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春節風俗習慣等知識(常識備考之春節傳統民俗)
2023-11-30 15:56:28 2
有關春節風俗習慣等知識?1、 在我國古時,農曆正月初一被叫作「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開始改用公曆紀年即從1912年之後,陽曆一月一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也就是俗稱的「過年」,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有關春節風俗習慣等知識?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有關春節風俗習慣等知識
1、 在我國古時,農曆正月初一被叫作「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直到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開始改用公曆紀年。即從1912年之後,陽曆一月一日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也就是俗稱的「過年」。
2、掃塵是漢族傳統年俗之一。我國不少地方把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的這段時間叫做「掃塵日」,也叫「迎春日」,起源於古代漢族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這種儀式後來演變成了年底的大掃除,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闢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3、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楹聯」。寫春聯時需要注意上下聯的字數要相等、詞性需對仗、平仄相協調、語義不重複等。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4、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中,「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繪的是我國傳統節日春節的景象。
5、 除夕夜吃團圓飯是我國的一項傳統民俗。北方人一般吃餃子,取諧音「更歲交子」,寓意辭舊迎新;同時取其與元寶相像之形,也寓意「招財進寶」。南方人一般吃年糕,取諧音「年年高」,寓意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6、 宋代詩人蘇軾的《守歲》中,描寫的春節傳統習俗是詩句「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7、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 「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都是描寫守歲的詩句。
8、 大年初一早晨,開門大吉,傳統習俗是先放爆竹,叫「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
9、 根據我國傳統民俗,大年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發給晚輩。
10、 我國古時稱之為「歸寧」的傳統過年習俗是「回娘家」,指嫁出去的女兒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
11、 春節期間,我國各地有祭財神的傳統習俗財神多由歷史人物或神話人物演化而來,如,範蠡 被稱為「文財神」,關羽被稱為「武財神」。
12、 春節每天的慶祝內容不相同。從初一到初七,分別是雞日、犬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和人日。傳說女媧先用六天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積累了經驗後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
13、 大門上的「福」字不能倒貼,在民俗傳統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貼福字。為了避諱在倒水和倒垃圾時把家裡的福氣倒走,便在這兩處倒貼福字,巧用「福至」來抵消「福去」。
14、 關於爆竹的最早可靠記載見於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當時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裡燒,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叭叭」的響聲,故稱爆竹。而新年起床第一件事也是爆竹。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漢族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
15、 「正月不理髮」是有由來的,《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中認為春天應該讓頭髮散開自由生長,而不該剪斷,診察發爪可以斷重病、決生死。
16、 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國傳統習慣尚左貶右,所以抱拳時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謂「吉拜」;如果右手包左手,則稱為「哀拳」,是向別人報喪或求饒時使用的手勢。女性抱拳則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壓手。
16、壓歲錢其實不是「錢」,而是鑄成錢幣形狀的闢邪品。最早叫「厭勝錢」、「壓勝錢」、「壓祟錢」。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名叫「祟」,每年除夕夜裡出來害人,壓祟錢就是專門用來嚇走它的。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17、 歷史上的春節指的是節氣,通常特指24節氣中的立春。而到了南北朝之時,春節甚至指代的是整個春季。
18、 春節時貼的春聯是由桃符演化而來的,古人在正月初一的時候,一定會製造桃符,以用來驅鬼避邪。造桃符的習俗演化變成春聯最早的記載出現於五代十國時期,據記載後蜀主孟昶曾命學士張遜在桃木板上題詞,學士寫完之後蜀主感覺他寫的不對仗,便提筆寫道:「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傳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幅春聯。而到了宋代,將桃木板更換成紅紙張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不過直到明代,桃符才正式以春聯的形式亮相。
19、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
20、 小年習俗:祭灶、掃塵;除夕習俗:年夜飯、守歲;初一習俗:開門炮仗、拜年;初二習俗:開門炮仗、拜年,初五習俗:剁小人,迎財神。俗稱破五,要迎財神,「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
21、 祭灶: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