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運動障礙患者行走訓練器的製作方法
2023-12-08 01:05:11

本發明涉及一種下肢運動障礙患者行走訓練器,屬於機械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
腦中風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多發病,是當今世界對人類危害最大的3重疾病之一。據國家衛生部統計,近幾年,我國腦中風發病率約為180/10萬,患病率為620/10萬,死亡率為89.93/10萬,每年新發病例約150萬,死亡近100萬。目前我國每年約有660萬腦中風病患者,隨著世界各國相繼進入老齡化國家,腦中風患者勢必越來越多。在這600多萬的患者中有3/4的倖存者有著不同程度的殘疾,勞動能力喪失,生活需要依賴他人照顧,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負擔。專家學者的研究表明,對於因中風、脊髓損傷和各種事故引起的肢體功能殘障的患者來說,要及早地進行患肢的無複合無重力的被動運動。在被動運動中,可以刺激大腦皮質、增強肌力和關節周圍組織代謝,克服患肢廢用性功能障礙,尤其是在病損後的前三個月內進行正確的康復訓練,大體上就可以有效恢復神經肌肉的功能,減輕殘疾程度。傳統的臨床康複方法多是由康復醫師徒手或利用輔助器具一對一的引導患者完成連續性的被動運動,或施與適當的阻力或助力來引導患者運動。而腦中風發病率的增加使偏癱患者越來越多,繁重、高強度的訓練任務給給治療醫師帶來沉重負擔,並且患者訓練的強度與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治療師醫療水平的影響。因此,將康復訓練器械及其相關技術與臨床康復醫學相結合設計出能夠代替醫師進行輔助康復訓練的器械是十分重要的。
現有的一些下肢康復訓練器械結構複雜且局限性大使得所提供的訓練空間只是在單一平面內,不能對患肢的主要運動關節進行複合訓練,在一個平面內的行走訓練也不符合正常人的走路狀態,訓練效果差。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下肢運動障礙患者行走訓練器,更加貼合正常人走路的訓練原理,訓練效果好。
上述的目的通過以下的技術方案實現:
下肢運動障礙患者行走訓練器,包括框架,所述的框架底部的兩側設置有兩個腳踏板,每個所述的腳踏板上部設置有一組彈簧,所述的彈簧上連接防滑墊,每個所述的腳踏板的下部分別設置有上下布置的一對平行的齒條,兩條所述的齒條的兩端通過限位板連接在一起,限位板的兩端連接滑杆,所述的滑杆穿在滑道中,兩端的所述的滑道固定安裝在所述的框架上,位於上方的所述的齒條與所述的腳踏板固定連接,兩個所述的齒條中間設置有一個不完全齒輪,兩側的不完全齒輪連接雙軸驅動馬達。
所述的下肢運動障礙患者行走訓練器,所述的滑道裡面設置有一組滾珠。
所述的下肢運動障礙患者行走訓練器,所述的不完全齒輪採用1/4-1/2齒輪。
所述的下肢運動障礙患者行走訓練器,所述的框架上設置有扶手。
有益效果:
本發明通過一個不完全齒輪驅動,當分別與上下兩個齒條嚙合的時候能夠產生相反方向的驅動力,從而帶動踏板做往復直線運動,同時本發明的腳踏板上通過彈簧連接防滑墊,人體的重力踩在腳踏板上不同部位的彈簧受到的壓力不同從而使得防滑墊產生變形,更加貼合健康的普通人行走的步伐,訓練效果好,並且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不需要患者家屬或者醫生幫助患者在家就可以自行進行康復訓練。
本發明的滑道裡面設置有一組滾珠,使得滑杆和滑道之間的摩擦力大大減少,運行更加順暢。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框架;2、腳踏板;3、齒條;4、限位板;5、滑杆;6、滑道;7、不完全齒輪;8、雙軸驅動馬達;9、彈簧;10、防滑墊;11、扶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明本發明。應理解下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用於說明本發明而不用於限制本發明的範圍。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下肢運動障礙患者行走訓練器,包括框架1,所述的框架底部的兩側設置有兩個腳踏板2,每個所述的腳踏板上部設置有一組彈簧9,所述的彈簧上連接防滑墊10,每個所述的腳踏板的下部分別設置有上下布置的一對平行的齒條3,兩條所述的齒條的兩端通過限位板4連接在一起,限位板的兩端連接滑杆5,所述的滑杆穿在滑道6中,兩端的所述的滑道固定安裝在所述的框架上,位於上方的所述的齒條與所述的腳踏板固定連接,兩個所述的齒條中間設置有一個不完全齒輪7,兩側的不完全齒輪連接雙軸驅動馬達8。
所述的下肢運動障礙患者行走訓練器,所述的滑道裡面設置有一組滾珠。
所述的下肢運動障礙患者行走訓練器,所述的不完全齒輪採用1/4-1/2齒輪。
所述的下肢運動障礙患者行走訓練器,所述的框架上設置有扶手11。
本發明方案所公開的技術手段不僅限於上述技術手段所公開的技術手段,還包括由以上技術特徵等同替換所組成的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未盡事宜,屬於本領域技術人員的公知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