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光杆卡鉗的製作方法
2023-05-13 01:14:02 1

本實用新型涉及石油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光杆卡鉗。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石油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多,由此導致盤根的更換頻率也逐漸增大。盤根壓帽與盤根壓蓋的固定影響盤根的更換時間以及光杆的磨損程度,所以如何固定盤根壓帽與盤根壓蓋,成為石油領域中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
目前,固定盤根壓帽與盤根壓蓋所採用的方法是在光杆上安裝內部具有膠皮的套筒,具體為:先將盤根壓帽與盤根壓蓋沿光杆向上挪動,再將套筒套在光杆的外壁,最後將螺絲穿過套筒的螺絲孔進行螺合連接,使套筒緊固在光杆上,從而就達到固定盤根壓帽與盤根壓蓋的目的。
設計人發現現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問題:
當更換完盤根後,需要將套筒從光杆上卸下需要擰下螺絲,故拆卸套筒既費時又費力。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拆卸套筒費時費力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光杆卡鉗。所述技術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光杆卡鉗,所述光杆卡鉗包括:
第一卡鉗本體;
與所述第一卡鉗本體在交叉點處交叉的第二卡鉗本體;
用於在所述交叉點處可活動地連接所述第一卡鉗本體和所述第二卡鉗本體的軸;
其中,所述第一卡鉗本體的前端部為彎曲形,且所述第二卡鉗本體的前端部為彎曲形;
在所述第一卡鉗本體的後端部的內側連接有第一鎖緊機構,且在所述第二卡鉗本體的後端部的內側連接有第二鎖緊機構;
在所述第一卡鉗本體中部的內側連接有第一固定柱,且在所述第二卡鉗本體中部的內側連接有第二固定柱;
在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外側與所述第二固定柱的外部套有彈簧。
優選地,所述第一固定柱與所述第二固定柱關於所述光杆卡鉗的中心線對稱。
優選地,所述第一固定柱的形狀為圓柱形,且所述第二固定柱的形狀為圓柱形。
優選地,所述第一固定柱採用焊接的方式與所述第一卡鉗本體的中部相連,且所述第二固定柱採用焊接的方式與所述第二卡鉗本體的中部相連。
優選地,所述第一固定柱垂直連接在所述第一卡鉗本體的中部,且所述第二固定柱垂直連接在所述第二卡鉗本體的中部。
優選地,所述第一鎖緊機構與所述第二鎖緊機構關於所述光杆卡鉗的中心線對稱。
優選地,所述第一鎖緊機構與所述第二鎖緊機構由一對斜形齒條組成。
優選地,所述第一鎖緊機構採用焊接的方式與所述第一卡鉗本體的後端部相連,且所述第二鎖緊機構採用焊接的方式與所述第二卡鉗本體的後端部相連。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直接控制第一卡鉗本體與第二卡鉗本體的後端部將光杆夾緊,這一操作方便省時;通過在第一卡鉗本體與第二卡鉗本體的後端部內側分別設置第一鎖緊機構與第二鎖緊機構,使第一卡鉗本體與第二卡鉗本體的前端部夾緊光杆的同時,將第一鎖緊機構與第二鎖緊機構鎖緊以保持光杆卡鉗對光杆的夾緊狀態,使得在更換盤根時不必施加更加大的力來夾緊光杆,既省時又省力;另外,通過在第一固定柱的外部與第二固定柱的外部套有彈簧,使得卸下光杆卡鉗時憑藉彈簧的彈力來彈開第一卡鉗本體與第二卡鉗本體的後端部,不需要給光杆卡鉗施加外力就能達到卸下光杆卡鉗的目的,即省時又省力。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光杆卡鉗的結構示意圖;
圖2a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一膠皮的結構示意圖;
