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關節康復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12 03:44:41 2
專利名稱:下肢關節康復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人體下肢關節的康復器械。
目前使用的人體下肢康復器械,其理論根據是傳統醫學的「術後靜養」概念。這類康復器的其中一個典型器械的主要結構是採用由鉸鏈相連接的兩塊託板。這兩塊託板分別捆綁在病人下肢的大腿及小腿的下邊,然後病人坐在凳上,用手拉動引自足尖部位板端的繩索。如此一拉一松,就可使膝關節、胯關節進行伸屈運動,達到鍛鍊的目的。但是這種康復機只能在傳統的「術後靜養」的康復期才能使用,不能在病人手術後馬上使用,因而貽誤了較佳的治療康復時機,其次是病人在使用該器械時,下肢有主動運動;加上要病人自己用手拉伸,體力消耗大,不可能長時間地運動,老、弱、病者又無法使用,因此也具有較大的局限性。而另一方面,「術後關節持續被動」(即病損關節手術後馬上開始讓關節被動持續緩慢地運動,由於具有刺激關節軟骨再生,防止關節粘連和僵硬的積極效果),這一醫學骨科領域中的新概念,正在逐漸為醫學界所接受。然而,根據這一理論所製造的下肢康復器械尚未在國內出現及報導過。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下肢持續被動康復器械,該機應具有康復效果好,結構簡單,製造容易等特點。
本實用新型採用了以下技術方案該康復器的底座中定位著一可轉動的絲杆,又安裝著傳動絲杆的電機,與絲杆相配合的螺母與一曲杆的一端鉸接,曲杆的另一端定位在兩個相隔一定距離的上連杆的中部,兩個上連杆的左側端部各通過一鉸鏈分別與兩個連成一體的連接杆的右端相連。其中一個連接杆的左端又與定位在底座上的調節器鉸接,兩個上連杆的右端還裝有一踏板。另外,大託板和小託板還分別安裝在兩個連接杆上以及兩個上連杆上,用於託擱病人下肢的大腿以及小腿部位。
以下結合附圖所示的實施例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主視示意圖。
圖2是
圖1中的踏板的A向示意圖。
圖3、圖4分別是該器在左、右兩個極端位置的示意圖。
如圖所示,底座27中定位著絲杆30,由電機1通過聯軸器2將運動傳遞至絲杆,與絲杆相配合的螺母28又通過鉸鏈3與曲杆4連接(螺母28上裝有的軸承29還嵌入在底座的長槽中,使得絲杆轉動時,螺母只能產生平移運動)。所說的曲杆上端可開叉,呈「U」形或「Y」形(可參見圖3圖4)。其下端與螺母28鉸接,上端的兩個端點分別是套筒13,套筒上有固定螺釘,兩個上連杆14各插入並穿過一個套筒,螺釘擰緊後即定位。兩個上連杆的左側各通過一鉸鏈16與兩個連接杆17的右端連接。兩個連接杆17之間也用連杆連成一體。兩個連接杆中的一個還通過鉸鏈21鉸接在底座27上。
在上述機構中,三個鉸鏈16、21和3之間的三個連線可形成一個三角形。由於設計中使鉸鏈3和16的連線與鉸鏈16和21的連線之和總是大於鉸鏈21和3之間的最大連線。因而當螺母28在絲杆帶動下平移運動時,鉸鏈16總是在鉸鏈21和3之間的連線上方運動,保證了機構有確定的運動軌跡;又使得病人下肢31擱置在器械上後,上連杆14與連接杆17的相對運動跟人體下肢膝關節的運動一致。兩個上連杆的右端還安裝著一個踏板,用於託擱病人的腳板。其具體結構可以有多種形式。
圖1、圖2中的結構是兩個直杆5固接在上連杆上,套筒6也與直杆5一起固裝在上連杆右端。橫杆7的兩端分別與套筒聯接。直杆的上部的孔中,分別由短杆10穿過後與橫杆8相接。踏板9的長槽穿在橫杆8和7上。短杆21還套裝有彈簧11,使踏板9的傾斜角度可調,病人腳板託擱在踏板上,在康復器開動後,膝關節、胯關節運動時,踝關節也可隨之運動。另外,用於託擱大腿部位的大託板18的兩邊分別跨越定位安裝在兩個連接杆17上;用於託擱小腿及腳部的小託板15的兩邊則分別跨越定位安裝在兩個上接杆14上。如此使得下肢舒適地定位在該康復器上。
