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器的製作方法
2023-04-24 23:17:11 1
專利名稱:接收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助聽裝置的接收器。
技術背景助聽裝置通常包括一個麥克風、 一個放大器和一個接收器。麥克風檢測 裝置外部的聲波,並產生表示這些聲波的電信號。電信號由放大器進行放大 和處理,接收器產生表示經放大的電信號的聲波。圖l所示的助聽裝置展示 了以上組件的典型設置。所述組件經設置以最好地利用可用的最小內部空 間。才妄收器主要包括一個電石茲線圈(eletromagnetic coil)和一個寺展膜, 電磁線圏根據所提及的經放大的電信號產生磁場,振膜根據磁場變化產生聲 波。通過出口將所述聲波引導離開接收器,進入人耳中。由電磁線圏產生的磁場可能不利地影響助聽裝置的電路中其它組件的 性能。由於這個原因,接收器的組件通常設置在用於限制磁場的導電金屬外 殼內部。金屬外殼充當法拉第籠,其保護其它組件免受接收器所產生的磁場 影響。所述外殼已經包括複數個孔口 ,連接到電磁線圈的複數個導電焊盤穿過 這些孔口從放大器接收經放大的電信號。這些孔口位於金屬外殼的後壁上, 如圖1所示,接近放大器以使其間的距離減到最小。接收器的導電外殼通常抑制電磁波穿過接收器。然而,接收器已經通過 用於焊盤的開口洩漏了磁通量。這種洩漏可幹擾並降低裝置的其它組件的質 量和性能。圖l所示的助聽裝置的接收器的焊盤位於接收器的後壁上,接近放大器。這樣,來自接收器的磁通量洩漏被導向放大器。通量洩漏未必會不利地影響 放大器的性能。然而,所述洩漏將很可能影響位於放大器附近的其它組件(例如,電傳線圏(telecoil))的性能。如上文所提及的,助聽裝置的有限尺 寸使得有必要緊密地設置裝置的組件。如此,舉例來說,重新定位電傳線圈 以減小來自接收器的磁通量洩漏的影響也許是不可能的。電傳線圈提供針對助聽器的替代輸入。電傳線圈通常包括位於鐵心周圍 的導線線圈(即,螺線管),當所述線圈處於變化的磁場中時,所述螺線管 將在線圏中感應產生電流。電傳線圈可用作助聽器的替代或補充輸入裝置。 通常,助聽器用其麥克風"收聽",接著放大其所"聽到"的內容。電傳線 圈用作替代麥克風或除麥克風之外的輸入源,使得助聽器可"聽到"表示聲 音的磁信號。助聽裝置還包括另一磁屏蔽層以保護組件免受所提及的磁通量洩漏的 影響。助聽裝置先前還包括電磁補償器以補償磁通量洩漏。然而,額外的組 件可能佔據助聽裝置內部寶貴的面積,且可能增加其構造的成本和複雜性。一般來說,需要克服或改善上述困難中的一者或一者以上,或者至少提 供一種有用的替代物。發明內容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用於助聽裝置的接收器,其將由一個 螺線管產生的輸入電信號轉換為聲波,所述螺線管鄰近接收器外殼的近側區 (proximate region)處,所述聲波從所述外殼遠離所述近側區的輸出端發 出,其中所述接收器適於允許在與所述螺線管間隔開並朝向所述接收器的輸 出端的位置處將所述輸入信號饋入所述外殼。優選地,所述與螺線管間隔開的位置接近於所述輸出端。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用於助聽裝置的接收器,其包括 (a)—個電磁線圏,用於接收電信號,並根據所述信號感應產生磁場;(b) —個振膜,響應於所述磁場的變化以便產生表示所述電信號的可聽聲波;(C)一個管,用於接收所述聲波,並在預定方向上將所述聲波引導到助聽裝置中;以及(d) —個外殼,適於將所述^f茲場基本上限制在接收器內, 其中所述接收器適於通過所述外殼在所述預定方向上開口的一側接收 所述電信號。根據本發明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種助聽裝置,其包括(a) —個螺線管,用於檢測裝置外部的磁場變化,並產生表示所述磁 場變化的電信號;以及(b) —個接收器,用於接收所述電信號,並產生表示所述電信號的可 聽聲波,該接收器包括一個抑制由接收器產生的磁場從中穿過的外殼,其中所述接收器通過所述外殼不接近於所述螺線管的一側接收所述電 信號。優選地,所述外殼的所述一側包括一個孔口,可穿過所述孔口排布用於 傳送所述電信號的一個或多於一個絕緣的導線。 優選地,所述孔口由密封材料封閉。優選地,所述外殼的所述一側包括用於從螺線管接收所述電信號的一個 或多於一個導電接觸件。
