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鋼管六角形自動成型綑紮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5-12 12:03:16 1

本發明涉及建築施工電力設備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鋼管六角形自動成型綑紮設備。
背景技術:
目前,在建築施工現場會大批量使用腳手架鋼管,對於鋼管的需求量很大,而鋼管的特點是細,長,重,圓形且重心不穩,因此不利於搬運,非常耗費人力物力,效率低下,已有試驗證明若是把鋼管堆積成六角形綑紮,不僅穩定而且外形整齊美觀,便於運輸。因此急需一種鋼管六角形自動成型綑紮設備來解決這一技術難題,但是目前市場上並沒有該類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專利提供了一種鋼管六角形自動成型綑紮設備,本發明機械結構簡單,成型綑紮一體化,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省時省力,效率高,解決了鋼管六角形成型和綑紮的技術難題。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鋼管六角形自動成型綑紮設備,其特徵是:包括用於承載成型綑紮設備的底座,在底座上部安裝有上成型綑紮裝置和下成型綑紮裝置,所述上成型綑紮裝置在右側,所述下成型綑紮裝置在左側,所述上成型綑紮裝置和下成型綑紮裝置徑向距離為60mm,在底座內部安裝有軸向移動裝置,所述軸向移動裝置與上成型綑紮裝置和下成型綑紮裝置相連接,在底座兩側安裝有徑向移動裝置。
優選地,所述底座包括鋼管預存槽、一號絲槓導軌槽、二號絲槓導軌槽、氣缸安裝孔、微型傳感器、直線導軌槽和電機安裝支架,所述鋼管預存槽設置於底座中部徑向方向,所述一號絲槓導軌槽和二號絲槓導軌槽平行設置於底座軸向方向,且位於鋼管預存槽下方,所述氣缸安裝孔設置在底座前後兩側,所述微型傳感器安裝在氣缸安裝孔一側,所述直線導軌槽設置在鋼管預存槽兩側,所述電機安裝支架安裝在底座左右兩側。
更優選地,所述上成型綑紮裝置包括上綑紮卡槽、上綑紮條、上成型手臂、上綑紮條安裝槽和直線導軌槽,所述上綑紮卡槽設置於上綑紮條末端,所述上綑紮條安裝於上成型手臂的上綑紮條安裝槽內,所述上成型手臂為正六邊形右半部分,所述上綑紮條安裝槽深度為3mm,所述直線導軌槽安裝在上成型手臂下部,所述上成型綑紮裝置通過直線導軌與一號螺母滑塊連接。
尤其優選地,所述下成型綑紮裝置包括下綑紮卡槽、下綑紮條、下成型手臂和下綑紮條安裝槽,所述下綑紮卡槽設置於下綑紮條末端,所述下綑紮條安裝於下成型手臂的下綑紮條安裝槽內,所述下成型手臂為正六邊形左半部分,所述下綑紮條安裝槽深度為3mm,所述下成型綑紮裝置通過直線導軌與二號螺母滑塊連接。
具體地,所述軸向移動裝置包括一號伺服電機、一號絲槓、一號螺母滑塊、二號伺服電機、二號絲槓和二號螺母滑塊,所述一號伺服電機通過電機安裝支架與底座連接,所述一號絲槓通過聯軸器與一號伺服電機連接,所述一號螺母滑塊與一號絲槓連接,所述二號伺服電機通過電機安裝支架與底座連接,所述二號絲槓通過聯軸器與二號伺服電機連接,所述二號螺母滑塊與二號絲槓連接,所述直線導軌與一號螺母滑塊和二號螺母滑塊連接,所述直線導軌通過直線導軌槽與底座連接。
典型地,所述徑向移動裝置包括一號雙軸氣缸、一號推板、二號推板和二號雙軸氣缸,所述一號雙軸氣缸通過氣缸安裝孔安裝在底座前側,所述一號推板和上成型手臂接觸,所述二號雙軸氣缸通過氣缸安裝孔安裝在底座後側,所述二號推板和下成型手臂接觸。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的一種鋼管六角形自動成型綑紮設備能夠實現鋼管的六角形自動成型和綑紮,重心穩定便於運輸。首先,成型綑紮一體化,上綑紮條安裝於上成型手臂,下綑紮條安裝於下成型手臂,軸向移動裝置會帶動上成型手臂和下成型手臂做相向運動,當微型傳感器檢測到信號停止運動,鋼管已經成型,然後徑向移動裝置推動上成型手臂和下成型手臂,因為上成型手臂和下成型手臂徑向距離為60mm,可以使得上綑紮條的上綑紮卡槽和下綑紮條的下綑紮卡槽連接,從而實現上綑紮條和下綑紮條連城正六邊形,完成綑紮;其次,上綑紮條安裝於上成型手臂的上綑紮條安裝槽內,非常便於脫落;其次,徑向移動裝置採用兩隻氣缸和直線導軌機構,便於實現上綑紮條和下綑紮條的快速連接,最後鋼管特點是細且長,需要綑紮兩頭,就可以在兩頭安裝本成型綑紮裝置,本發明機械結構簡單,成型綑紮一體化,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省時省力,效率高,解決了鋼管六角形成型和綑紮的難題。
本發明的其他特徵和優點將在隨後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下列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其與下述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於解釋本發明,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下述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的整體結構三維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整體結構三維主視圖;
圖3為本發明的底座的三維結構軸測圖;
