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的製作方法
2023-05-03 15:17:51 1
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於汽車配件【技術領域】,涉及一種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解決了現有技術運行不穩定的技術問題。它包括內圈本體,內圈本體內具有軸孔,內圈本體一端具有第一擋環,另一端具有第二擋環,第一擋環的外徑大於第二擋環外徑,第一擋環和第二擋環之間的內圈本體外壁形成錐形的外斜面,外斜面、第一擋環和第二擋環合圍形成用於容置滾珠的滾珠槽,第一擋環位於滾珠槽內的表面具有錐形的第一擋環斜面,第二擋環位於滾珠槽內的表面具有錐形的第二擋環斜面,第一擋環斜面與外斜面之間的夾角α大於89°且小於90°,第二擋環斜面與外斜面之間的夾角β大於90°且小於91°。本發明設計合理、運行穩定、負載性能好。
【專利說明】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於汽車配件【技術領域】,涉及一種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
【背景技術】
[0002]軸承是機械工程或汽車中應用最廣的部件之一,大部分軸承主要包括外圈、滾動體、保持架、內圈組成。軸承內圈直接與軸的表面接觸。現有軸承內圈容易引起滾動體跑偏,在工作中滾動不靈活、不穩定,嚴重時會導致整個軸承報廢。
[0003]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人們進行了長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樣的解決方案。例如,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軸承內圈[專利號:CN 102537079 A],它包括軸承內圈本體,所述軸承內圈本體的正反表面上對稱的開有圓形槽;所述軸承內圈本體上等間接的開有多個散熱孔;所述每個散熱孔與兩個圓形槽都相通。
[0004]上述的方案,由於軸承內圈本體的正反表面上對稱的開有圓形槽,大大減輕了軸承的重量,便於安裝;同時,由於軸承內圈本體上等間接的開有多個散熱孔,散熱效果得到了提高,增加了軸承內圈使用壽命。但是,該方案在使用過程中,仍然存在滾動體容易跑偏的不足。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工作穩定性高的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了下列技術方案:一種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包括內圈本體,內圈本體內具有軸孔,所述的內圈本體一端向外沿內圈本體的徑向延伸形成環形的第一擋環,另一端向外沿內圈本體的徑向延伸形成環形的第二擋環,第一擋環的外徑大於第二擋環外徑,第一擋環和第二擋環之間的內圈本體外壁形成錐形的外斜面,外斜面、第一擋環和第二擋環合圍形成用於容置滾珠的滾珠槽,第一擋環位於滾珠槽內的表面具有錐形的第一擋環斜面,第二擋環位於滾珠槽內的表面具有錐形的第二擋環斜面,其中第一擋環斜面與外斜面之間的夾角α大於89°且小於90°,所述的第二擋環斜面與外斜面之間的夾角β大於90°且小於91°。
[0007]在上述的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中,所述的滾珠槽的槽底兩側具有延伸到第一擋環內的第一槽溝和延伸到第二擋環內的第二槽溝。
[0008]在上述的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中,所述的第一槽溝的深度大於第二槽溝的深度。
[0009]在上述的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中,所述的第一槽溝和第二槽溝都具有半圓形的底部。
[0010]在上述的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中,所述的第一擋環斜面的寬度大於第二擋環斜面的寬度。
[0011]在上述的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中,所述的軸孔的兩端向外擴大形成敞口狀。
[0012]在上述的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中,所述的軸孔位於第一擋環內壁的一端具有弧形的連接面,位於第二擋環內壁的另一端具有倒角面。
[0013]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於:
[0014]1、設計合理,結構巧妙,既能方便的將滾珠放入到滾珠槽內,又可以有效的防止滾珠在轉動過程中脫離滾珠槽,從而提高了軸承的穩定性;
[0015]2、第一槽溝和第二槽溝的設計,使得當本內圈用於軸承時,可以對軸承起到自潤滑作用,又可以對滾珠的跑位進行定位,進一步提高了軸承工作的穩定性。
[0016]3、外斜面的設計,使得滾珠受力的中心點發生偏移,能夠提高內圈本體的強度,也使得滾珠在滾動過程中將負載力傳遞給第一擋環斜面和第二擋環斜面,起到卸載負荷的作用,進一步提聞了軸承的穩定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是本發明提供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是圖1的A處放大圖;
[0019]圖3是圖1的B處放大圖。