圖2b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第二膠皮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對附圖中的各標號說明如下:
1第一卡鉗本體;2第二卡鉗本體;3軸;4第一鎖緊機構;5第二鎖緊機構; 6第一固定柱;7第二固定柱;8彈簧;9第一膠皮,901第一凹槽,902第二凹槽;10第二膠皮,1001第三凹槽,1002第四凹槽;
A交叉點,B-B光杆卡鉗的中心線。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光杆卡鉗,如圖1所示,該光杆卡鉗包括:第一卡鉗本體1;與第一卡鉗本體1在交叉點A處交叉的第二卡鉗本體2;用於在交叉點A處可活動地連接第一卡鉗本體1和第二卡鉗本體2的軸3。
其中,第一卡鉗本體1的前端部為彎曲形,且第二卡鉗本體2的前端部為彎曲形;在第一卡鉗本體1的後端部的內側連接有第一鎖緊機構4,且在第二卡鉗本體2的後端部的內側連接有第二鎖緊機構5;在第一卡鉗本體1中部的內側連接有第一固定柱6,且在第二卡鉗本體2中部的內側連接有第二固定柱7;在第一固定柱6的外側與第二固定柱7的外部套有彈簧8。
以下就該光杆卡鉗的工作原理給予描述:
當需要更換盤根時,先將盤根壓帽與盤根壓蓋沿著光杆上升一定距離,然後通過控制第一卡鉗本體1與第二卡鉗本體2的後端部以帶動第一卡鉗本體1 與第二卡鉗本體2的前端部來夾緊位於盤根壓帽與盤根壓蓋下方的光杆,在夾緊光杆的同時,將位於第一卡鉗本體1的後端部內側的第一鎖緊機構4與位於第二卡鉗本體2的後端部內側的第二鎖緊機構5鎖緊;當更換完盤根需要卸下光杆卡鉗時,通過夾緊第一卡鉗本體1與第二卡鉗本體2的後端部來錯開第一鎖緊機構4與第二鎖緊機構5,然後再憑藉套在第一固定柱6的外側與第二固定柱7的外側的彈簧8的彈力來彈開第一卡鉗本體1的後端部與第二卡鉗本體2 的後端部,然後再將盤根壓蓋與盤根壓帽依次安裝盤根壓盒的上部來擠壓盤根盒內的盤根以達到密封光杆的作用。
通過直接控制第一卡鉗本體1與第二卡鉗本體2的後端部將光杆夾緊,這一操作方便省時;通過在第一卡鉗本體1與第二卡鉗本體2的後端部內側分別設置第一鎖緊機構4與第二鎖緊機構5,使第一卡鉗本體1與第二卡鉗本體2的前端部夾緊光杆的同時,將第一鎖緊機構4與第二鎖緊機構5鎖緊以保持光杆卡鉗對光杆的夾緊狀態,使得在更換盤根時不必施加更加大的力來夾緊光杆,既省時又省力;另外,通過在第一固定柱6的外側與第二固定柱7的外側套有彈簧8,使得卸下光杆卡鉗時憑藉彈簧8的彈力來彈開第一卡鉗本體1與第二卡鉗本體2的後端部,不需要給光杆卡鉗施加外力就能達到卸下光杆卡鉗的目的,即省時又省力。
如圖1所示,進一步地,第一固定柱6與第二固定柱7關於光杆卡鉗的中心線B-B對稱,使得彈簧8不會由於第一固定柱6、第二固定柱7與軸3的距離相差很大而削弱將第一卡鉗本體1的後端部與第二卡鉗本體2的後端部彈開的效果。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可以含有多組固定柱,其中每組固定柱包含一個第一固定柱6與一個第二固定柱7,且該第一固定柱6所在第一卡鉗本體1中部的位置與第二固定柱7所在第二卡鉗本體2中部的位置關於光杆卡鉗的中心線B-B。在第一卡鉗本體1的中部與第二卡鉗本體2的中部設置固定柱的組數,主要跟彈簧8的彈力有關,例如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設置一組固定柱,因為套在這一組固定柱的外側的彈簧8就能有效地將第一卡鉗本體1的後端部與第二卡鉗本體2的後端部彈開。
