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音速高溫陶瓷焊補槍的製作方法
2023-05-24 14:23:36
專利名稱:超音速高溫陶瓷焊補槍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陶瓷修補就是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超音速高溫陶瓷焊補槍。
技術背景:超音速高溫陶瓷焊補槍是將可燃性氣體及氧氣或空氣輸入焊補槍燃燒室中,點火系統將其點燃後產生高溫高速膨脹氣流,同時陶瓷焊補機將輸出的陶瓷焊補料輸入這速高速膨脹的氣流中,焊補料顆粒被加速噴射到耐火磚牆面上。超音速高溫陶瓷焊補槍可應用於玻璃廠、玻璃纖維廠、鋼鐵廠、發電站、垃圾焚燒廠、冶金、熱電廠、石油化工等行業的高溫窯爐內部耐火磚牆面損壞部位焊接維修。目前一般的陶瓷焊補槍的結構複雜,結構單一,噴射出的陶瓷焊補料溫度不夠高,焊補的牆面形成不夠牢固,而且噴射的焊補料速度不高,不能達到超音速,焊補後的陶瓷容易發生脫落現象,結合強度較低,同時一般的陶瓷焊補槍不帶有攝像感應裝置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超音速高溫陶瓷焊補槍,它的槍頭帶有攝像感應裝置,其焊補耐火磚牆面形成牢固結合,噴射速度能達到超音速狀態,不會發生脫落現象,結合強度高。為了解決背景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是採用以下技術方案:它包含高壓氧氣進口 1、燃氣進口 2、點火裝置接口 3、高壓進氣口 4、焊補料進口 5、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進水口 6、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出水口 7、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8、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進水口 9、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出水口 10、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11、燃氣止回閥12、點火線圈13、燃燒室14、電子火花塞15、高溫攝像感應裝置16、地線接線柱17和加速管18;高壓氧氣進口 I和燃氣進口 2與燃燒室14連通,且燃氣進口 2與燃燒室14之間設置有燃氣止回閥12,燃氣進口 2設置在高壓氧氣進口 I的外部,點火裝置接口 3設置在高壓氧氣進口 I的外部,點火線圈13設置在點火裝置接口 3的內部,電子火花塞15設置在燃燒室14內,且點火線圈13與電子火花塞15連接,加速管18的一端與燃燒室14連接,焊補料進口 5與加速管18連通,高壓進氣口 4設置在燃氣進口 2的外部,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8設置在高壓進氣口 4的外部,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進水口 6設置在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8的左端,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8的末端外壁設置有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出水口 7,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11設置在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8的外側,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11的一端設置有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進水口 9,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11的末端外壁設置有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出水口 10,地線接線柱17設置在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11的外端的後側,所述的燃燒室14的下部設置有高溫攝像感應裝置16,高壓進氣口 4與高溫攝像感應裝置16連接。所述的高壓進氣口 4為數據線進口。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它的槍頭帶有攝像感應裝置,其焊補耐火磚牆面形成牢固結合,噴射速度能達到超音速狀態,不會發生脫落現象,結合強度高。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圖3為圖1的B-B剖視圖,圖4為圖1的C部向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看圖1-4,本具體實施方式
採用以下技術方案:它包含高壓氧氣進口 1、燃氣進口 2、點火裝置接口 3、高壓進氣口 4、焊補料進口 5、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進水口 6、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出水口 7、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8、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進水口 9、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出水口 10、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11、燃氣止回閥12、點火線圈13、燃燒室14、電子火花塞15、高溫攝像感應裝置16、地線接線柱17和加速管18 ;高壓氧氣進口 I和燃氣進口 2與燃燒室14連通,且燃氣進口 2與燃燒室14之間設置有燃氣止回閥12,燃氣進口 2設置在高壓氧氣進口 I的外部,點火裝置接口 3設置在高壓氧氣進口 I的外部,點火線圈13設置在點火裝置接口 3的內部,電子火花塞15設置在燃燒室14內,且點火線圈13與電子火花塞15連接,加速管18的一端與燃燒室14連接,焊補料進口 5與加速管18連通,高壓進氣口 4設置在燃氣進口 2的外部,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8設置在高壓進氣口 4的外部,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進水口 6設置在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8的左端,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8的末端外壁設置有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出水口 7,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11設置在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8的外側,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11的一端設置有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進水口 9,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11的末端外壁設置有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出水口 10,地線接線柱17設置在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11的外端的後側,所述的燃燒室14的下部設置有高溫攝像感應裝置16,高壓進氣口 4與高溫攝像感應裝置16連接。所述的高壓進氣口 4為數據線進口。本具體實施方式