[0020]圖中:內圈本體10、軸孔11、連接面12、倒角面13、第一擋環20、第一擋環斜面21、第二擋環30、第二擋環斜面31、外斜面40、滾珠槽50、第一槽溝51、第二槽溝52。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22]如圖1所示,一種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包括內圈本體10,內圈本體10內具有軸孔11,所述的內圈本體10—端向外沿內圈本體10的徑向延伸形成環形的第一擋環20,另一端向外沿內圈本體10的徑向延伸形成環形的第二擋環30,第一擋環20的外徑大於第二擋環30外徑,第一擋環20和第二擋環30之間的內圈本體10外壁形成錐形的外斜面40,外斜面40、第一擋環20和第二擋環30合圍形成用於容置滾珠的滾珠槽50,第一擋環20位於滾珠槽50內的表面具有錐形的第一擋環斜面21,第二擋環30位於滾珠槽50內的表面具有錐形的第二擋環斜面31,第一擋環斜面21的寬度大於第二擋環斜面31的寬度。
[0023]再結合圖2和圖3所示,第一擋環斜面21與外斜面40之間的夾角α大於89°且小於90°,所述的第二擋環斜面31與外斜面40之間的夾角β大於90°且小於91°,這種設計,使得滾珠槽50的底部與第一擋環斜面21和第二擋環斜面31處於非垂直狀態,對滾珠起到壓製作用,防止滾珠脫離滾珠槽50,另一方面,由於傾斜的角度較小,滾珠容易卡入到滾珠槽50中,便於軸承的安裝。其中,第一擋環斜面21和第二擋環斜面31可以相互平行,也可以不平行,但優選是相互平行。
[0024]具體的說,滾珠槽50的槽底兩側具有延伸到第一擋環20內的第一槽溝51和延伸到第二擋環30內的第二槽溝52,在第一槽溝51內可以放置潤滑油脂(如牛油或黃油),用於對滾珠槽50中的滾珠潤滑,起到自潤滑的作用,從而使滾珠轉動更靈活。第一槽溝51的深度大於第二槽溝52的深度。第一槽溝51和第二槽溝52都具有半圓形的底部,這個設計主要是考慮到還可以在第一槽溝51和第二槽溝52內放置密封圈,從而起到對滾珠槽50內的滾珠進行定位作用。
[0025]軸孔11的兩端向外擴大形成敞口狀,便於轉軸插入後與內圈本體10連接。優選地,軸孔11位於第一擋環20內壁的一端具有弧形的連接面12,位於第二擋環30內壁的另一端具有倒角面13。
[0026]本發明設計合理,結構巧妙,既能方便的將滾珠放入到滾珠槽50內,又可以有效的防止滾珠在轉動過程中脫離滾珠槽50,從而提高了軸承的穩定性;此外,第一槽溝51和第二槽溝52的設計,使得當本內圈用於軸承時,可以對軸承起到自潤滑作用,又可以對滾珠的跑位進行定位,進一步提高了軸承工作的穩定性。
[0027]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精神作舉例說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採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並不會偏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範圍。
[0028]儘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內圈本體10、軸孔11、連接面12、倒角面13、第一擋環20、第一擋環斜面21、第二擋環30、第二擋環斜面31、外斜面40、滾珠槽50、第一槽溝51、第二槽溝52等術語,但並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發明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發明精神相違背的。
【權利要求】
1.一種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包括內圈本體(10),內圈本體(10)內具有軸孔(11),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內圈本體(10) —端向外沿內圈本體(10)的徑向延伸形成環形的第一擋環(20),另一端向外沿內圈本體(10)的徑向延伸形成環形的第二擋環(30),第一擋環(20)的外徑大於第二擋環(30)外徑,第一擋環(20)和第二擋環(30)之間的內圈本體(10)外壁形成錐形的外斜面(40),外斜面(40)、第一擋環(20)和第二擋環(30)合圍形成用於容置滾珠的滾珠槽(50),第一擋環(20)位於滾珠槽(50)內的表面具有錐形的第一擋環斜面(21),第二擋環(30)位於滾珠槽(50)內的表面具有錐形的第二擋環斜面(31),其中第一擋環斜面(21)與外斜面(40)之間的夾角α大於89°且小於90°,所述的第二擋環斜面(31)與外斜面(40)之間的夾角β大於90°且小於9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滾珠槽(50)的槽底兩側具有延伸到第一擋環(20)內的第一槽溝(51)和延伸到第二擋環(30)內的第二槽溝(52)。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一槽溝(51)的深度大於第二槽溝(52)的深度。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一槽溝(51)和第二槽溝(52)都具有半圓形的底部。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一擋環斜面(21)的寬度大於第二擋環斜面(31)的寬度。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軸孔(11)的兩端向外擴大形成敞口狀。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車用異型軸承窄內圈,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軸孔(11)位於第一擋環(20)內壁的一端具有弧形的連接面(12),位於第二擋環(30)內壁的另一端具有倒角面(13) ο
【文檔編號】F16C33/58GK104329375SQ201410578706
【公開日】2015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24日
【發明者】鍾劍飛 申請人:德清德曼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