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製作方法
2023-05-04 09:42:11 4
專利名稱: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人造羽毛,尤其是一種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屬於體育運動球 類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據申請人了解,市場上銷售的羽毛球絕大部分是由天然羽毛(例如鵝毛、鴨毛)制 成的。雖然由天然羽毛製成的羽毛球具有擊打感好、在空中騰躍性能好等優點,但是由於天 然羽毛資源的貧乏,限制了現有羽毛球的生產,同時,又由於天然羽毛生長周期縮短造成天 然羽毛質量下降,從而使現有羽毛球的耐打性受到較大影響。目前已經出現一些與天然羽毛製成的羽毛球類似的塑料球或是由人造羽毛製成 的羽毛球。塑料球不具備天然羽毛製成的羽毛球所具有的優良打感,並不能動搖由天然 羽毛製成的羽毛球的市場地位;而現有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如申請號200710054412. 3 的發明專利申請公開了毛葉和毛杆通過膠粘劑粘合後熱壓合連接為一體;又如申請號 200880001416. 8的發明專利申請要對構成毛葉的材料進行二次加工,衝裁和除去毛葉本體 以外的部分,使毛葉成形;再如專利號200520015738. 1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由天然羽骨 和人造羽翼單元形成的人造羽毛,其人造羽翼單元具有套接管、支撐骨和網狀架骨;它們或 者結構複雜,或者製造工藝複雜且成本偏高,或者外觀、質量與天然羽毛相距甚遠,難以讓 人接受。羽毛球用人造羽毛雖然一直處於研究之中,但是因為存在上述問題而遲遲沒有取 得實質進展,尚不能取代天然羽毛在羽毛球生產中的地位。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 單、成本低、可用於製造高仿真度羽毛球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包括毛葉 和毛杆,其特徵是,所述毛杆的前端與毛葉的上端重合,毛杆的後端伸出毛葉下邊緣,所述 毛葉和毛杆的結構成形是在所設計毛葉形狀的模具中用發泡材料將毛杆的與毛葉對應部 分包裹在中心經一次發泡成形。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如下1、所述毛杆還包括與其連接並位於所述毛葉中的分支羽骨;2、所述分支羽骨位於毛葉的上部;3、所述毛杆的長度範圍為68_75mm ;4、所述毛杆的前部截面為「丨」形,中部截面為「十」形,後部截面為「T」形;所述 毛杆前、中、後部的截面由「丨」形到「十」形再到「T」形以錐面過渡;所述毛杆中部「十」形 截面的中間「一」以及後部「T」形截面的上端「一」與毛葉所在平面平行;5、所述毛杆前部的長度範圍為毛杆長度的5-9% ;所述毛杆中部的長度範圍為毛 杆長度的48-63% ;所述毛杆後部的長度範圍為毛杆長度的32-43% ;[0012]6、在所述毛杆從前端起算毛杆長度的46-59%處設有第一凹槽,在所述毛杆從前 端起算毛杆長度的62-77%處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與第二凹槽的間距為毛杆長度 的 14-21% ;7、所述毛杆由尼龍材料經一次注塑成形,所述毛葉由泡沫塑料經一次發泡成形;8、所述毛葉表面具有斜向絲槽;9、所述毛葉表面開有用於穿引加固線圈的小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實用新型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毛葉通過發泡直接成形於毛杆上,不需要再進 行毛葉和毛杆的相互粘合,毛葉形狀由模具決定,一次成形,也不需要衝裁和修剪,結構簡 單,工藝簡化,可有效提高羽毛球的生產效率並降低成本;毛杆和毛葉的尺寸及重量便於控 制,適於製造仿真度高的羽毛球。2、本實用新型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分支羽骨使毛葉具有較好的骨架支撐,提高羽 毛的整體強度,提高由它製成的羽毛球在擊打過程中承受瞬間應力的能力,從而提高羽毛 球的耐打性,延長羽毛球壽命。3、本實用新型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毛杆具有不同的分段截面結構,在保證強度及 抗彎模量的前提下,儘可能地減輕人造羽毛的重量,進一步提高由它製成的羽毛球在擊打 過程中對瞬間應力的承受力。4、本實用新型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毛杆上設有的凹槽,可用於簡化羽毛球生產中 線圈的定位工序,並使線圈定位更加牢固,線圈不易滑動鬆脫。5、本實用新型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毛葉表面具有斜向絲槽,不但在外觀上更加接 近天然羽毛,而且在實際使用中還能增加對氣流的引導,使得由它製成的羽毛球在飛行狀 態上更加接近天然羽毛製成的羽毛球,讓人更容易接受。6、本實用新型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在毛葉表面上開有用於穿引加固線圈的小孔,在 其上穿引加固線圈可使由該人造羽毛製成的羽毛球在擊打過程中保持正常羽序,並使羽毛 球球口的大小保持穩定,不會發生顯著變化。本實用新型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結構簡單,外觀、質量更加接近天然羽毛,可用於制 造仿真度高、使用壽命長的羽毛球。