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恆溫恆溼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01 14:21:36
專利名稱:一種恆溫恆溼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空氣調節設備,尤其是一種恆溫恆溼裝置。
背景技術:
常見的恆溫恆溼裝置通過降溫、除溼、升溫、加溼等對空氣的處理過程達到調節空氣溫度、溼度的目的,其主要是由壓縮機、冷凝器、膨脹罰、蒸發器、加熱器,加溼器和風機等部件組成,其中冷凝器首先將空氣降溫,而冷凝器熱交換後的熱量卻被浪費,加熱器又採用電力、蒸汽等外部能源供熱,用於實現對空氣的升溫。從恆溫恆溼裝置先降溫再升溫的工作過程可知,一邊是大量熱量被浪費,一邊卻要提供熱源用於加熱,能源被重複浪費。譬如,一颱風量為6萬風量的中央空調,它用電極加溼、電熱管加溫,為了滿足車間的溼度、溫度要求(50%至60%、18°C至22°C ),它一天耗電量至600度電以上。用鍋爐燒蒸汽至少用煤300Kg。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恆溫恆溼裝置,它利用回收餘熱,將回收餘熱的熱水經過控制,從而使能耗大幅降低實現節能的目的。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方法是一種恆溫恆溼裝置,包括冷凝蒸發器和送風風機,還包括加熱盤管、加溼機及控制閥,恆溫恆溼裝置的迴風進風口依次裝置為加熱盤管、冷凝蒸發器、加溼器以及送風風機。更優的是,加溼器包括水廉、加溼盤管以及風機。更優的是,加熱盤管連通熱水管線並通過控制閥控制。更優的是,加溼盤管連通熱水管線並通過控制閥控制。更優的是,水廉與加溼盤管連通並通過控制閥控制。本實用新型利用熱能回收的熱水作為熱源,當溼度大於設定值時,控制閥控制熱水流入加熱盤管,迴風經過加熱盤管升溫,再經過冷凝蒸發器,由於蒸發器冷凝劑蒸發吸熱,產生冷凝水排除,達到除溼的效果;當溼度低於設定值時,控制閥控制熱水流入加溼器的加溼盤管,並將熱水噴射到水廉上,水自上往下流,加溼器的風機工作,令空氣經過加溼盤管之後再通過水廉,水廉上的水由於熱風吹產生蒸發後實現加溼;若溫度低於設定值,控制閥控制熱水流經加熱盤管以及加溼盤管,冷凝蒸發器此時停止工作,迴風流過兩個盤管,溫度則上升達到升溫的效果。這一過程,利用了回收來的熱能,通過重新排布和控制,大幅度的減少了能源耗損,節能環保。
圖I為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I、加熱盤管2、冷凝蒸發器3、加溼器4、送風風機5、控制閥31、水廉32、加溼盤管33、風機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I所示,一種恆溫恆溼裝置,包括冷凝蒸發器2和送風風機4,還包括加熱盤管I、加溼機3及控制閥5,恆溫恆溫裝置的迴風進風口依次裝置為加熱盤管I、冷凝蒸發器2、加溼器3以及送風風機4。加溼器3包括水廉31、加溼盤管32以及風機33。加熱盤管I連通熱水管線並通過控制閥5控制。加溼盤管32連通熱水管線並通過控制閥5控制。水廉31與加溼盤管32連通並通過控制閥5控制。本實用新型利用熱能回收的熱水作為熱源,當溼度大於設定值時,控制閥控制熱水流入加熱盤管,迴風經過加熱盤管升溫,再經過冷凝蒸發器,由於蒸發器冷凝劑蒸發吸熱,產生冷凝水排除,達到除溼的效果;當溼度低於設定值時,控制閥控制熱水流入加溼器的加溼盤管,並將熱水噴射到水廉上,水自上往下流,加溼器的風機工作,令空氣經過加溼盤管之後再通過水廉,水廉上的水由於熱風吹產生蒸發後實現加溼;若溫度低於設定值,控 制閥控制熱水流經加熱盤管以及加溼盤管,冷凝蒸發器此時停止工作,迴風流過兩個盤管,溫度則上升達到升溫的效果。這一過程,利用了回收來的熱能,通過重新排布和控制,大幅度的減少了能源耗損,節能環保。應用餘熱回收再利用,完全解決由於恆溫恆溼高耗電量。應用PBC電路板行業的中央空調的恆溫恆溼,如風量6萬立方米/I小時的風櫃,一天可節約用電1200度。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恆溫恆溼裝置,包括冷凝蒸發器和送風風機,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加熱盤管、力口溼機及控制閥,所述恆溫恆溼裝置的迴風進風口依次裝置為加熱盤管、冷凝蒸發器、加溼器以及送風風機。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恆溫恆溼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加溼器包括水廉、加溼盤管以及風機。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恆溫恆溼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加熱盤管連通熱水管線並通過控制閥控制。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恆溫恆溼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加溼盤管連通熱水管線並通過控制閥控制。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恆溫恆溼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水廉與加溼盤管連通並通過控制閥控制。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恆溫恆溼裝置,包括加熱盤管、高壓噴霧、水廉加溼機及控制閥,恆溫恆溼裝置的迴風進風口依次裝置為加熱盤管、加溼器。利用了回收來的熱能,通過重新排布和控制,大幅度的減少了能源耗損,節能環保。
文檔編號F24F11/02GK202470259SQ20122002153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7日
發明者張勇生 申請人:張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