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頌是貝多芬的作品嗎(歡樂頌與第九交響曲融合後)
2023-04-18 09:52:01
90年代一部港片裡,有這樣一個片段:
一位身世顯赫的富家貴公子,愛上一個酒吧歌女,並邀請她去聽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
嚴肅、抽象的音樂,令歌女倍感無趣,而貴公子卻聽得津津有味。不知聽到了什麼,貴公子與聽眾全都鼓起了掌,歌女一臉懵,一時愣住了。
為了顯示自己懂音樂,在一段激昂的樂曲過後,歌女也興奮地鼓起了掌。
沒想到,所有人都仍在安靜地聽音樂。她的掌聲此時不僅突兀刺耳,還引來幾位聽眾不滿地斜視,場面一度陷入尷尬。
其實,去聽交響樂演出,要想禮儀得體、聽懂曲子,事先對它有所了解必不可少,否則真可能如歌女一樣,因為不懂裝懂鬧得難堪。
交響樂作為音樂最高層次的表現形式,每部作品都至少有4個樂章。
恰似一個完整的故事,有起因、經過、高潮、結果。不同的樂章,以不同的調式、節奏,表現不同的情緒、情節。
適當的鼓掌時機,以不破壞曲子的完整性為原則。不合時宜的掌聲,會切斷音樂家們好不容易鋪墊出來的氛圍和意境,對正沉浸其中的其他觀眾也是一種失禮地幹擾。
對於非音樂專業的普通聽眾,無論去聽音樂會還是聽光碟,先讀一讀創作者的生平、創作背景及作品解析的相關資料,才能比較清晰、正確地體驗一首交響樂宏大微妙之處,有更豐富、更多維的收穫。
《第九交響曲——貝多芬與1824年的世界》一書,圍繞「樂聖」貝多芬創作的這部巔峰作品,為我們詳盡敘述了當時的思想氛圍、社會背景及作者的意識狀態。
能幫助我們從創作者的角度,去立體地理解這部偉大作品,並為我們如何聆聽《第九交響曲》提供啟示。
一、命運坎坷,卻成就輝煌
《第九交響曲》氣勢恢宏,具有強大的力量、創新與美感,是貝多芬送給人類的最後一份交響樂大禮,時至今日,仍能讓數百萬觀眾產生強烈的心靈震撼。
但1824年5月7日的那場首演,儘管獲得巨大成功,觀眾們曾熱情地起立、鼓掌、流淚多達5次,卻並未給經濟困頓的貝多芬帶來多少收益。
在支付完劇院、樂隊、抄寫員的報酬之後,貝多芬只賺到幾個月的房租費,這令他失望、不滿,甚至憤怒。
其實,不止這次首演讓「樂聖〞拮据窘迫,在生活和藝術創作中,他也經常面臨掙扎、壓力和困窘。
我們這位音樂天才,成長於一個窮苦家庭,母親是一位廚師長的女兒,父親是位歌手、酒鬼。
貝多芬4歲就被父親粗暴地教授鋼琴,9歲跟隨一位宮廷劇院樂長學音樂,12歲便創作出9首鋼琴變奏曲,音樂天賦嶄露頭角。
16歲時,母親去世,留下他、兩個弟弟和那個不靠譜的酒鬼父親,尚且年幼的貝多芬,被迫承擔起養活全家的重任。
但荊棘滿布的命運,也難掩這位青年才俊的光芒。
自他22歲師從音樂大師海頓之後,充沛的音樂才能開始傾瀉而出。
在32歲耳聾之前,他已創作出40多首出色的大型樂譜。
隨後的十年,他創作的作品無論從數量、創新還是藝術高度上,都讓人發出難以置信的驚嘆!