為適應不同年齡、不同體形的病人使用。該器上還裝有若干調節裝置。調節裝置之一是調節器中的支承杆22(由套管及內杆組成,其長度可伸縮變化調節,並由定位螺釘23鎖定)、24分別通過鉸鏈25和26鉸接在底座上。支承杆24上還開有長槽,定位螺釘23嵌入該長槽後旋入支承杆22的螺孔中。調節時使定位螺釘固定在長槽的不同位置,就可使兩個支承杆固定在一起,並使支承杆22長度確定。短杆20插入連接杆17中,螺釘19用來固定兩桿位置。短杆20插入連接杆17內的長度可以改變。通過調節上述機構的位置就可調節病人胯關節角度變化的最佳起始點。調節裝置之二是調節套筒13在上連杆14上的不同位置,也可改變該器的運動軌跡。調節裝置之三是擰動短杆10上的螺母12,即可改變踏板9的傾斜角度。另外,病人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將短杆20插入並固定在兩個連接杆中的一個。一般情況是,病人若康復治療右下肢,則短杆20可與
圖1中前面的連接杆17固定;若康復治療左下肢,則可將短杆20與
圖1中後面被遮擋的連接杆固定。使得康復治療時,支承杆22、24總是位於病人被康復肢體的外側。
該機器運動速度(每次往復循環一次的時間)可以事先設計確定。為方便使用,也可增加電子無級調速器或其它控制裝置,則可獲得所需的任何速度。這些控制裝置可直接從市場上購買後裝配使用。
該機器使用時,病人只需躺在床上並將下肢擱上託板,調節至位置合適,則可開機。即便是手術剛完後的病人,也感到舒適,無痛苦之感。
本實用新型依據「術後關節持續被動運動」的理論,使病人下肢運動時完全依靠外力緩慢運動,完全沒有病人自身的主動運動,因而可有效地促進病人下肢關節的功能恢復,刺激關節軟骨再生,防止關節粘連和僵硬,促進手術切口的癒合。而且病人使用無痛苦,無疲勞感覺,使用也十分方便。另外,整機的結構也簡單,製造也容易,適合國內外醫療單位中推廣使用。
權利要求1.一種下肢關節康復器,設有大託板和小託板,底座上還裝有電機,其特徵在於底座中還定位著由電機傳動的可轉動的絲杆,與絲杆相配合的螺母與一曲杆的一端鉸接,曲杆的另一端定位在兩個相隔一定距離的上連杆的中部,兩個上連杆的左側端部各通過一鉸鏈分別與兩個連成一體的連接杆的右端相連,其中一個連接杆的左端又與定位在底座上的調節器鉸接,兩個上連杆的右端還裝有一踏板,大託板和小託板則又分別安裝在兩個連接杆上以及兩個上連杆上。
2.按權利要求1所說的下肢關節康復器,其特徵在於所說的調節器中有兩個分別鉸接在底座上的支承杆22和24,支承杆24中制有長槽,支承杆22又由套管及內杆組成,定位螺釘23嵌入該長槽後旋入支承杆22的螺孔中。
3.按權利要求1或2所說的下肢關節康復器,其特徵在於該康復器中還設有電子無級調整器。
專利摘要一種下肢關節康復器,底座中安裝著電機及絲杆。與絲杆相配合的螺母與一曲杆的一端鉸接,曲杆的另一端定位在兩個上連杆的中部。兩個上連杆的右端安裝踏板,左端則各通過一鉸鏈分別與兩個連為一體的連接杆的右端相連,一個連接杆的左端又與定位在底座上的調節器相連,連接杆及上連杆上還裝有太託板和小託板。該器依據「術後關節持續被動」的新概念,可有效促進下肢關節康復,且病人使用無痛苦,無疲勞感,整機的結構也簡單,適合推廣使用。
文檔編號A61H1/02GK2105953SQ9122944
公開日1992年6月3日 申請日期1991年11月26日 優先權日1991年11月26日
發明者範仲華 申請人:範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