圖4為本發明的上成型綑紮裝置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下成型綑紮裝置的三維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軸向移動裝置三維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的徑向移動裝置三維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座,101鋼管預存槽,102一號絲槓導軌槽,103二號絲槓導軌槽,104氣缸安裝孔,105微型傳感器,106直線導軌槽,107電機安裝支架,2上成型綑紮裝置,201上綑紮卡槽,202上綑紮條,203上成型手臂,204上綑紮條安裝槽,205直線導軌槽,3下成型綑紮裝置,301下綑紮卡槽,302下綑紮條,303下成型手臂,304下綑紮條安裝槽,4軸向移動裝置,401一號伺服電機,402一號絲槓,403一號螺母滑塊,404二號伺服電機,405二號絲槓,406二號螺母滑塊,407直線導軌,5徑向移動裝置,501一號雙軸氣缸,502一號推板,503二號推板,504二號雙軸氣缸。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於說明和解釋本發明,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下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和圖2所示,一種鋼管六角形自動成型綑紮設備,其特徵是:包括用於承載成型綑紮設備的底座1,在底座1上部安裝有上成型綑紮裝置2和下成型綑紮裝置3,所述上成型綑紮裝置2在右側,所述下成型綑紮裝置3在左側,所述上成型綑紮裝置2和下成型綑紮裝置3徑向距離為60mm,在底座1內部安裝有軸向移動裝置4,所述軸向移動裝置4與上成型綑紮裝置2和下成型綑紮裝置3相連接,在底座1兩側安裝有徑向移動裝置5。
參見圖3所示,優選地,所述底座1包括鋼管預存槽101、一號絲槓導軌槽102、二號絲槓導軌槽103、氣缸安裝孔104、微型傳感器105、直線導軌槽106和電機安裝支架107,所述鋼管預存槽101設置於底座1中部徑向方向,所述一號絲槓導軌槽102和二號絲槓導軌槽103平行設置於底座1軸向方向,且位於鋼管預存槽101下方,所述氣缸安裝孔104設置在底座1前後兩側,所述微型傳感器105安裝在氣缸安裝孔104一側,所述直線導軌槽106設置在鋼管預存槽101兩側,所述電機安裝支架107安裝在底座1左右兩側。
參見圖4所示,更優選地,所述上成型綑紮裝置2包括上綑紮卡槽201、上綑紮條202、上成型手臂203、上綑紮條安裝槽204和直線導軌槽205,所述上綑紮卡槽201設置於上綑紮條202末端,所述上綑紮條202安裝於上成型手臂203的上綑紮條安裝槽204內,所述上成型手臂203為正六邊形右半部分,所述上綑紮條安裝槽204深度為3mm,所述直線導軌槽205安裝在上成型手臂203下部,所述上成型綑紮裝置2通過直線導軌407與一號螺母滑塊403連接。
參見圖5所示,尤其優選地,所述下成型綑紮裝置3包括下綑紮卡槽301、下綑紮條302、下成型手臂303和下綑紮條安裝槽304,所述下綑紮卡槽301設置於下綑紮條302末端,所述下綑紮條302安裝於下成型手臂303的下綑紮條安裝槽304內,所述下成型手臂303為正六邊形左半部分,所述下綑紮條安裝槽304深度為3mm,所述下成型綑紮裝置3通過直線導軌407與二號螺母滑塊406連接。
參見圖6所示,具體地,所述軸向移動裝置4包括一號伺服電機401、一號絲槓402、一號螺母滑塊403、二號伺服電機404、二號絲槓405和二號螺母滑塊406,所述一號伺服電機401通過電機安裝支架107與底座1連接,所述一號絲槓402通過聯軸器與一號伺服電機401連接,所述一號螺母滑塊403與一號絲槓402連接,所述二號伺服電機404通過電機安裝支架107與底座1連接,所述二號絲槓405通過聯軸器與二號伺服電機404連接,所述二號螺母滑塊406與二號絲槓405連接,所述直線導軌407與一號螺母滑塊403和二號螺母滑塊406連接,所述直線導軌407通過直線導軌槽106與底座1連接。
參見圖7所示,典型地,所述徑向移動裝置5包括一號雙軸氣缸501、一號推板502、二號推板503和二號雙軸氣缸504,所述一號雙軸氣缸501通過氣缸安裝孔104安裝在底座1前側,所述一號推板502和上成型手臂203接觸,所述二號雙軸氣缸504通過氣缸安裝孔104安裝在底座1後側,所述二號推板503和下成型手臂303接觸。
工作步驟如下:
第一步,徑向移動裝置5復位,軸向移動機構4復位,將上綑紮條202安裝於上成型手臂203,下綑紮條302安裝於下成型手臂303;
第二步,微型傳感器105檢測到有對應數量的鋼管時,軸向移動裝置4開始運動,會帶動上成型手臂203和下成型手臂303做相向運動,當微型傳感器105檢測到信號,停止運動;
第三步,鋼管已經成型,徑向移動裝置5推動上成型手臂203和下成型手臂303,因為上成型手臂203和下成型手臂303徑向距離為60mm,使得上綑紮條202的上綑紮卡槽201和下綑紮條302的下綑紮卡槽301連接,從而實現上綑紮條202和下綑紮條302拼接成正六邊形,完成綑紮;
第四步,徑向移動裝置5復位,然後軸向移動機構4復位,接下來重複第一步到第四步。
以上結合附圖詳細描述了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具體實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個具體技術特徵,在不矛盾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任何合適的方式進行組合,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本發明對各種可能的組合方式不再另行說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於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具體細節,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根據本發明的教導,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與精神的情況下,對實施方式所進行的改變、修改、替換和變型仍落入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