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帶刻度滴管的瓶的製作方法
2023-05-22 16:25:26 1
專利名稱:一種帶刻度滴管的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液體容器,具體為一種帶刻度滴管的瓶,其可用在化學化工、醫藥衛生、食品等領域以及日常生活中。
背景技術:
瓶是一種常見的容器,有大有小,有不同形狀。定量取瓶內液體通常用移液管(器)或量杯,這樣操作的主要問題有必須選擇合適精度的量具,頻繁換量具,容易發生交叉汙染,操作煩瑣。如臨床上的各種口服液體製劑,飲用時需通過看瓶體上的刻度或使用所配備的量杯(有的是帶刻度的瓶蓋)來取藥液,這樣存在容易發生交叉汙染的問題,尤其是兒童取藥液飲用時,取量少會影響藥物的臨床療效,取量多則會有安全方面的危險。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使取液過程操作簡便、不易發生交叉汙染,且根據情況可調節取樣精度的帶刻度滴管的瓶。
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包括瓶體和設置在瓶口上的瓶蓋,其特徵在於瓶蓋上設有通過刻度滴管和瓶體相連通的吸球。
本實用新型吸球的下端和設在瓶蓋內的墊圈連接為一體,刻度滴管上端和吸球相連通,刻度滴管的下端伸入瓶體內。
本實用新型吸球下端內側壁設置有凹糟,對應在刻度滴管上端外側壁和吸球連接處設置有凸臺。
本實用新型瓶蓋和罩蓋採用卡套或螺紋連接。
本實用新型瓶蓋和瓶口採用螺紋連接。
本實用新型積極效果如下本實用新型在瓶中設置有一個刻度滴管,通過捏壓和放開刻度滴管上方的吸球並觀測滴管內液面位置,可精確吸取瓶內液體;與瓶蓋和吸球一起移出帶液體的刻度滴管,捏壓吸球可實現液體的轉移。使用本實用新型轉移液體,不容易發生交叉汙染,取樣精度有保障,且操作簡便、快速。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刻度滴管和吸球連接示意圖在附圖中1瓶體、2瓶口、3瓶蓋、4吸球、5墊圈、6刻度滴管、7凹糟、8凸臺、9罩蓋。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瓶蓋3和瓶口2採用螺紋連接。瓶體1用於儲存液體物質,為玻璃瓶或塑料瓶,容積可為5-500ml。
瓶蓋3可由金屬或硬塑料製成,蓋面上的孔徑根據刻度滴管直徑而定。
如附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吸球4的下端帶有墊圈5,刻度滴管6上端和吸球4相連接,刻度滴管6的下端伸入瓶體1內。
本實用新型吸球4和墊圈5是一體的,吸球4和墊圈5也可呈分體設置,吸球4和墊圈5可由橡膠或其他高分子材料製成,藥用時可以是丁基橡膠、聚丙稀、丙稀腈-丁二稀-苯乙稀共聚物、高密度聚乙稀、聚碳酸酯或聚甲醛之類的無毒塑料。吸球4的大小依據刻度滴管6的最大刻度確定。
如附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吸球4下端內側壁設置有凹糟7,對應在刻度滴管6上端的外側壁設置有凸臺8。
刻度滴管6可由透明玻璃或硬塑料製成,藥用時可以是藥用玻璃或聚丙稀、丙稀腈-丁二稀-苯乙稀共聚物、高密度聚乙稀、聚碳酸酯或聚甲醛之類的無毒硬質塑料。其刻度範圍和最小刻度根據每次量取液體的體積及其所需精度而定,量取體積範圍一般為1-20ml,最小刻度一般為0.1-1ml。
本實用新型在瓶中設置有一個刻度滴管6,通過捏壓和放開刻度滴管上方的吸球4並觀測液面位置,可精確吸取瓶1內液體;與瓶蓋3和吸球4一起移出帶液體的刻度滴管6,捏壓吸球4可實現液體的轉移。使用本實用新型可快速、準確地完成液體的定量吸取、轉移過程。本實用新型瓶蓋3和罩蓋9採用卡套或螺紋連接,這樣罩蓋9套裝在吸球4外便於貯存和運輸。
權利要求1.一種帶刻度滴管的瓶,其包括瓶體(1)和設置在瓶口(2)上的瓶蓋(3),其特徵在於瓶蓋(3)上設有通過刻度滴管(6)和瓶體(1)相連通的吸球(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刻度滴管的瓶,其特徵在於吸球(4)的下端和設在瓶蓋(3)內的墊圈(5)連接為一體,刻度滴管(6)上端和吸球(4)相連通,刻度滴管(6)的下端伸入瓶體(1)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帶刻度滴管的瓶,其特徵在於吸球(4)下端內側壁設置有凹糟(7),對應在刻度滴管(6)上端外側壁和吸球連接處設置有凸臺(8)。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帶刻度滴管的瓶,其特徵在於瓶蓋(3)和罩蓋(9)採用卡套或螺紋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帶刻度滴管的瓶,其特徵在於瓶蓋(3)和瓶口(2)採用螺紋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液體容器,具體為一種帶刻度滴管的瓶,其包括瓶體和設置在瓶口上的瓶蓋,其特徵在於瓶蓋上設有通過刻度滴管和瓶體相連通的吸球,本實用新型在瓶中設置有一個刻度滴管,通過捏壓和放開刻度滴管上方的吸球並觀測滴管內液面位置,可精確吸取瓶內液體;與瓶蓋和吸球一起移出帶液體的刻度滴管,捏壓吸球可實現液體的轉移,使用本實用新型轉移液體,不容易發生交叉汙染,取樣精度有保障,且操作簡便、快速。
文檔編號B01L3/00GK2902931SQ200620024368
公開日2007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06年5月10日 優先權日2006年5月10日
發明者劉陸陽, 劉鵬 申請人:劉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