貝多芬因此成為全歐洲的音樂偶像,並改變了西方音樂的進程。
天賦異稟、名滿天下,卻又遭遇悲慘、生活窘迫,這些反差巨大的因素,造就了貝多芬對大多數人蔑視與對全人類博愛的矛盾心理,養成他敢於與命運抗爭、渴望追求自由的強硬性格,並塑造了他行為古怪、乖癖的特性。
這些都給他,及與他交往的人增添了許多苦惱,卻也保護他免於遭受專制政權的迫害。
二、1824年,《第九交響曲》誕生時期的藝術與思想
1824年,歐洲藝術正處於浪漫主義發展的進程中。而歐洲社會,則正處於資產階級大革命與反革命復闢的拉鋸時期。
在一切以加強君主權力、極端保守主義為基本原則的政權下,歐洲整體氣氛都處於壓抑狀態。
統治階層全面壓制帶有任何自由主義意味的言論和行為。
儘管眾多藝術家、思想家迫於政治形勢,只能以最隱晦的方式,表達對變革的支持和對自由的熱愛。
但藝術中的浪漫主義色彩,在政治上仍被視為自由主義的象徵而被施以制裁。
然而藝術家們從未屈服,抗議的巖漿,始終在醞釀、沸騰。
拜倫,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因代表織布工發表過一次演講,被視為自由主義者。
他一直在支持國內外激進的自由主義事業,他與貝多芬看法相同,認為「此時的歐洲已成為巨大的人類精神的監獄」。
拜倫在1824年2月病逝後,被譽為「自由主義思想的精神鬥士」。
同樣具有自由主義理念的俄國詩人普希金,因發表一些爭取自由的詩作,被沙皇流放到俄羅斯南部省份。
1824年,他曾寫詩讚頌「俄國死敵」拿破崙,並因一封無神論的信件,被沙皇加重懲罰,放逐到氣候惡劣的北部莊園。
同一時期的德國,也有一位浪漫主義諷刺詩人、散文家海涅。與貝多芬一樣,他對自由有著強烈地、難以遏制地熱愛。
其作品中「對既定秩序和正統思想教條的尖銳抨擊」,不僅導致他的書被禁,他本人也被下令逮捕。
他逃到巴黎,並在那裡流亡了25年,直至去世……
《第九交響曲》正誕生於這眾多觀點與理想當中,貝多芬作為浪漫主義的優秀代表人物之一,在這部宏大的交響曲中,賦予了自己的最高理想:希望世界大同博愛,為人性自由解放而鬥爭,並宣揚為理想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
這些表達,實際上暗含著與奧地利君主專制權力的對抗。
幸運的是,由於貝多芬一向行為過於古怪,被當局認為不具有潛在的危險,最終才免於遭受禁演和懲罰。
在浪漫主義力量反抗壓迫的鬥爭中,1824年是文藝著作收穫頗豐的一年。
除了眾多傑出藝術家生命中的關鍵作品,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思想深邃,充滿爭取自由、平等、博愛的戰鬥精神,為這場人類精神解放戰爭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
三、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這部宏偉的交響曲,不僅在當時轟動一時,對接下來的後輩音樂家及幾個世紀的音樂領域,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力。
法國傑出指揮家、作曲家柏遼茲,在研究完《第九交響曲》樂譜後,深受啟發,創作出幾部新穎、令人震撼的作品;
孟德爾頌,在形式上模仿《第九交響曲》,創造出使用人聲的交響曲《頌讚歌》;
歌劇、樂劇作曲家瓦格爾,在幾十年的創作生涯裡,都痴迷於《第九交響曲》,把它當做樂劇的先驅和自我實現的跳板……
《第九交響曲》高超的藝術性,開啟了無數音樂家的創作源泉。
不僅僅是因為它宏偉的構思,還因它大膽創新的表現手法。
《第九交響曲》共有四個樂章,構思精巧,聯繫緊密。前三個樂章循序漸進地做鋪墊,進行到第四個樂章時,貝多芬以他鍾愛一生的詩作——偶像席勒的《歡樂頌》為歌詞,別出心裁地用獨唱、合唱、重唱多形式的人聲,表達出他內心的傾訴:衝破壓抑,呼喚人性的自由博愛,歌唱人類的歡樂!
這神來之筆,聲勢龐大,震撼人心。
這前無古人的做法,也成就了這部空前絕後的經典巨作,使《第九交響曲》成為貝多芬在交響樂領域的最高造詣。
結語
《第九交響曲》的藝術魅力,除了令眾多音樂家為之傾倒,無數普通聽眾被其恢弘的音樂氣度所感染,歷代文學史家、音樂學家也都將它作為研究的典範。
《第九交響曲——貝多芬與1824年的世界》一書的作者,哈維·薩克斯就是其中之一。
他深諳音樂,有著多重學者身份:美國作家、音樂家、克裡夫蘭音樂學院榮譽博士……
他不僅教授音樂,還常年在歐美各大高校、藝術節及藝術團體教學、任職,已出版10餘部音樂著作。
薩克斯是一位忠實的貝多芬音樂愛好者,從12歲起就經常聆聽《第九交響曲》,並受其影響熱愛上音樂,走上從事音樂的人生道路。
貝多芬和《第九交響曲》,影響了作者50年。時至暮年,作者不僅重新深入探討他崇敬的偶像及他那個年代的社會環境、人物思想,還從音樂家的專業角度,細緻剖析了《第九交響曲》4個樂章的曲調、節奏、力度、樂隊組成等因素。
通過這本書,讀者能全面了解這首長盛不衰的世界名曲,並且能自然而然地意識到,那位歌女的掌聲是多麼不合時宜。
原創不易,歡迎點讚、評論,謝絕抄襲
(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