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裝置鉸接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4-22 18:46:46 1

本發明是專利申請「工作裝置鉸接機構」的分案申請,該專利申請的申請號為201410551997X,申請日為2014年10月17日。本發明涉及工程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工作裝置鉸接機構。
背景技術:
工程機械工作裝置間的連接一般採用滑動軸承鉸接機構連接,通常,鉸接機構由軸、軸套或軸瓦、防塵圈構成,並通過潤滑脂來進行潤滑。而工程機械工況惡劣,工作載荷分布不均,容易造成軸局部受力,加上潤滑脂流動性較差,造成局部潤滑不均勻,長時間工作容易造成軸與孔的磨損失效。
動臂和鬥杆尺一般會有2-4mm左右的裝配間隙,裝配時通過塑料調整墊來調整裝配間隙,側面間隙處裝有防塵圈,而由於防塵圈非剛體,鬥杆偶爾軸向竄動大,灰塵或小石頭粒可從動臂或鬥杆側面進入軸與軸套,易造成軸磨料磨損失效;如此結構的鉸接機構採用潤滑脂來進行潤滑,潤滑脂的加注時間間隔一般為50—100小時,當在水泥或稀泥等惡劣環境中工作時,加注潤滑脂的時間間隔縮短到8小時,即,每天開機前司機都必須加注潤滑脂潤滑,非常的麻煩。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工作裝置鉸接機構,它可以解決現有的工程機械的工作裝置的鉸接機構防塵效果差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包括有軸瓦、穿裝在該軸瓦內的軸及防塵圈,所述軸瓦其外套裝有襯套,所述軸兩端分別套接有左浮封座和右浮封座,所述襯套與所述左浮封座相接觸的面設有第一浮動油封腔,所述襯套與所述右浮封座相接觸的面設有第二浮動油封腔,所述第一浮動油封腔與所述第二浮動油封腔與所述軸連通;每個所述浮動油封腔內裝有一對浮動油封;所述左、右浮封座的內端面分別於所述第一浮動油封腔和所述第二浮動油封腔外設有凹坑,該凹坑與所述襯套的端頭鑲嵌,其鑲嵌間隙為一條曲折的間隙通道。
上述技術方案中,更具體的方案還可以是:每個所述浮動油封由浮動油封環和密封圈組成,兩個所述浮動油封並排設置在所述浮動油封腔內,每對所述浮動油封的浮動油封環的一側相抵接。
進一步的:所述浮動油封環由高硬度金屬材料製成,該浮動油封環與所述密封圈相接觸的面呈傾斜設置。
由於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由於工作裝置的浮動油封成對分別裝在設置在浮封座內端面及襯套上的浮動油封腔內,形成靜態密封,當這些浮動油封相互接觸旋轉時又形成端面動密封,小顆粒物不易進入軸與軸套間,防塵效果非常好,因此,可以降低軸承的粘著磨損和磨料磨損,提高滑動軸承機構工作的可靠性。
2、由於浮動油封腔設計在襯套和浮封座這兩個較小零件上,降低了加工成本。
3、由於在襯套上設計有多條油道和油孔,並且在襯套上設計有凹槽,形成儲油腔,增加儲油量,並使潤滑油聚集在油孔附近,增強整個油道的流通性,提高潤滑效率。
4、由於在軸的表面開有一條油道,使工作裝置的注油孔與浮動油封腔連通,且此油道可以使更多的潤滑油浸入軸與軸瓦的間隙中,有利於軸與軸瓦之間的潤滑。
5、由於浮封座的內端面於浮動油封腔外設有凹坑,該凹坑與襯套的端頭鑲嵌,其鑲嵌間隙為一條曲折的間隙通道,此間隙通道構成了一個防塵結構,該防塵結構在保證工作裝置的正常裝配間隙的情況下,避免了外界的固體泥土、固體顆粒直接進入浮動油封位置,有效的減少環境對浮封環的影響,延長浮封環的使用壽命。
6、浮動密封裝置維護周期長達3000-5000小時,極大的延遲了維護周期,降低了勞動時間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I處放大圖。
