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回頭式後驅動橋的製作方法
2023-05-05 02:39:36 2
專利名稱:一種回頭式後驅動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公布了一種回頭式後驅動橋,涉及汽車的傳動領域,主要運用於發動機後置後驅的車輛。
背景技術:
傳統的驅動橋通常由一級錐齒輪組構成減速機構,加上後端的差速器和半軸構成橋傳動機構。為了獲得足夠的減速比,錐齒輪組的從動齒輪通常半徑比較大,加之主動齒輪軸的長度,使得連接傳動軸萬向節的法蘭盤位置離橋的軸線距離比較遠。在後縱置後驅布置類型的車輛上,為了保證傳動軸的夾角合理,提高傳動效率,傳動軸必須保證一定的長度。故傳統的後縱置後驅車型動力總成布置的位置離後軸的距離通常比較遠,使得短後懸和車身總長相對較短的車輛無法採用這種布置形式。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回頭式後驅動橋,針對傳統後縱置後驅橋存在的局限性優化後橋結構,大大擴大了傳動軸縱向安裝空間,使得動力總成更加接近後軸,從而縮短後懸,實現較短車身車型的後縱置後驅的布置形式。本實用新型採用了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回頭式後驅動橋,其特徵在於所述回頭式後驅動橋包括第一級傳動齒輪副和第二級傳動齒輪副;其中,第一級傳動齒輪副包括第一級主動齒輪軸和第一級從動齒輪;第二級傳動齒輪副包括第二級主動齒輪軸和第二級從動齒輪;第一級主動齒輪軸的輸入端和第二級主動齒輪軸的輸入相反;第一級從動齒輪和第二級主動齒輪軸同軸。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所述的回頭式後驅動橋,增加了一級傳動機構,可以在更廣泛的範圍調整主減速比,適應大主減速比的傳動;兩級回頭式結構,從後端輸入傳動,兩次改變傳動旋轉方向,使得大部分的前置後驅發動機都能適應後置後驅傳動方向的要求;回頭式結構的傳動軸萬向節安裝法蘭位於後軸前,可以有效增加後向傳動軸的布置空間,使得發動機和變速箱的布置更接近後軸,可以有效降低軸距後懸比,大大提升整車駕駛舒適性;同時運用於發動機後縱置後驅的車輛,後懸長度減小,使得短車身的車輛可以實現後縱置後驅的布置形式。
圖1為本實用新型回頭式後驅動橋結構剖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整車布置示意圖;圖中1.端蓋;2.第一級主動齒輪軸;3.軸承;4.軸端蓋;5.密封圈;6.法蘭;7.後橋殼;8.第一級從動齒輪;9.第二級主動齒輪軸;10.第二級從動齒輪;11.中間殼體;12.差速器;13.前軸;14.回頭式後驅動橋;15.後驅動半軸;16.傳動軸;17.變速器總成;18.發動機總成。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進行詳細說明。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回頭式驅動橋的一種實施例結構剖視圖。所述回頭式後驅動橋在傳統的驅動橋的結構基礎上,在傳動的輸入端增加了第一級傳動齒輪副(2,8)。回頭式後驅動橋還包括差速器(12)和後驅動半軸(15)。所述第一級傳動齒輪副為直齒齒輪副,包括第一級主動齒輪軸2和第一級從動齒輪8。第一級主動齒輪軸2通過一對軸承3裝配在端蓋I和中間殼體11上,兩個齒輪的參數主要由需傳遞的扭矩大小、主減速比分配以及軸心距決定。第二級傳動齒輪副(9,10)為傳統的錐形齒輪,包括第二級主動齒輪軸9和第二級從動錐齒輪10。第一級從動齒輪8和第二級主動齒輪軸9同軸,第二級從動齒輪10裝配在傳統差速器12上,差速器連接左右半軸,實現傳動差速功能。這些運動件通過軸承裝配在由端蓋1、軸端蓋4、密封圈5、後橋殼7、中間殼體11等構成的密閉殼體內。第一級主動齒輪軸2的輸入端和第二級主動齒輪軸9的輸入相反,即相對於傳統的驅動橋,在保持原有結構布置不變的情況下,新增的傳動齒輪副將驅動橋的傳動輸入方向調整了 180°。第一級主動齒輪軸2的輸入端為連接傳動軸萬向節的法蘭6,輸出端有密封圈5防止潤滑油滲出。這種結構的運用使得法蘭6位於驅動橋軸的前端,並距軸有一段距離。