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趙恆簡介 他是一個明君麼?
2023-11-09 23:49:42 3
宋真宗趙恆,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初名趙德昌,後改為趙元休、趙元侃。許多人都評價說他是一個英明的皇帝,其實不盡其然。
本來皇帝這個位置輪不到他坐,但是他的大哥,也就是趙匡義的長子趙元佐患有精神病,後來發瘋直接傷了人,甚至還在宮裡面縱火,這放到現在,妥妥的是要關進精神病院,打鎮定劑的啊,所以趙元佐這個太子就被廢了。然後趙匡義就立了次子趙元僖為太子,但是這個二哥又暴病身亡,所以,這皇位就幸運地降落到了第三個兒子趙恆的身上。
據說趙恆剛出生的時候,赤光照室,左足指有文成「天」字。是否是真有此異景和奇特的胎記,我們不得而知。他幼英睿,姿表特異,與諸王嬉戲,好作戰陣之狀,自稱「元帥」。由此大致可以看出,趙恆此人從小就有好大喜功,自誇的特點,俗稱的愛面子。
他剛上位之時,任用李沆等人為宰相,還算是用人有方,勤於政事,分全國為十五路,各路轉運使輪流進京述職,減免五代十國以來的稅賦,減輕了農民的一定負擔;也能注意節儉,社會較為安定,給國家創造了一個相對長期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之後引入暹羅良種水稻,農作物產量倍增,紡織、染色、造紙、制瓷等手工業、商業蓬勃發展,貿易盛況空前,使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鹹平之治。但是,別以為他弄了個鹹平之治,就能算得上明君了!
在邊關政事上,他可謂一無是處,甚至開啟了極為惡劣的先河。這裡就不得不說到澶淵之盟。當時,由於真宗時候對遼用兵慘敗,自此朝廷對遼就一直心存畏懼,由主動進攻轉為被動防禦,遼一看如此,不打你打誰!打沒有士氣的軍隊簡單粗暴直接,不用考慮太多的因素。公元1004年初春,遼國承天太后蕭綽、聖宗耶律隆緒親自率領20萬大軍南下,直逼北宋都城開封,趙恆聽聞此事,沒有主見,所以就詢問大臣,宰相王欽若、陳堯叟主張逃跑。還好當朝的宰相還有一個剛任職一個月的寇準,極力反對,諫言道:「如果放棄汴京南逃,勢必動搖人心,敵人會乘虛而入,國家就難以保全了;如果皇上親自出徵,士氣必定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敵兵。」
聽聞此,趙恆騎虎難下,只好御駕親徵,但是真正到了那一地帶,聽說遼兵勢大的消息,又打了退堂鼓,寇準看出了皇帝意圖,急忙說:「如今敵軍逼近,情況危急,我們只能前進一尺,不能後退一寸。河北我軍正日夜盼望陛下駕到,進軍將使我河北諸軍的士氣壯大百倍。後退則將使軍心渙散,百姓失望。敵人趁機進攻。陛下恐怕連金陵也保不住了。」其實呢,這場戰爭,趙恆就只做了一個吉祥物的事情——站在城樓上,士兵們一眼便能望見的地方,領兵打仗,奮勇廝殺的全是寇準一個人在做,號召士氣也是寇準在想辦法。但是吉祥物的作用還是有的,這場戰爭在士兵們的奮勇戰鬥之下,取得了勝利。當前局勢對宋朝有利,蕭太后也請求議和,但是奈何宋真宗服軟,成了被動的一方,怎麼被動呢?
澶淵之盟的內容是這樣的:遼、宋為兄弟之國,宋為兄,宋尊蕭太后為叔母,後世仍以世侄論,使者定期互訪。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雖然結束了戰爭,換取了暫時的和平,卻並不光彩,這件事開啟了宋朝向番方交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始。一個惡劣的開端,趙恆居然還以此為榮。
直到有一天,王欽若對他說:「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以萬乘之尊而為城下盟,沒有比這更恥辱的了!」本來王欽若說這一段話是為了彈劾寇準,要陛下御駕親徵,結果換了個這麼羞恥的結果,不過到真宗那兒卻沒有接收到這句話的隱藏含義,反倒是被潑了一盆冷水。為了洗刷這不好的名聲,就要做一件出名的事情來抵消,排除出兵一類的戰事,就只有封禪泰山,但是這個活兒也不是哪個皇帝都能做,只有國家統一、功德顯赫、國泰民安、天降祥瑞等條件的有德之君,才能封禪泰山,前三者事在人為都好說,但是第四項嘛,在王若欽的建議之下,趙恆偽造了天書,進行了浩浩蕩蕩的封禪大典,這樣的皇帝,還真的是明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