下文參看附圖僅以非限定性實例的方式描述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在附 圖中圖l是典型助聽裝置的透視圖,其中移除外罩的一部分以便展示所述裝 置的內部零件;圖2是根據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助聽裝置的透視圖,其中移除外罩的一部分以<£^示所述裝置的內部零件;圖3是圖2所示的助聽裝置的接收器的透視圖; 圖4是圖3所示的接收器的後部透視圖; 圖5是圖3所示的接收器的外殼的透視圖; 圖6是替代接收器的透視圖; 圖7是圖6所示的接收器的後部透視圖;以及 圖8是圖6所示的接收器的外殼的透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2所示的助聽裝置10包括麥克風12,其用於接收助聽裝置10外部的聲 波並產生表示這些聲波的電信號。麥克風12所產生的電信號由一個放大器 (未圖示)接收,所述放大器處理並放大電信號。接收器14從放大器處接收 經放大的信號,並產生表示所述經放大的電信號的可聽聲波。助聽裝置10將 接收器14產生的聲波引導到通道16中,通道16延伸進入佩帶助聽裝置10的人的耳朵中。助聽裝置10還包括電傳線圈18,其向助聽裝置10提供替代輸入。電傳線 圈18包括螺線管20,其在存在變化的磁場時感應產生電流。電傳線圈18產生 表示(例如)電話聽筒中揚聲器的磁場變化的電信號。電傳線圈18所產生的 電信號由放大器(未圖示)接收,所述放大器處理並放大電信號。接收器14 從放大器處接收經放大的信號,並產生表示所述經放大的電信號的可聽聲 波。助聽裝置10包括一個開關(未圖示),其用於在接收器14的複數個輸入 源之間進行選擇。電傳線圈18替代麥克風12用作接收器14的輸入源,或者在 麥克風12之外用作接收器14的輸入源,使得助聽裝置10可"聽到"表示聲音 的磁信號。圖3和圖4所示的接收器14包括一個電磁線圏(未圖示),其根據從放大7器處接收的經放大的電信號產生磁場。接收器14還包括一個振膜(未圖示), 其運動受電磁線圏所產生的磁場控制。振膜使振膜周圍的空氣振動,產生表示從麥克風12或電傳線圈18接收的經放大的電信號的聲波。聲波通過從接收 器14前側21延伸的圓柱形管23而被引導離開(pipe out)接收器14,進入通 道16中。接收器14的前側21通常在通道16的方向上開口,使得朝向通道16引 導通過圓柱形管23離開接收器14的聲波。助聽裝置10的組件(例如麥克風12、放大器(未圖示)和電傳線圏18) 先前已被開發,所以在此不作詳細描述。這些組件優選地以已知配置設置在 裝置10內,並使用標準技術進行通信。類似地,接收器14的內部組件(未圖示)(例如電磁線圈和振膜)先前 已被開發,所以在此不作詳細描述。這些組件優選地以已知配置設置在接收 器14內,並使用標準技術進行通信。接收器14的所提及的內部組件(未圖示)設置在導電外殼22內部,導電 外殼22充當法拉第籠,將由電磁線圈產生的磁場限制在接收器14內。金屬外 殼22抑制電磁波穿過。 、外殼22優選地包括具有相應形狀的上殼"a和下殼"b,如圖5所示。接 收器14的內部組件(例如電^f茲線圈和振膜)優選地連接到下殼22b。上殼22a 在(例如)以圖3和圖4所示的方式設置在下殼22b上方時包圍外殼22內的這 些組件。上殼22a和下殼22b優選地焊接在一起。或者,殼22a、 22b可使用任何適宜方式連接在一起。接收器14藉助於連接到上文提及的接收器14前側21的複數個導線24,從助聽裝置10的其它組件接收電信號。