第一級主動齒輪軸2的長度滿足在連接傳動軸16後驅動橋端的萬向節仍在後驅動半軸15軸線的前端,並儘量遠離後驅動半軸15軸線,以增加傳動軸長度方向的安裝空間。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在整車上實現後縱置後驅布置的示意圖,從中可以看出,法蘭6連接傳動軸後傳動軸16將跨越後驅動半軸15。相比傳統的布置形式,傳動軸16獲得了更加充裕的縱向布置空間,在充分保證傳動軸長度以提高傳動效率基礎上,動力總成的質心可以離後軸更近,有效降低後懸長度、提升整車舒適性。同時,使得更短車身的車型也能實現後縱置後驅的布置形式,設計方案更加靈活。在選擇第一級傳動齒輪副(2,8)的齒數和模數等參數時,除考慮調節傳動強度和主減速比的功能外,同時需考慮調整兩軸的軸心距,為傳動軸16與法蘭6連接的萬向節提供充裕的運動空間,防止傳動軸和後橋殼發生運動幹涉。本說明書中未作詳細描述的內容屬於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公知的現有技術。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方式
,是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回頭式後驅動橋,其特徵在於所述回頭式後驅動橋包括第一級傳動齒輪副(2,8)和第二級傳動齒輪副(9,10);其中,第一級傳動齒輪副包括第一級主動齒輪軸(2)和第一級從動齒輪(8);第二級傳動齒輪副包括第二級主動齒輪軸(9)和第二級從動齒輪(10);第一級主動齒輪軸(2)的輸入端和第二級主動齒輪軸(9)的輸入相反;第一級從動齒輪(8)和第二級主動齒輪軸(9)同軸。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頭式後驅動橋,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級傳動齒輪副為直齒齒輪副,所述第二級傳動齒輪副為錐形齒輪副。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頭式後驅動橋,其特徵在於第一級主動齒輪軸(2)的輸入端為連接傳動軸萬向節的法蘭¢),第一級主動齒輪軸(2)通過一對軸承(3)裝配在端蓋(I)和中間殼體(11)上,輸出端有密封圈(5)防止潤滑油滲出。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頭式後驅動橋,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差速器(12)和後驅動半軸(15)。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頭式後驅動橋,其特徵在於第一級主動齒輪軸(2)的長度滿足以下條件在連接傳動軸(16)後驅動橋端的萬向節仍在後驅動半軸(15)軸線的前端,並遠離後驅動半軸(15)軸線。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頭式後驅動橋,其特徵在於第一級傳動齒輪副(2,8)齒輪參數和模數除滿足傳動強度和主減速比需要外,其軸心距控制要滿足傳動軸(16)運動不與後橋殼(X)幹涉。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回頭式後驅動橋,涉及到汽車傳動領域。該裝置在傳統的驅動橋的結構基礎上,在傳動的輸入端增加了第一級傳動齒輪副(2,8),並且第一級主動齒輪軸(2)的輸入端和第二級主動錐齒輪軸(9)的輸入相反;即相對於傳統的驅動橋,在保持原有結構相對布置不變的情況下,新增的傳動齒輪副將驅動橋的傳動輸入方向調整了180°。本實用新型主要運用於發動機後縱置後驅的車輛,可以有效增加傳動軸的布置空間,使得發動機和變速箱的布置更接近後軸,從而減小後懸長度,並實現短車身的車輛後縱置後驅布置。
文檔編號B60K17/04GK202879241SQ20122037945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日
發明者張叢喆, 歐陽林華, 秦靖宇, 周雲 申請人:王宇, 劉強, 張叢喆