在實際操作中,為了便於將彈簧8的兩端分別套在第一固定柱6的外部與第二固定柱7的外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將第一固定柱6的形狀設置為圓柱形,將第二固定柱7的形狀設置為圓柱形。其中,關於第一固定柱6與第一卡鉗本體1以及第二固定柱7與第二卡鉗本體2的連接方式有多種,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將第一固定柱6焊接在第一卡鉗本體1的中部,第二固定柱7焊接在第二卡鉗本體2的中部,因為焊接既牢固又方便;關於固定柱的形狀與尺寸,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不進行限制,例如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固定柱的外徑為7mm~9mm,固定柱的長度為10mm~15mm。進一步地,為了使第一固定柱6 更加牢固地焊接在第一卡鉗本體1中部以及第二固定柱7更加牢固地焊接在第二卡鉗本體2中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第一固定柱6垂直連接在第一卡鉗本體1的中部以及第二固定柱7垂直連接在第二卡鉗本體2的中部,以增加焊接面積。
如圖1所示,進一步地,第一鎖緊機構4與第二鎖緊機構5關於光杆卡鉗的中心線B-B對稱,即當第一卡鉗本體1的前端部與第二卡鉗2的前端部夾緊光杆時,第一鎖緊機構4與第二鎖緊機構5能夠接觸且能相互配合起到鎖緊的作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可以含有多組鎖緊機構,其中每組鎖緊機構包含一個第一鎖緊機構4與一個第二鎖緊機構5,且該第一鎖緊機構4所在第一卡鉗本體 1後端部的位置與第二鎖緊機構5所在第二卡鉗本體2後端部的位置相對應。但是,如果鎖緊機構組數過多的話,使光杆卡鉗鎖緊起來比較麻煩,所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只在第一卡鉗本體1的後端部與第二卡鉗本體2的後端部設置一組強度適中的鎖緊機構,使該組鎖緊機構能滿足將光杆卡鉗鎖緊的要求即可。
如圖1所示,更進一步地,第一鎖緊機構4與第二鎖緊機構5由一對斜形齒條組成,以達到對不同直徑的光杆起到鎖緊光杆卡鉗的目的。具體地,在第一卡鉗本體1的後端部內側與第二卡鉗本體2的後端部內側各設置齒條傾斜角度相反的斜齒齒條,使這組斜齒齒條能夠相互配合,達到鎖緊第一卡鉗本體1 與第二卡鉗本體2的目的;針對不同直徑的光杆,通過調節第一卡鉗本體1與第二卡鉗體2之間的角度,從而改變斜齒齒條相互配合的齒條個數,以鎖緊不同直徑的光杆。其中,關於斜齒齒條的相關參數,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不進行限制,不影響鎖緊光杆卡鉗即可;第一鎖緊機構4與第一卡鉗本體1的連接方式以及第二鎖緊機構5與第二卡鉗本體2的連接方式有多種,作為優選,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第一鎖緊機構4採用焊接的方式與第一卡鉗本體1的中部相連以及第二鎖緊機構5採用焊接的方式與第二卡鉗本體2的中部相連。
在實際操作中,如果直接將光杆卡鉗緊固在光杆表面上,會磨損光杆,為了使光杆不磨損光杆,將光杆卡鉗不與光杆表面進行直接接觸,所以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在光杆卡鉗的前端部的內側設置膠皮,如圖1所示,具體為:在第一卡鉗本體1前端部的內側設置第一膠皮9以及在第二卡鉗本體2的前端部的內側設置第二膠皮10。關於第一膠皮9與第二膠皮10的形狀,更具體地如圖2a 與圖2b所示,為了使第一膠皮9與第二膠皮10能夠更加省力地將光杆卡鉗夾緊,可以在第一膠皮9的與第一卡鉗本體1前端部的內側不接觸的一側設置多個第一凹槽901、在第一膠皮9的與第一卡鉗本體1前端部的內側接觸的一側設置第二凹槽902,以及在第二膠皮10的與第二卡鉗本體2前端部的內側不接觸的一側設置多個第三凹槽1001、在第二膠皮10的與第二卡鉗本體2前端部的內側接觸的一側設置第四凹槽1002。
綜上所述,通過在第一卡鉗本體與第二卡鉗本體的後端部內側分別設置第一鎖緊機構與第二鎖緊機構,使第一鎖緊機構與第二鎖緊機構鎖緊以保持光杆卡鉗對光杆的夾緊狀態,使得在更換盤根時不必施加更加大的力來夾緊光杆,既省時又省力;通過在第一固定柱的外部與第二固定柱的外部套有彈簧,使得卸下光杆卡鉗時憑藉彈簧的彈力來彈開第一卡鉗本體與第二卡鉗本體的後端部,即省時又省力;另外,通過將鎖緊機構設置為具有一定長度的斜形齒條,可以對不同直徑的光杆起到鎖緊的作用。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