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蕁麻疹出手汗和腳汗呢(對自己的汗過敏)
2023-04-17 08:31:36 1
有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只要一運動、流汗,或是接觸了冷空氣,就會渾身起疹子,猶如被蚊子咬了一個個大包,還會伴有明顯的瘙癢,這便是「蕁麻疹」。
大約30%的人一生中至少發生過一次蕁麻疹,其中慢性蕁麻疹病程可達2~5年,有的人會癢到晚上睡不著,甚至被癢醒。
《生命時報》採訪權威專家,告訴你蕁麻疹的常見誘因,並給出一套防治建議。
受訪專家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曹源
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 曾躍平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皮膚科主任、主任醫師 王飛 副主任醫師 董正邦
「蕁麻疹」到底是什麼?
蕁麻疹,俗稱風團或風疹塊,有部分患者和過敏有關,有的人則不能找到確切的病因。
蕁麻疹種類較多,部分患者「十字劃痕症」是陽性的。也就是說,在患者身上完好的皮膚處,稍用力劃一個十字,兩分鐘後會變成這樣↓↓
甚至有人能在皮膚上劃出各種文字和圖案:
所有的蕁麻疹最初都是急性的,但部分患者病程超過6周,稱為慢性蕁麻疹,患者可反覆出現以下症狀:
1
風團
常先有皮膚瘙癢,隨即出現凸起的、紅色或與皮膚顏色一致的風團,這些風團大小、形態不一,有的散落出現,有的成片出現,患者一般伴有明顯的瘙癢、針刺或灼熱感。
風團多數可在24小時內自行消退,絕大部分1~2小時就能迅速消退,皮膚隨即恢復正常。
2
水腫
有的人還會出現血管性水腫,表現為突發的真皮或皮下組織腫脹,伴瘙癢、疼痛。血管性水腫的持續時間更長,可達72小時。
3
發熱等全身症狀
嚴重的蕁麻疹患者還伴有發熱、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胸悶及呼吸道梗阻等全身症狀,甚至出現呼吸困難、窒息。
如果蕁麻疹患者出現了發燒和呼吸困難,需要儘快前往醫院急診科處理。
蕁麻疹的誘因有多「離譜」?
人體中的肥大細胞是引起蕁麻疹最主要的效應細胞,其廣泛分布於皮膚及內臟黏膜下的微血管周圍,具有強大的免疫調節功能。
雖然名字叫做肥大細胞,但它與肥胖毫無關係。蕁麻疹患者體內的肥大細胞可通過不同機制被激活,釋放出組胺、類胰蛋白酶、白介素、白三烯等物質,導致風團、水腫和瘙癢。
根據常見病因,蕁麻疹有十幾個分型,包括皮膚劃痕症、冷性蕁麻疹、膽鹼能性蕁麻疹、日光性蕁麻疹、延遲壓力性蕁麻疹、水源性蕁麻疹、振動性血管性水腫和接觸性蕁麻疹等。
+溫度刺激等物理因素
冷、熱、摩擦、壓力、日光照射、運動等都是蕁麻疹的重要病因。其中,有種蕁麻疹叫「膽鹼能性蕁麻疹」,常在運動、情緒激動、洗熱水澡、吃熱食後發作。
+食物
食物是最常見的病因之一,包括魚、 蝦、蟹、貝殼類、蛋類等動物蛋白;果蔬中的檸檬、芒果、李子、杏、草莓、 大蒜、西紅柿等。
+精神因素
精神緊張也可能誘發蕁麻疹,部分絕經期、月經期、妊娠期女性可出現慢性蕁麻疹。
+藥物
許多藥物也會引起本病,如青黴素、磺胺、抗破傷風免疫血清及阿司匹林等。
+外來異物
比如,因治療需要在體內植入人工關節、吻合器、心臟瓣膜、鋼板、鋼釘等。
花粉、動物皮屑、羽毛、真菌孢子、灰塵、甲醛等吸入物均可引發蕁麻疹,且這類患者常伴有呼吸道症狀。
+其他疾病
各種急慢性感染如膽囊炎、鼻竇炎、扁桃體炎也會引起蕁麻疹。
系統性紅斑狼瘡、淋巴瘤、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溼病、胃潰瘍、 糖尿病等也會引起本病。
給蕁麻疹患者的8個建議
身上滿是風團,感覺瘙癢不止,讓人難以入眠,這是蕁麻疹患者共同的痛苦。要想遠離這種情況,可以從以下細節入手:
1
做個過敏原篩查
蕁麻疹患者可以考慮過敏原檢查,但部分人很難找到直接的病因。過敏原檢查有一定範圍,無法對生活中遇到的全部可疑因素進行檢測。
2
寫日記揪出誘因
為尋找病因,可以養成記日記的習慣,記錄每天吃過的食物、藥物以及周圍環境的變化。一旦發生蕁麻疹,可以根據記錄查找可能存在的過敏原。
3
想辦法控制瘙癢
避免過熱或過冷;洗澡時不用過熱的水;穿寬鬆純棉的衣物,少穿化纖材質的;冰敷患處(寒冷性蕁麻疹患者除外)。
4不吃過多含組胺的食物
比如蛋類、蝦蟹、貝類、奶酪、醃製的臘肉火腿、蔬菜類(包括番茄、番茄醬、菠菜、豌豆)、水果(如芒果、獼猴桃、香蕉)、含有巧克力和可可的糕點以及冰淇淋、糖果等。如果已經明確對特定食物過敏,則更需要規避。
5保持情緒穩定
避免熬夜和緊張、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保持好心情,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6勤通風
灰塵、動物皮屑、塵蟎、霧霾等也是過敏原,注意室內外衛生,勤通風。
7規律用藥
目前,臨床上有很多口服抗過敏藥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左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抗組胺藥物,能比較有效地控制蕁麻疹症狀。
如果目前的治療方案有效,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治療。有些患者用藥後可能出現嗜睡、頭暈等反應,建議在夜間服用,儘量避免服藥後開車或高空作業。
8
尋求醫生的幫助
多數慢性蕁麻疹的患者一般情況良好,自行口服抗組胺藥物也能得到緩解。但是找一名有資質的皮膚科醫生或變態反應科醫生看診仍有很大的幫助。
醫生可以找到可能誘發蕁麻疹的感染因素或藥物因素,還可能篩查出與蕁麻疹合併的甲狀腺疾病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期編輯:鄭榮華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