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軌道機車車輛用乾燥器的製作方法
2023-11-04 10:07:22 2
專利名稱:一種軌道機車車輛用乾燥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主要涉及軌道機車車輛用乾燥器的乾燥領域,特指乾燥器通過採用不同的乾燥劑混合配比,達到更好更可靠的處理乾燥效果。
背景技術:
現有乾燥器一般使用矽膠、氧化鋁、分子篩等乾燥劑,其型式都是採用單一的乾燥齊IJ。矽膠化學性能穩定,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但堆積密度大,氧化鋁機械強度高,但怕酸鹼;分子篩在相對溼度低、高溫、高速處理情況下都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但怕油和液態水。乾燥器在運用過程中常出現乾燥劑粉塵化,並有油中毒現象。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的乾燥器容易出現粉塵化,並有油中毒現象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軌道機車車輛用乾燥器,該乾燥器可以解決乾燥劑的粉塵化、油中毒問題,而且可以獲得更高的乾燥程度。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軌道機車車輛用乾燥器,包括桶體,該桶體內具有容納乾燥劑的腔體,所述桶體下部開有與腔體連通的進氣口,該桶體上部開有與腔體連通的出氣口,其結構特點是,所述腔體下部設有矽膠層,所述腔體上部設有位於矽膠層之上的分子篩層。所述娃膠層厚度為100mnTl50mm。所述分子篩層厚度為300mnT450mm。本實用新型採用原有成熟的乾燥劑,即矽膠和分子篩,將這兩種乾燥劑混合配比使用,發揮各自的優勢,其綜合作用後的效果遠大於單一乾燥劑的使用效果,將這兩種乾燥劑分層隔開,然後集成在乾燥器內,被乾燥空氣先經矽膠除油乾燥處理,然後再經分子篩乾燥處理。首先矽膠具有良好化學性能,能去除被乾燥空氣中的油分子而不被汙染,矽膠在高相對溼度時,其吸附水分子的能力較高,可以將空氣的相對溼度降低到40%,另外矽膠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能承受一定的被乾燥空氣的壓力衝擊,這樣可以由矽膠來對被乾燥空氣進行一個初級處理和乾燥。分子篩具有低分壓或低濃度下的高吸附性,在相對溼度30%時分子篩的吸水量比矽膠,活性氧化鋁都高。隨著相對溼度的降低,分子篩的優越性越發顯著,而矽膠、活性氧化鋁隨著溼度的增加,吸附量不斷增加,在相對溼度很低時,它們的吸附量很少。具有高溫吸附性,分子篩是唯一可用的高溫吸附劑,在100 1:和1.3%相對溼度時分子篩可吸附15%重量的水分,比相同條件下活性氧化鋁的吸水量大10倍;而比矽膠大20倍以上。所以在較高的溫度下,分子篩仍能吸附相當數量的水分,而活性氧化鋁,特別是矽膠,大大喪失了吸附能力。具有高速吸附性,分子篩對像水等極性分子在分壓或濃度很低時的吸附速率要遠遠超過矽膠,活性氧化鋁,雖然在相對溼度很高時,矽膠的平衡吸水量要高於分子篩,但隨著吸附質的線速度的提高,矽膠的吸水率越來越不如分子篩效率高。[0010]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解決了乾燥劑的粉塵化、油中毒問題,且乾燥劑原料成熟可靠、乾燥綜合處理性能明顯提高、實施簡單方便。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在圖中1-桶體;2-進氣口; 3-出氣口; 4-矽膠層;5-分子篩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軌道機車車輛用乾燥器,如圖1所示,包括桶體1,該桶體I內具有容納乾燥劑的腔體,所述桶體I下部開有與腔體連通的進氣口 2,該桶體I上部開有與腔體連通的出氣口 3,所述腔體下部設有矽膠層4,所述腔體上部設有位於矽膠層4之上的分子篩層5。所述娃膠層4厚度為120mm。所述分子篩層5厚度為400mm。兩種乾燥劑按圖1所示的布置方式分層隔開,集成在乾燥器的乾燥桶內,被乾燥空氣須按圖1空氣流向箭頭所示布置進氣口和出氣口。上述實施例闡明的內容應當理解為這些實施例僅用於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之後,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各種等價形式的修改均落於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軌道機車車輛用乾燥器,包括桶體(1),該桶體(I)內具有容納乾燥劑的腔體,所述桶體(I)下部開有與腔體連通的進氣口(2),該桶體(I)上部開有與腔體連通的出氣口(3),其特徵在於,所述腔體下部設有矽膠層(4),所述腔體上部設有位於矽膠層(4)之上的分子篩層(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軌道機車車輛用乾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矽膠層(4)厚度為10Omm 1 SOmnin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軌道機車車輛用乾燥器,其特徵在於,所述分子篩層(5)厚度為 300mm 450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軌道機車車輛用乾燥器,屬於軌道機車車輛用乾燥器的乾燥領域。所述軌道機車車輛用乾燥器包括桶體,該桶體內具有容納乾燥劑的腔體,所述桶體下部開有與腔體連通的進氣口,該桶體上部開有與腔體連通的出氣口,所述腔體下部設有矽膠層,所述腔體上部設有位於矽膠層之上的分子篩層。
文檔編號B01D53/26GK203002188SQ20132000103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5日
發明者歐勇輝 申請人: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