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孔的工作管道及修復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19 10:48:2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椎間孔的工作管道及修復裝置。
背景技術:
腰椎間盤位於兩個椎體之間,是一個具有流體力學特性的結構,由髓核、纖維環和軟骨板三部分構成,其中髓核為中央部分,纖維環為周圍部分,包繞髓核,軟骨板為上、下部分,直接與椎體骨組織相連,整個腰椎間盤的厚度為8mm~10mm。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較為常見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例如,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症狀。腰椎間盤突出症以腰4~5、腰5-骶1發病率最高,約佔95%。目前,脊柱內窺鏡下髓核摘除術是常用的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手術之一,該技術為同軸內窺鏡在硬杆狀管道下完成,將工作管道置入椎間孔區域並完成椎間孔成形術是保證內窺鏡下工作的重要步驟之一。
目前的椎間孔成形術多在導棒的引導下,通過X線監視,依靠環鋸和骨鑽等工具完成,然後再次置入工作管道。這個操作的標準步驟大約為20步,利用0.8mm導絲引導,需要不斷地替換不同直徑的導棒和環鋸或骨鑽,並需要全過程在放射線透視下完成,步驟繁瑣且容易出現位置偏移等現象,同時醫生和患者放射暴露較多。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椎間孔的工作管道及修復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步驟繁瑣和位置易偏移的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椎間孔的工作管道,包括:用於做磨損工作的第一管道和用於鋼針穿過的第二管道;
所述第一管道的側壁上設置有向所述第一管道內部凹陷的凹陷部,所述第二管道位於所述凹陷部內部。
進一步地,所述凹陷部的凹陷的方向朝向所述第一管道的圓心。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管道一端設置有手持部,所述第一管道上遠離所述手持部的一端為鈍性前端。
進一步地,所述鈍性前端的端面形狀呈橢圓形,方便第一管道的置入。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均為圓形管道。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的邊緣處均為光滑邊,避免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傷到椎間孔內部的神經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管道和所述第二管道的材質均為鋼材或鈦合金。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管道的外徑為3mm~4mm,所述第二管道的外徑為0.8mm~1mm。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修復裝置,包括:工作管道、內窺鏡和鋼針;
所述內窺鏡位於所述工作管道上的第一管道內壁上,用於監視磨損工具工作;
所述鋼針貫穿所述工作管道上的第二管道。
進一步地,所述鋼針的頭部形狀呈舌形面,便於鋼針穿刺至椎體後援。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椎間孔的工作管道,在操作時先將鋼針在X線引導下經皮穿刺至椎體後援,逐級擴張後直接將工作管道置入,鋼針頭部對準上關節突腹側,第一管道頭部將神經結構適度推移,因鋼針固定在骨質上非常穩定,因此在進行神經結構附近骨質切除的時候固定第一管道,不會出現偏移的問題,減少操作風險;然後通過第一管道對上關節突骨質進行磨損,完成椎間孔的成形,椎間孔成形後可以拔出固定鋼針,此時可以自由活動工作管道完成手術,具有操作簡便的優點。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修復裝置通過工作管道的設置,所以其具有上述工作管道的所有優點,能夠降低操作風險,且操作簡便;此外,椎間孔的工作管道在內窺鏡監視下還可以再次調整鋼針的位置以達到多次椎間孔成形的目的來治療腰椎管狹窄症;該設計簡單實用,在進行神經結構附近骨質切除的時候對工作管道進行固定,減少操作風險,並可以通過內窺鏡監視下多次調整管道的位置並再次成形,工作效率較高並大大減少了放射線的暴露,配合半齒形鋸使用時,更加安全、高效。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和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且圖中的波浪線表示海平面。