圖3為襯套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軸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一對浮動油封相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零部件名稱及序號:
1、防塵圈 ;2、軸瓦; 3、防塵圈;4、左浮封座; 5、螺栓; 6、中腔; 7、浮動油封;7-1、浮動油封環;7-2、密封圈; 8、螺栓; 9、凹坑; 10、動臂; 11、鬥杆; 12、儲油腔; 13、襯套;13-1、油道;13-2 、儲油凹槽;13-3、油孔;13-4、表面油道;14、右浮封座; 15、壓板; 16、軸;16-1、軸油道; 17、第一浮動油封腔; 18、第二浮動油封腔;19、環。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述:
如圖1和圖5所示的實施例,本實施例為鉸接機構用在動臂和鬥杆的裝配上,浮封環7-1和密封圈7-2組成浮動油封7,兩對浮動油封組成一套靜態密封裝置,分別安裝在襯套13與右浮封座14內端面相接觸的端頭內表面設有的第二浮動油封腔18、襯套13與左浮封座4內端面相接觸的端頭內表面設有的第一浮動油封腔17內,襯套13通過螺栓8固定在鬥杆11上,防止工作工程中襯套13轉動。軸瓦2過盈壓裝在襯套13內,軸16穿過右浮封座14和兩組軸瓦 2,通過螺栓5固定在左浮封座4上,左浮封座4、右浮封座14通過壓板15安裝在動臂10上,通過擰緊螺栓5,為浮動油封7對相互接觸提供預緊力,形成密封,其中,軸16為T形軸結構,固定在右浮封座14上,防止軸的轉動;如圖2所示,防塵圈3形成的密封點A,兩個浮動油封7形成B、C、D三個密封點, 防塵圈1形成密封點E,這5個密封位置構成左浮動油封腔,同理構成右浮動油封腔,左、右浮動油封腔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密閉的空腔。其中,A、B、D、E是由靜態密封圈形成的靜態密封,C為兩個浮動油封7組成的端面動密封;左浮封座4的內端面於第一浮動油封腔17外層設有凹坑9,該凹坑與襯套13的端頭於第一浮動油封腔17的外層鑲嵌,其鑲嵌間隙為一條曲折的間隙通道,此間隙通道構成了一個防塵結構,該防塵結構在保證工作裝置的正常裝配間隙的情況下,避免了外界的固體泥土、固體顆粒直接進入浮動油封位置,有效的減少環境對浮封環的影響,延長浮封環的使用壽命。
如圖3所示,在襯套設計有多條油道13-1和油孔13-3,並且在襯套13上設計有儲油凹槽13-2,形成儲油腔12,增加儲油量,並使潤滑油聚集在油孔附近,增強整個油道的流通性,提高潤滑效率,襯套13表面也設有與中腔6相通的表面油道13-4,便於注入中腔6的油聚集在襯套13的儲油槽13-2流向軸16的表面,潤滑軸;如圖4所示,軸16的表面開有一條油道16-1,使中腔6與第一浮動油封腔17、第二浮動油封腔18連通,並且此油道可以使更多的潤滑油浸入軸16與軸瓦2的間隙中,有利於軸與軸瓦之間的潤滑。
當鬥杆11相對於動臂10運動時,軸16與軸瓦2相對轉動,與此同時一對安裝在襯套13上的浮動油封7相對於安裝在左浮封座4和右浮封座14上的浮動油封7相對轉動。由於軸瓦2與襯套13屬於過盈配合,但為了工作的過程中防止軸瓦2軸向竄動,增加了環19。
通過注油孔加注液態潤滑油,潤滑油進入中腔6,一部分經軸表面的油道16-1,分別通向第一浮動油封腔17和第二浮動油封腔18,潤滑發生相對轉動的兩組浮動油封,與此同時,進入第一、第二浮動油封腔的潤滑油浸入軸與軸瓦的裝配間隙中,起到潤滑作用;另一部分潤滑油進入襯套的儲油凹槽,然後分別通過油孔和油道,流向軸與軸瓦的間隙和第一、第二浮動油封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