通過這樣做,將來自接收器14的任何磁 通量洩漏引導離開電傳線圈18。外殼22的前側21包括左孔口 26a和右孔口 26b,其形狀糹皮設計以分別接納 接收器14的電路(未圖示)中的導電接觸件28a、 28b。複數個導線24分別焊 接到接觸件28a、 28b。舉例來說,接觸件28a、 28b作為接口連接放大器與接收器14的內部組件。外殼22的前側21大體上面向通道16的方向,從而將通過圓柱形管23離開 接收器14的聲波引導到通道16中。這允許接收器14在通道16的方向上通過接 觸件28a、 28b洩漏由電磁線圈產生的任何石茲場。所述洩漏通過接收器14的前 側21,即通過接收器14不接近於電傳線圈的一端發生。接收器14藉此減少通 量洩漏對電傳線圈性能所產生的影響。外殼22的前側還包括其形狀被設計以接納圓柱形管2 3的孔口 30。接收器14外殼22接近於電傳線圈18的後壁32被密封並遮蔽以抵抗磁洩 漏。外殼22的後壁32抑制接收器14在電傳線圈方向上的磁洩漏。圖6和圖7所示的替代接收器40包括電磁線圈(未圖示),其根據從圖2所 示的助聽裝置10的放大器處接收的經放大的電信號產生磁場。接收器40還包 括振膜(未圖示),其運動受由電磁線圈產生的磁場控制。振膜使振膜周圍 的空氣振動,產生表示從助聽裝置10的麥克風12或電傳線圈18接收的經放大 的電信號的聲波。所述聲波通過從接收器40前側44延伸的圓柱形管42而被引 導離開接收器40,進入通道16中。接收器40的前側44通常在通道16的方向上 開口,使得朝向通道16引導通過圓柱形管42離開接收器40的聲波。接收器40的內部組件(未圖示)(例如電磁線圈和振膜)先前已被開發, 所以在此不詳細描述。這些組件優選地以已知配置設置在接收器40內,並使 用標準技術進行通信。接收器40的所提及的內部組件(未圖示)設置在導電外殼46內部,所述 導電外殼46充當法拉第籠以將電磁線圈所產生的磁場限制在接收器40內。金 屬外殼46抑制電磁波穿過。外殼46優選地包括具有相應形狀的上殼46a和下殼46b,如圖8所示。接 收器40的內部組件(例如電磁線圈和振膜)優選地連接到下殼46b。上殼46a 在(例如)以圖6和7所示的方式設置在下殼46b上方時包圍外殼46內的這些 組件。上殼46a和下殼46b優選地焊接在一起。或者,殼46a、 46b可使用任何適宜方式連接在一起。接收器40藉助於通過上文提及的接收器40前側44中的一個孔口 50連接 到接收器40的內部組件的複數個導線48,而從助聽裝置10的其它組件接收電 信號。通過這樣做,將來自接收器14的任何磁通量洩漏引導離開電傳線圏18。 孔口50足夠小,以貼合地配合/人其中穿過的導電絕緣線(electrically conductive insulated wires) 48。當組裝了助聽裝置1 O且通過孔口 5 O排布了導線時,接著用適宜的密封材 料密封孔口50,以便使接收器40的聲波洩漏減到最小並確保線48在固定位 置。外殼46的前側44大體上面向通道16的方向,使得將通過圓柱形管42離開 接收器40的聲波引導到通道16中。將接收器40設置在助聽裝置10中,使得接收器40的前端44面向通道16且 不接近於電傳線圈18。外殼44的前側還包括其形狀被設計以接納圓柱形管42的孔口 52 。接收器40的外殼46的接近於電傳線圈18的後壁54被密封並遮蔽以抵抗 磁洩漏。外殼46的後壁54抑制接收器14在電傳線圈18的方向上的磁洩漏。儘管我們已經展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但所屬領域的技術人 員會了解進一步的修改和改進。因此,我們希望應當了解,本發明不限於所 展示的特定形式,且我們希望在所附權利要求書中涵蓋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 範圍的所有修改。