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椎間孔的工作管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2基於圖1所述椎間孔的工作管道的第一管道的主視圖;
圖3基於圖1所述椎間孔的工作管道的第一管道的後視圖;
圖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修復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基於圖4所述修復裝置的剖視圖;
圖中:
1-第一管道; 2-第二管道;
3-鋼針; 4-內窺鏡;
11-凹陷部; 12-手持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通過具體的實施例子並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實施例一
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椎間孔的工作管道的結構示意圖;圖2基於圖1所述椎間孔的工作管道的第一管道的主視圖;圖3基於圖1所述椎間孔的工作管道的第一管道的後視圖。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椎間孔的工作管道,包括:用於做磨損工作的第一管道1和用於鋼針3穿過的第二管道2;
第一管道1的側壁上設置有向第一管道1內部凹陷的凹陷部11,第二管道2位於凹陷部11內部。
該椎間孔的工作管道,在操作時先將鋼針3在X線引導下經皮穿刺至椎體後援,逐級擴張後直接將工作管道置入,鋼針3頭部對準上關節突腹側,第一管道1頭部將神經結構適度推移,因鋼針3固定在骨質上非常穩定,因此在進行神經結構附近骨質切除的時候固定第一管道1,不會出現偏移的問題,減少操作風險;然後通過第一管道1對上關節突骨質進行磨損,完成椎間孔的成形,椎間孔成形後可以拔出固定鋼針3,此時可以自由活動工作管道完成手術,具有操作簡便的優點。
需要說明的是,第二管道2固定於第一管道1上凹陷部11的內部,隨著第一管道1一起倒入到椎間孔內部。
具體的,凹陷部11的凹陷的方向朝向第一管道1的圓心,能夠提高工作管道固定時的牢固性。
本實施例中,第一管道1一端設置有手持部12,第一管道1上遠離手持部12的一端為鈍性前端。
具體的,鈍性前端的端面形狀呈橢圓形,方便第一管道1的置入。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鈍性前端較平滑,工作管道在進入椎間孔的時候,不會損傷椎間孔內部的神經結構,方便工作管道的導入。
具體的,第一管道1和第二管道2均為圓形管道,方便工作管道插入到椎間孔內部。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管道1和第二管道2的邊緣處均為光滑邊,避免第一管道1和第二管道2傷到椎間孔內部的神經結構。
具體的,第一管道1和第二管道2的材質均為鋼材,具有耐熱性、耐蝕性的優點;
第一管道1和第二管道2的材質還可以為鈦合金,具有耐熱性、耐蝕性和強度高的優點;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較多使用的是鈦合金材料,而且鈦合金還廣泛用於各個領域。
具體的,第一管道1的外徑為3mm~4mm,第二管道2的外徑為0.8mm~1mm。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管道1和第二管道2的外徑根據受損的椎間孔的大小決定。
實施例二
圖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修復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5基於圖4修復裝置的剖視圖。
如圖4-5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修復裝置,包括:工作管道、內窺鏡4和鋼針3;
內窺鏡4位於工作管道上的第一管道1內壁上,用於監視磨損工具工作;
鋼針3貫穿工作管道上的第二管道2。
該修復裝置通過工作管道的設置,所以其具有上述工作管道的所有優點,能夠降低操作風險,且操作簡便;此外,椎間孔的工作管道在內窺鏡4監視下還可以再次調整鋼針3的位置以達到多次椎間孔成形的目的來治療腰椎管狹窄症;該設計簡單實用,在進行神經結構附近骨質切除的時候對工作管道進行固定,減少操作風險,並可以通過內窺鏡4監視下多次調整管道的位置並再次成形,工作效率較高並大大減少了放射線的暴露,配合半齒形鋸使用時,更加安全、高效。
具體的,鋼針3的頭部形狀呈舌形面,便於鋼針3穿刺至椎體後援。
需要說明的是,舌形面類似於針頭端部的形狀,方便置入鋼針3固定在骨質上;還需要說明的是,鋼針3的頭部形狀不僅限於上述舌形面一種,只要鋼針3的端面設置為方便置入骨質上即可,在此就不一一說明。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