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實施例毛杆的主視圖。 圖3為圖1實施例毛杆的側視圖。 圖4為圖1實施例毛杆的後視圖。 圖5為圖1實施例毛杆的立體示意圖。 圖6為圖2的A-A截面放大示意圖。 圖7為圖2的B-B截面放大示意圖。 圖8為圖2的C-C截面放大示意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0034]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的結構示意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5的結構示意圖。圖1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6的結構示意圖。圖1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7的結構示意圖。圖1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8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並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但是本實用新型不 限於所給出的例子。實施例1本實施例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基本結構如圖1-5所示,包括毛葉1和毛杆2,毛杆 2的前端與毛葉1的上端11重合,毛杆2的後端21伸出毛葉1下邊緣,毛葉1和毛杆2的 結構成形是在所設計毛葉形狀的模具中用發泡材料將毛杆2的與毛葉1對應部分包裹在中 心經一次發泡成形。毛杆2還包括與其連接並位於毛葉1中的分支羽骨3。該分支羽骨3位於毛葉1 的上部,對稱分布在毛杆2兩側,每側各有三根。毛杆2的長度為68謹。毛杆2的前部截面為「丨」形,中部截面為「十」形,後部截面為「T」形(如圖6-8 所示);毛杆2前、中、後部的截面由「丨」形到「十」形再到「T」形以錐面過渡;毛杆2中部 「十」形截面的中間「一」以及後部「T」形截面的上端「一」與毛葉1所在平面平行。毛杆2前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的5% (約3. 4mm);毛杆2中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 的52% (約35. 4mm);毛杆2後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的43% (約29. 2mm)。在毛杆2從前端起算毛杆長度的46% (約31. 3mm)處設有第一凹槽221,在毛杆 2從前端起算毛杆長度的62% (約42. 2mm)處設有第二凹槽222 ;第一凹槽221與第二凹 槽222的間距為毛杆長度的16% (約10. 9mm)。毛杆2由尼龍材料經一次注塑成形;毛葉1由泡沫塑料經一次發泡成形;毛葉1表 面具有斜向絲槽;毛葉1在距離其上端IOmm的表面上開有用於穿引加固線圈的小孔(圖中 未不)O本實施例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基本製造工藝是①在所設計毛杆形狀的模具中注 塑成形得到毛杆2 ;②將成形的毛杆2的與毛葉對應部分置於所設計毛葉形狀的模具的固 定半型模中,再將活動半型模壓在固定半型模上,固定半型模和活動半型模對應的一端具 有卡槽,將毛杆2的伸出毛葉1下邊緣的部分置於由兩半型模的卡槽形成的空腔中;③向所 設計毛葉形狀的模具中注射發泡材料,經一次發泡得到直接成形於毛杆2上並將毛杆2的 與毛葉對應部分包裹在中心的毛葉1,從而得到本實施例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實施例2本實施例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基本結構如圖9所示。分支羽骨3非對稱分布在毛杆2兩側,每側各有三根。毛杆2的長度為69mm。毛杆2前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的6% (約4. Imm);毛杆2中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
5的53% (約36. 6mm);毛杆2後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的41% (約28. 3mm)。在毛杆2從前端起算毛杆長度的48% (約33. Imm)處設有第一凹槽221,在毛杆 2從前端起算毛杆長度的69% (約47. 6mm)處設有第二凹槽222 ;第一凹槽221與第二凹 槽222的間距為毛杆長度的21% (約14. 5mm)。毛葉1在距離其上端20mm的表面上開有用於穿引加固線圈的小孔(圖中未示)。本實施例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其它特徵、及基本製造工藝與實施例1相同。實施例3本實施例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基本結構如圖10所示。分支羽骨3對稱分布在毛杆2兩側,每側各有四根。毛杆2的長度為70mm。毛杆2前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的7% (約4. 9mm);毛杆2中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 的54% (約37. 