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焊接車間通風空調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1-30 08:04:41 3
專利名稱:大型焊接車間通風空調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通風空調系統,具體的是涉及大型焊接車間通風空調系統,保證了工人的安全健康與舒適環境。
背景技術:
目前焊接車間主要是以局部排風、局部送風為主,全面通風為輔的方法來改善焊接車間的勞動衛生環境,並且大部分採用射流形式的機械通風,耗電量大,運行成本高,同時往往由於設計不合理及運行管理不完善而達不到預期的通風效果,有害物濃度高,在有大量餘熱產生的車間內溫度高於工作環境的溫度要求。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ー種大型焊接車間通風空調系統,可以控 制整個車間汙染物濃度,保證工作區溫度,改變傳統的焊接車間只通風不空調的觀念,系統安全環保,節能可靠,且費用低廉。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大型焊接車間通風空調系統,其特徵在於主要包括有I)全面通風部分在車間內每跨設置多角度噴吹的誘導風機,並相對應的在屋頂配置的屋頂排風機,誘導風機和屋頂排風機車間形成的通風大氣流為誘導式單向流;2)エ位空調部分在車間內每個工作位置上安裝的空調末端,所述的空調末端通過送風管與空調機箱相連通;3)局部通風部分在車間的焊架上方設置的局部排風罩,所述的局部排風罩通過管道與風機箱相連通,並與空調末端送風相結合形成局部吹吸式通風的小氣流。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主要的優點I.通過多角度噴吹的誘導風機與屋頂排風機的配合運行,在車間內形成單向流通風,保證了車間的最小換氣次數,破壞了懸浮在車間2-4米內的煙雲和飄塵,將車間有害物有序排除;2.採用節能的エ位送風方式,夏天送空調風,冬天送室外風,既可消除車間內的餘熱,給工人以舒適的工作環境,又避免了車間採用全面空調時產生的巨大能耗;3.焊架上設置的局部排風與エ位送風相結合形成的吹吸式小氣流,既排除有害物,又降低工作區溫度,保證了工作區的環境與安全,並且節能;4.該系統既能有效控制車間內汙染物濃度,保證安全生產,又能在工作區創造舒適的熱環境,且工作區溫度可調可控,節能可靠,費用低廉;5.具備常規焊接車間通風系統的優點。
圖I是全面通風部分裝置布置圖;圖2是風機箱連接系統圖;圖3是空調機箱連接系統圖;圖4為焊架上方做局部排風罩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ー步說明,但不僅僅局限於下面的實施例。 大型焊接車間通風空調系統,主要包括有I)全面通風部分在車間內每跨設置多角度噴吹的誘導風機1,並相對應的在屋頂配置的屋頂排風機2,誘導風機和屋頂排風機車間形成的通風大氣流為誘導式單向流;3)エ位空調部分在車間內每個工作位置上安裝的空調末端5,所述的空調末端通過送風管與空調機箱相連通;3)局部通風部分在車間內的焊架上方設置的局部排風罩,所述的局部排風罩通過管道與風機箱相連通,並與空調末端5送風相結合形成局部吹吸式通風的小氣流。本實用新型的詳細結構是在車間每跨的一定高度處設置向上傾斜一定角度的誘導風機,在屋頂適當位置安裝屋頂風機,並且屋頂風機的排風量與誘導風機的射流末端風量相匹配;在每個エ位上設置空調末端,並且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對空調送風量,送風方向,送風速度以及送風溫度等參數的調節來達到工作區域對空氣溫度、溼度、汙染物濃度以及氣流速度的要求;在每個エ位處的焊架上設置局部排風罩,與エ位空調送風ロ相結合形成局部吹吸式通風。
權利要求1.大型焊接車間通風空調系統,其特徵在於主要包括有 1)全面通風部分 在車間內每跨設置多角度噴吹的誘導風機(I ),並相對應的在屋頂配置的屋頂排風機(2),誘導風機和屋頂排風機車間形成的通風大氣流為誘導式單向流; 2)工位空調部分 在車間內每個工作位置上安裝的空調末端(5),所述的空調末端通過送風管(6)與空調機箱(4)相連通; 3)局部通風部分 在車間的焊架上方設置的局部排風罩(7),所述的局部排風罩通過管道與風機箱(3)相連通,並與空調末端(5)送風相結合形成局部吹吸式通風的小氣流。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通風空調系統,主要包括有在車間內每跨設置多角度噴吹的誘導風機,並相對應的在屋頂配置屋頂排風機,誘導風機和屋頂排風機車間形成的通風大氣流為誘導式單向流;在每個工作位置上安裝空調末端,所述的空調末端通過送風管與空調機箱相連通;在車間的焊架上方設置有局部排風罩,所述的局部排風罩通過管道與風機箱相連通,並與空調末端送風相結合形成局部吹吸式通風的小氣流。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主要的優點1.保證了車間的最小換氣次數;2.給工人以舒適的工作環境;3.既排除有害物,又降低工作區溫度;4.保證安全生產,又能在工作區創造舒適的熱環境,且工作區溫度可調可控,節能可靠,費用低廉。
文檔編號B08B15/02GK202403365SQ20112051132
公開日2012年8月29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9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9日
發明者劉秋新, 李晶 申請人:東風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漢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