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質骨材的製作方法
2023-12-08 11:03:41 2
專利名稱:輕質骨材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建築物中的建材,特別涉及一種輕質骨材。
已知用於建築物中的骨材1,如圖1所示,其結構組成普遍都是以碎石11和混凝土12所混合構成,該種結構組成使用已久,看似無缺點,但是,本發明人基於精益求精、好還要更好的心態,特以研創成本發明,期能藉本發明的改進,使得用於建築物中的骨材效用得以更致理想完美。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要提供一種輕質骨材,以達成骨材整體重量可獲致輕量化。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要提供一種輕質骨材,以達成該材料結構組成得以完全融合。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輕質骨材,主要包括有混凝土,其特徵在於由混凝土與塊狀的石碳混合組成。
本發明藉一種以石碳和混凝土所構成的建築材料,可實現骨材重量輕量化的目的;同時,由於石碳結構中所遍布的毛細孔洞,實現了該材料結構組成完全融合的目的。
本發明藉由石碳本身質輕的特性,使骨材整體重量較已知骨材能大幅減輕的優點,同時利用石碳表面所獨有的毛細孔洞,可使混凝土與石碳充分咬合粘固,以增強骨材內部本身的握裹力與凝固性而具先進性與實用性。
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和實施例。
圖1是已知骨材的結構組成圖;圖2是本發明的結構組成圖。
請參閱圖2所示,本發明的骨材2,是由塊狀的石碳(FOUNDRY COKE)21與混凝土22所混合構成,該種石碳21在相同體積的前提下可較已知碎石11的重量大幅減輕,因此本發明的骨材2得以較已知骨材1的整體重量大為減輕,再者,由於石碳21結構中遍布有毛細孔洞211,因此混凝土22得以充分滲入該毛細孔洞211內,以便與石碳充分混合,具有較已知的更為理想的握裹力與凝固特性。
為證明本發明的骨材2具有較已知更輕的優點,特呈交一份由「信強營建材料檢測實驗室」(是為臺灣實驗室認證體系CNLA評鑑合格)依CNS各項標準所做成的「骨材物性試驗報告」,該份報告的委託人即是本發明人,其主要是將已知骨材與本發明骨材在相同構成條件下,所做成的對比性實驗,茲僅說明如下1、本發明的輕質骨材,平均抗壓強度為309kgf,而已知骨材為310.1kgf,顯然兩者相差無幾;然而混凝土單位重量是本發明的骨材為1823kg/m3,而已知骨材為1823kg/m3,兩者相差甚多。
2、本發明的骨材進行幹搗單位重試驗時,測試三次的每立方單位重分別為620.9、618.8、619.8kg,至於已知骨材,則是1531.0、1541.3、1540.3kg,明顯可見本發明的骨材重量遠輕於已知骨材。
3、混凝土圓柱試驗體抗壓強度試驗是本發明骨材的抗壓強度經三次試驗後取得310.9、307.0、309.7kgf/cm2等數據;而已知骨材的抗壓強度,則是有312.6、318.0、302.0kgf/cm2等數據,兩者相差無幾,顯見本發明的骨材與已知骨材在抗壓強度上勢均力敵。
4、本發明的骨材經混凝土單位重試驗後,三次的測試得出每立方單位重1821.4、1824、0、1824.4kg等數值;而已知骨材,則為2380.0、2383.6、2376.3kg等數值,兩者相差甚多。
由試驗報告可知,本發明的骨材在抗壓性與已知骨材相當的前提下,卻能大幅減輕重量,如此的最大優點是,建築物的骨材重量得以減輕,舉例而言,一樓的梁柱必須承擔二樓以上建築物的重量,若將本發明的骨材應用於建築物的牆面或是梁柱中,即能大為減輕建築物的重量,亦能減輕梁柱的負擔,更且在地震時,可因建築重量輕而大為減低搖擺的幅度與時間,而得以降低損害。
本發明採用的石碳,以往亦曾應用於自來水的過濾,因此對於人體安全絕對無虞。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突破性的質輕優點,確具功效的增進,極為實用,已突顯其先進性與實用價值,且其未曾公開或揭露於國內外的文獻與市場上,確實完全符合新穎性、實用性、先進性等要求,故依法提請該發明專利申請。
權利要求
1.一種輕質骨材,主要包括有混凝土,其特徵在於由混凝土與塊狀的石碳混合組成。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有關一種輕質骨材,是一種包括有混凝土的建築材料,其特徵是將已知碎石與混凝土所混合而成的骨材,改進成以石碳與混凝土混合而成的輕質骨材,藉由石碳本身質輕的特性,以達成骨材整體重量較已知骨材能大幅減輕的目的,再者,利用石碳表面所獨具的毛細孔洞,可使混凝土與石碳充分咬合粘固,以增加骨材內部本身的握裹力與凝固性。
文檔編號E04B1/30GK1321818SQ0010722
公開日2001年11月14日 申請日期2000年4月28日 優先權日2000年4月28日
發明者顏德錦 申請人:顏德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