8mm);毛杆2後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的39% (約27. 3mm)。在毛杆2從前端起算毛杆長度的50% (35. Omm)處設有第一凹槽221,在毛杆2從 前端起算毛杆長度的64% (44. 8mm)處設有第二凹槽222 ;第一凹槽221與第二凹槽222的 間距為毛杆長度的14% (9. 8mm)。毛葉1在距離其上端12mm的表面上開有用於穿引加固線圈的小孔(圖中未示)。本實施例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其它特徵、及基本製造工藝與實施例1相同。實施例4本實施例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基本結構如圖11所示。分支羽骨3非對稱分布在毛杆2兩側,每側各有四根。毛杆2的長度為71mm。毛杆2前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的8% (約5. 7mm);毛杆2中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 的55% (約39. Omm);毛杆2後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的37% (約26. 3mm)。在毛杆2從前端起算毛杆長度的52% (約36. 9mm)處設有第一凹槽221,在毛杆 2從前端起算毛杆長度的71% (約50. 4mm)處設有第二凹槽222 ;第一凹槽221與第二凹 槽222的間距為毛杆長度的19% (約13. 5mm)。毛葉1在距離其上端14mm的表面上開有用於穿引加固線圈的小孔(圖中未示)。本實施例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其它特徵、及基本製造工藝與實施例1相同。實施例5本實施例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基本結構如圖12所示。分支羽骨3對稱分布在毛杆2兩側,每側各有兩根。毛杆2的長度為72mm。毛杆2前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的9% (約6. 5mm);毛杆2中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 的56% (約40. 3mm);毛杆2後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的35% (約25. 2mm)。在毛杆2從前端起算毛杆長度的54% (約38. 9mm)處設有第一凹槽221,在毛杆 2從前端起算毛杆長度的70% (約50. 4mm)處設有第二凹槽222 ;第一凹槽221與第二凹 槽222的間距為毛杆長度的16% (約11. 5mm)。毛葉1在距離其上端16mm的表面上開有用於穿引加固線圈的小孔(圖中未示)。本實施例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其它特徵、及基本製造工藝與實施例1相同。[0081]實施例6本實施例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基本結構如圖13所示。分支羽骨3非對稱分布在毛杆2兩側,每側各有兩根。毛杆2的長度為73mm。毛杆2前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的5% (約3. 7mm);毛杆2中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 的62% (約45. 3mm);毛杆2後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的33% (約24. Omm)。在毛杆2從前端起算毛杆長度的56% (約40. 9mm)處設有第一凹槽221,在毛杆 2從前端起算毛杆長度的73% (約53. 3mm)處設有第二凹槽222 ;第一凹槽221與第二凹 槽222的間距為毛杆長度的17% (約12. 4mm)。毛葉1在距離其上端18mm的表面上開有用於穿引加固線圈的小孔(圖中未示)。本實施例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其它特徵、及基本製造工藝與實施例1相同。實施例7本實施例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基本結構如圖14所示。分支羽骨3對稱分布在毛杆2兩側,每側各有五根。毛杆2的長度為74mm。毛杆2前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的6% (約4. 4mm);毛杆2中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 的62% (約45. 9mm);毛杆2後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的32% (約23. 7mm)。在毛杆2從前端起算毛杆長度的58% (約42. 9mm)處設有第一凹槽221,在毛杆 2從前端起算毛杆長度的75% (約55. 5mm)處設有第二凹槽222 ;第一凹槽221與第二凹 槽222的間距為毛杆長度的17% (約12. 6mm)。毛葉1在距離其上端15mm的表面上開有用於穿引加固線圈的小孔(圖中未示)。本實施例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其它特徵、及基本製造工藝與實施例1相同。