自動測量。
接觸式側頭200設置在測量平臺100的上方,且用於測量板類複合材料上的盲孔和/或螺紋孔的位置,保證孔距的測量精度。
雷射傳感器300設置在測量平臺100的一側,且用於測量板類複合材料的平面度,確保板類複合材料的平面度的測量精度。
PLC控制系統400內部設有測量模塊,PLC控制系統400分別與自動測量模塊、接觸式側頭200和雷射傳感器300通訊連接,自動測量模塊、接觸式側頭200和雷射傳感器300將測量到的尺寸、孔位以及平面度測量數據輸送至PLC控制系統400,測量數據通過PLC控制系統400的處理和存儲,並能夠對測量結構進行編輯和列印報告。
在PLC控制系統400上設有用於顯示自動測量模塊、接觸式側頭200和雷射傳感器300測量過程的顯示屏(圖中未示出)。
在測量平臺100與支架相對的平面的外邊緣開設有減震槽110,在減震槽110內填充有減震材料,降低了測量平臺在測量過程中的震動量,能夠保證測量精度在±0.5μm範圍內,進一步提高了檢測精度和穩定性能。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設有測量平臺、接觸式側頭和雷射傳感器,從而能夠對板類複合材料的外形尺寸、盲孔和/或螺紋孔的位置和平面度同時進行測量,既進行一次測量,實現對板類複合材料尺寸的全覆蓋,提高了測量的準確性能和測量效率。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徵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範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範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