的工作過程如下:將高壓氧氣從高壓氧氣進口 I輸入燃燒室14中,燃氣從燃氣進口 2中輸入並通過燃氣止回閥12進入燃燒室14,點火線圈13由點火裝置接口 3接入超音速陶瓷焊補槍中並與電子火花塞15連接。當焊補開始時,由外接電子點火器通過點火線圈13將電子火花塞15接通,電子火花塞15就開始持續點火,點燃燃燒室14中的燃氣與氧氣的混合氣體,使其發生劇烈的氣相燃燒反應。燃燒放出熱能使燃燒產物劇烈膨脹,此劇烈膨脹的氣體流經加速管18時,受到加速管18的約束作用形成超音速高溫火焰流。陶瓷焊補料由焊補料進口 5輸入超音速陶瓷焊補槍中,並進入加速管18,陶瓷材料粒子在超音速高溫火焰流的作用下,得到加熱和加速後噴向耐火磚牆面,實施對牆面耐火磚的焊補。高溫攝像感應裝置16對焊補爐面進行圖像的實時傳送並監控焊補操作過程,並將數據通過數據線經數據線進口 4與外部顯示器連接輸出。同時通過數據線進口 4將高壓空氣輸入超音速高溫陶瓷焊補槍頭部的高溫攝像感應裝置起到冷卻保護作用。[0017]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進水口 6將大流量高壓冷卻水輸入超音速高溫陶瓷焊補槍內經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8的進水層中對超音速高溫陶瓷焊補槍內的燃燒室14、高溫攝像感應裝置16、加速管18進行冷卻,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8的進水層外壁間隙套接有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8的出水層,該出水層未端外壁設有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出水口 7,循環後的回水攜帶著大量的熱量從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出水口 7排出。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11的進水層內壁間隙套接有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8的出水層,該進水層未端設有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進水口 9,大流量高壓冷卻水從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進水口 9輸入超音速高溫陶瓷焊補槍內,經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11冷卻保證了超音速高溫陶瓷焊補槍正常的工作溫度及結構強度,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11的進水層外壁間隙套接有第二層水冷循環系統的出水層,該出水層未端外壁設置有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出水口 10,完成循環回流的水從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出水口 10排出。在使用超音速高溫陶瓷焊補槍對爐窯耐火磚牆面進行焊補作業時,地線接線柱17應起到接地的作用。本具體實施方式
的槍頭帶有攝像感應裝置,其焊補耐火磚牆面形成牢固結合,噴射速度能達到超音速狀態,不會發生脫落現象,結合強度高。
權利要求1.超音速高溫陶瓷焊補槍,它包含高壓氧氣進口(I)、燃氣進口(2)、點火裝置接口(3)、高壓進氣口(4)、焊補料進口(5)、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進水口¢)、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出水口(7)、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8)、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進水口(9)、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出水口(10)、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11)、燃氣止回閥(12)、點火線圈(13)、燃燒室(14)、電子火花塞(15)、高溫攝像感應裝置(16)、地線接線柱(17)和加速管(18);高壓氧氣進口⑴和燃氣進口⑵與燃燒室(14)連通,且燃氣進口(2)與燃燒室(14)之間設置有燃氣止回閥(12),燃氣進口(2)設置在高壓氧氣進口(I)的外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燃燒室(14)的下部設置有高溫攝像感應裝置(16),高壓進氣口(4)與高溫攝像感應裝置(16)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音速高溫陶瓷焊補槍,其特徵在於點火裝置接口(3)設置在高壓氧氣進口(I)的外部,點火線圈(13)設置在點火裝置接口(3)的內部,電子火花塞(15)設置在燃燒室(14)內,且點火線圈(13)與電子火花塞(15)連接,加速管(18)的一端與燃燒室(14)連接,焊補料進口(5)與加速管(18)連通,高壓進氣口(4)設置在燃氣進口(2)的外部,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8)設置在高壓進氣口(4)的外部,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進水口(6)設置在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8)的左端,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8)的末端外壁設置有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出水口(7),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11)設置在第一層水冷卻循環系統(8)的外側,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11)的一端設置有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冷卻進水口(9),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11)的末端外壁設置有第二層水冷卻循環 系統冷卻出水口(10),地線接線柱(17)設置在第二層水冷卻循環系統(11)的外端的後側。
專利摘要超音速高溫陶瓷焊補槍,它涉及陶瓷修補就是領域,高壓氧氣進口(1)和燃氣進口(2)與燃燒室(14)連通,且燃氣進口(2)與燃燒室(14)之間設置有燃氣止回閥(12),燃氣進口(2)設置在高壓氧氣進口(1)的外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燃燒室(14)的下部設置有高溫攝像感應裝置(16),高壓進氣口(4)與高溫攝像感應裝置(16)連接。它的槍頭帶有攝像感應裝置,其焊補耐火磚牆面形成牢固結合,噴射速度能達到超音速狀態,不會發生脫落現象,結合強度高。
文檔編號F27D21/02GK203037073SQ20132003700
公開日2013年7月3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4日
發明者張立生 申請人:張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