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流水回用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01 08:28:16 1

本發明涉及一種水處理裝置,具體涉及一種溢流水回用裝置。
背景技術:
出於對環境保護的需要,國內地下金屬礦礦山均採用充填採礦法,配套有充填工藝。填充工藝設備主要由立式砂倉、水泥倉和攪拌桶共同組成,選礦主廠排放尾砂濃度為20-50%,濃度波動無規律,流量為200m3/h,全尾砂進入立式砂倉內,尾砂與水形成自重沉降濃縮至70-72%,充填時,通過風水造漿後全尾砂進入攪拌桶,與膠凝材料一起強力攪拌,形成75%充填料漿。在此過程中,立式砂倉上部環槽溢流出水(簡稱溢流水),排放至選礦廠進行回水利用。
目前存在的問題是,溢流水渾濁,達不到選礦廠利用的標準,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對溢流水進行處理,增加了成本,影響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以上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溢流水回用裝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能夠快速澄清溢流水,滿足選礦廠的使用要求。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所述的溢流水回用裝置,包括沉澱池、溢流水輸入管和汙泥輸出管,沉澱池側壁上從上向下設多個溢流口,所述溢流水輸入管穿過沉澱池頂板伸入至沉澱池底部,伸入至沉澱池的溢流水輸入管內腔設有多個擋流板,溢流水輸入管下端安裝有向下開口的傘形罩體,溢流水輸入管下方設向上開口的半球形罩體,半球形罩體通過支架固定在沉澱池內壁上,溢流水輸入管上安裝有流量計和絮凝劑加入裝置,所述汙泥輸出管安裝在沉澱池底端,汙泥輸出管上安裝有控制閥。
所述傘形罩體包括骨架和篩網,篩網縫合在骨架上。
所述沉澱池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直柱形,下部為錐形,所述傘形罩體的邊緣卡合在直柱形與錐形的連接處。
所述擋流板交錯設置。
所述溢流水輸入管的直徑為250mm。
所述半球形罩體的直徑為500mm。
所述溢流口每隔1米設置一個,便於不同水量的處理。
使用時,立式砂倉的溢流水進入溢流水輸入管,根據測得的流量調整絮凝劑的加入量,加入絮凝劑後的溢流水通過溢流水輸入管進入沉澱池內,擋流板的設置一方面擾動水流對水流起到攪拌作用,加速了絮凝物的下沉;另一方面,減緩了水的流動速度,絮凝時間相應加長,絮凝效果更好。
進入沉澱池的水先向下流動,然後再向上流動,最後從溢流口流出,使得絮凝沉澱更加充分,對汙水的處理效果更好。
固定在溢流水輸入管下端傘形罩體能夠對絮凝物進一步過濾,進一步降低水的渾濁程度。
半球形罩體設置在溢流水輸入管的正下方,能夠防止水流擾動底部的絮凝物,防止絮凝物被衝帶起來影響絮凝效果。進而通過沉澱池底端的汙泥輸出管對絮凝物進行收集外排,這樣在外排絮凝物期間,可以儘可能的實現汙物外排,而減少液體流出帶來的浪費。可以實現絮凝和排汙的同時進行,確保溢流水的絮凝過程可以連續不斷,使得上清液可以從溢流口流出外存。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伸入至沉澱池的溢流水輸入管內腔設有多個擋流板,增強了絮凝效果,對溢流水的絮凝效果好,汙水處理能力強,能夠快速澄清溢流水,滿足選礦廠的使用要求,並且能夠實現絮凝和排汙同時進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傘形罩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沉澱池;2、溢流水輸入管;3、汙泥輸出管;4、溢流口;5、擋流板;6、傘形罩體;7、半球形罩體;8、支架;9、流量計;10、絮凝劑加入裝置;11、控制閥;12、骨架;13、篩網。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做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
如圖1-2所示,所述的溢流水回用裝置,包括沉澱池1、溢流水輸入管2和汙泥輸出管3,沉澱池1側壁上從上向下設多個溢流口4,所述溢流水輸入管2穿過沉澱池1頂板伸入至沉澱池1底部,伸入至沉澱池1的溢流水輸入管2內腔設有多個擋流板5,溢流水輸入管2下端安裝有向下開口的傘形罩體6,溢流水輸入管2下方設向上開口的半球形罩體7,半球形罩體7通過支架8固定在沉澱池1內壁上,溢流水輸入管2上安裝有流量計9和絮凝劑加入裝置10,所述汙泥輸出管3安裝在沉澱池1底端,汙泥輸出管3上安裝有控制閥11。
所述傘形罩體6包括骨架12和篩網13,篩網13縫合在骨架12上。
所述沉澱池1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直柱形,下部為錐形,所述傘形罩體6的邊緣卡合在直柱形與錐形的連接處。
所述擋流板5交錯設置。
所述溢流水輸入管2的直徑為250mm。
所述半球形罩體7的直徑為500mm。
所述溢流口4每隔1米設置一個,便於不同水量的處理。
使用時,立式砂倉的溢流水進入溢流水輸入管2,根據測得的流量調整絮凝劑的加入量,加入絮凝劑後的溢流水通過溢流水輸入管2進入沉澱池1內,擋流板5的設置一方面擾動水流對水流起到攪拌作用,加速了絮凝物的下沉;另一方面,減緩了水的流動速度,絮凝時間相應加長,絮凝效果更好。
進入沉澱池1的水先向下流動,然後再向上流動,最後從溢流口4流出,使得絮凝沉澱更加充分,對汙水的處理效果更好。
固定在溢流水輸入管2下端傘形罩體6能夠對絮凝物進一步過濾,進一步降低水的渾濁程度。
半球形罩體7設置在溢流水輸入管2的正下方,能夠防止水流擾動底部的絮凝物,防止絮凝物被衝帶起來影響絮凝效果。進而通過沉澱池1底端的汙泥輸出管3對絮凝物進行收集外排,這樣在外排絮凝物期間,可以儘可能的實現汙物外排,而減少液體流出帶來的浪費。可以實現絮凝和排汙的同時進行,確保溢流水的絮凝過程可以連續不斷,使得上清液可以從溢流口4流出外存。
技術特徵:
技術總結
本發明涉及一種水處理裝置,具體涉及一種溢流水回用裝置。所述裝置,包括沉澱池、溢流水輸入管和汙泥輸出管,沉澱池側壁上從上向下設多個溢流口,所述溢流水輸入管穿過沉澱池頂板伸入至沉澱池底部,伸入至沉澱池的溢流水輸入管內腔設有多個擋流板,溢流水輸入管下端安裝有向下開口的傘形罩體,溢流水輸入管下方設向上開口的半球形罩體,半球形罩體通過支架固定在沉澱池內壁上,溢流水輸入管上安裝有流量計和絮凝劑加入裝置,所述汙泥輸出管安裝在沉澱池底端,汙泥輸出管上安裝有控制閥。本發明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對溢流水的絮凝效果好,汙水處理能力強,能夠快速澄清溢流水,滿足選礦廠的使用要求,並且能夠實現絮凝和排汙同時進行。
技術研發人員:齊新;王磊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山東華聯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日:2017.08.18
技術公布日:2017.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