元件列表助聽裝置IO 麥克風12 接收器14 通道16電傳線圈18螺線管20接收器的前側21導電外殼22外殼的上殼22a外殼的下殼22b圓柱形管23導電絕緣線24導電接觸件26a、 26b孔口28a、 28b、 30接收器的後側32接收器40圓柱形管42接收器的前側44導電外殼46外殼的上殼46a外殼的下殼46b導電絕緣線48孔口50、 52接收器的後側5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助聽裝置的接收器,該接收器將由一個螺線管產生的輸入電信號轉換為聲波,所述螺線管鄰近所述接收器的外殼的近側區,所述聲波從所述外殼遠離所述近側區的一個輸出端發出,其中,所述接收器適於允許在與所述螺線管間隔開並朝向所述接收器的所述輸出端的位置處將所述輸入信號饋入所述外殼。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器,其中所述與所述螺線管間隔開的位置接近所述輸出端。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收器,其中所述與所述螺線管間隔開的位 置包括一個孔口 ,所述孔口的形狀被設計以接納傳送所述電信號的 一個或多 於一個導電絕緣線。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器,其中所述與所述螺線管間隔開的位置 包括一個或多於一個導電接觸件,線圈可通過所述導電接觸件接收所述電信
5. —種用於助聽裝置的接收器,包括(a) —個電磁線圏,用於接收電信號,並根據所述信號感應產生磁場;(b) —個振膜,響應於所述磁場的變化以便產生表示所述電信號的可 聽聲波;(c) 一個管,用於接收所述聲波,並在預定方向上將所述聲波引導到 所述助聽裝置中;以及(d) —個外殼,適於將所述;茲場基本上限制在所述接收器內, 其中所述接收器適於通過所述外殼在所述預定方向上開口的一側接收所述電信號。
6. —種助聽裝置,包括(a)—個螺線管,用於檢測所述助聽裝置外部的磁場變化,並產生表 示所述^f茲場變化的電信號;以及(b)—個接收器,用於接收所述電信號,並產生表示所述電信號的可 聽聲波,該接收器包括一個外殼,該外殼抑制由所述接收器產生的磁場從中 穿過,其中,所述接收器通過所述外殼不接近於所述螺線管的一側接收所述電 信號。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助聽裝置,其中所述外殼的所述一側包括一個 孔口 ,可通過該孔口排布用於傳送所述電信號的一個或多於一個絕緣的導線。
8. 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助聽裝置,其中所述孔口由密封材料封閉。
9.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助聽裝置,其中所述外殼的所述一側包括用於 從所述螺線管接收所述電信號的一個或多於一個導電接觸件。
10. 根據權利要求6到9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助聽裝置,其中所述接收 器包括一個管,該管用於接收所述聲波,並在所述外殼的所述一側開口的方 向上將所述聲波引導到所述助聽裝置中。
11. 根據權利要求6到10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助聽裝置,其中所述螺線 管是一個電傳線圈的一部分。
全文摘要
一種用於助聽裝置的接收器,其將由螺線管產生的輸入電信號轉換為聲波,所述螺線管鄰近所述接收器的外殼的近側區,所述聲波從所述外殼的遠離所述近側區的輸出端發出,其中所述接收器適於允許在與所述螺線管間隔開並朝向所述接收器的所述輸出端的位置處將所述輸入信號饋入所述外殼。
文檔編號H04R25/00GK101263736SQ200580051398
公開日2008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05年8月31日 優先權日2005年8月31日
發明者何偉傑, 邱威豪, 陳明海 申請人:西門子測聽技術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