實施例8本實施例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基本結構如圖15所示。分支羽骨3非對稱分布在毛杆2兩側,每側各有五根。毛杆2的長度為75_。毛杆2前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的9% (約6. 7mm);毛杆2中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 的59% (約44. 3mm);毛杆2後部的長度為毛杆長度的32% (約24. Omm)。在毛杆2從前端起算毛杆長度的59 (約44. 3mm)處設有第一凹槽221,在毛杆 2從前端起算毛杆長度的77% (約57. 8mm)處設有第二凹槽222 ;第一凹槽221與第二凹 槽222的間距為毛杆長度的18% (約13. 5mm)。毛葉1在距離其上端17mm的表面上開有用於穿引加固線圈的小孔(圖中未示)。本實施例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其它特徵、及基本製造工藝與實施例1相同。上述各實施例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結構簡單,工藝簡化,可有效提高羽毛球的生 產效率,適於製造高仿真度羽毛球;具有分支羽骨,並具有不同的分段截面結構,提高由它 製成的羽毛球在擊打過程中對瞬間應力的承受力,從而提高羽毛球的耐打性,延長羽毛球 壽命;毛杆上設有的凹槽,可用於簡化羽毛球生產工序,並使線圈定位更加牢固,線圈不易 滑動鬆脫;毛葉表面具有斜向絲槽,在外觀、質量上更加接近天然羽毛,使人更容易接受; 毛葉表面上開有用於穿引加固線圈的小孔,在其上穿引加固線圈可使由該人造羽毛製成的羽毛球在擊打過程中保持正常羽序,並使羽毛球球口的大小保持穩定,不會發生顯著變化。 除上述實施例外,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有其他實施方式。凡採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 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入本實用新型要求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包括毛葉和毛杆,其特徵是,所述毛杆的前端與毛葉的上端重合,毛杆的後端伸出毛葉下邊緣,所述毛葉和毛杆的結構成形是在所設計毛葉形狀的模具中用發泡材料將毛杆的與毛葉對應部分包裹在中心經一次發泡成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其特徵是,所述毛杆還包括與其連接並 位於所述毛葉中的分支羽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其特徵是,所述分支羽骨位於毛葉的上部。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其特徵是,所述毛杆的長度範圍 為 68-75mm。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其特徵是,所述毛杆的前部截面 為「 I 」形,中部截面為「十」形,後部截面為「τ」形;所述毛杆前、中、後部的截面由「 ι 」形到 「十」形再到「τ」形以錐面過渡;所述毛杆中部「十」形截面的中間「一」以及後部「τ」形截 面的上端「一」與毛葉所在平面平行。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其特徵是,所述毛杆前部的長度範圍為 毛杆長度的5-9% ;所述毛杆中部的長度範圍為毛杆長度的48-63% ;所述毛杆後部的長度 範圍為毛杆長度的32-43%。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其特徵是,在所述毛杆從前端起 算毛杆長度的46-59%處設有第一凹槽,在所述毛杆從前端起算毛杆長度的62-77%處設 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與第二凹槽的間距為毛杆長度的14-21%。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其特徵是,所述毛杆由尼龍材料 經一次注塑成形,所述毛葉由泡沫塑料經一次發泡成形。
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其特徵是,所述毛葉表面具有斜 向絲槽。
10.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其特徵是,所述毛葉表面開有 用於穿引加固線圈的小孔。
專利摘要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包括毛葉和毛杆,毛杆的前端與毛葉的上端重合,毛杆的後端伸出毛葉下邊緣,毛葉和毛杆的結構成形是在所設計毛葉形狀的模具中用發泡材料將毛杆的與毛葉對應部分包裹在中心經一次發泡成形。本實用新型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結構簡單,外觀、質量更加接近天然羽毛,可用於製造仿真度高、使用壽命長的羽毛球。
文檔編號A63B67/18GK201643609SQ20102015433
公開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9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9日
發明者劉強寧 申請人:南京勝利體育用品實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