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通太陽集熱管的製作方法
2023-04-22 15:53:41 3
專利名稱:側通太陽集熱管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太陽集熱管,是一種側通太陽集熱管。
背景技術:
太陽集熱管的傳統結構為外玻璃管、內玻璃管、吸熱膜層、真 空夾層等部件組成,這種結構的太陽能熱管的不足是冷水進入集熱 管後,通過吸熱膜層吸收太陽光將水加熱,再通過自然循環把太陽能 熱水器水箱內的水加熱,這種自然循環使集熱管的熱效率較低,降低 了集熱管的吸熱利用率。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側通太陽集熱管,它在內管的側 壁上開通孔,以增加熱管內水的熱循環,從而達到解決現有技術存在
的不足。
本實用新型為實現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完成側通太陽 集熱管,包括外玻璃管、內玻璃管,外玻璃管與內玻璃管之間是真空 層,外玻璃管與內玻璃管之間安裝支撐架,內玻璃管外壁設置吸熱膜 層,在內玻璃管的側壁上幵設通孔。所述的通孔一側外壁距外玻璃管
圓頭端的距離是90—110毫米。通孔一側外壁距外玻璃管圓頭端的距 離是100毫米。通孔的直徑是10毫米。通孔的直徑是9毫米。通孔
的直徑是11毫米。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在內管的側壁上開通孔,特別是在距離 內管圓頭端100毫米左右處開通孔,可使冷水從通孔進入,熱水從管 口出,或者冷水由管U進入,熱水由通孔出,使水在集熱管內形成循 環,從而達到了熱循環效率高的目的,提高了集熱管的吸熱利用率。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對照附圖對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圖中,6是外玻璃管、5是內玻璃管,外玻璃管6與內玻璃管5 之間是真空層7,外玻璃管6與內玻璃管5之間安裝支撐架3,內玻 璃管外壁設置吸熱膜層4,在內玻璃管5的側壁上開設通孔8。通孔 8 —側外壁距外玻璃管圓頭端的距離L是90—110毫米。優選的方案 是通孔8 —側外壁距外玻璃管圓頭端的距離L是100毫米。本實用 新型經過反覆試驗得出,通孔8開在內玻璃管側壁上可以使冷水從通 孔進入,熱水由管口出,或者冷水由管口進入,熱水由通孔出,從而 可以使水在集熱管內形成循環,從而達到提高熱循環效率的目的。進 一步的試驗表時,當通孔一側外壁距外玻璃管圓頭端的距離L是90 一110毫米時,熱循環的效果較好,當L是100毫米時,熱循環的效 率最好,通孔8的直徑為9一11毫米較為適宜,即通孔8的直徑可以 是9毫米、10毫米或11毫米。圖中l是吸氣劑,2是吸氣膜。
權利要求1、側通太陽集熱管,包括外玻璃管(6)、內玻璃管(5),外玻璃管(6)與內玻璃管(5)之間是真空層(7),外玻璃管(6)與內玻璃管(5)之間安裝支撐架(3),內玻璃管外壁設置吸熱膜層(4),其特徵在於在內玻璃管(5)的側壁上開設通孔(8)。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通太陽集熱管,其特徵在於通孔 (8) —側外壁距外玻璃管圓頭端的距離(L)是90—110毫米。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側通太陽集熱管,其特徵在於通孔 (8) —側外壁距外玻璃管圓頭端的距離(L)是100毫米。
4、 根據權利要求l、 2或3任一項所述的側通太陽集熱管,其特 徵在於通孔(8)的直徑是10毫米。
5、 根據權利要求l、 2或3任一項所述的側通太陽集熱管,其特 徵在於通孔(8)的直徑是9毫米。
6、 根據權利要求l、 2或3任一項所述的側通太陽集熱管,其特 徵在於通孔(8)的直徑是ll毫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側通太陽集熱管,包括外玻璃管、內玻璃管,外玻璃管與內玻璃管之間是真空層,外玻璃管與內玻璃管之間安裝支撐架,內玻璃管外壁設置吸熱膜層,在內玻璃管的側壁上開設通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於在內管的側壁上開通孔,特別是在距離內管圓頭端100毫米左右處開通孔,可使冷水從通孔進入,熱水從管口出,或者冷水由管口進入,熱水由通孔出,使水在集熱管內形成循環,從而達到了熱循環效率高的目的,提高了集熱管的吸熱利用率。
文檔編號F24J2/24GK201003870SQ20062016214
公開日2008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06年12月15日 優先權日2006年12月15日
發明者劉希傑, 孔令錄, 李業博, 高著樓 申請人:山東力諾新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